超导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超导斗士赵忠贤)
玛丽·居里,赫赫有名的女化学家曾真诚地立下豪言壮语:“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科学,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的伟大学科,它吸引着无数追寻真相的科研者勇闯高峰,为人类命运的建设作出超越挑战。
航天之父钱学森、核能科研者钱三强、粒子物理学者杨振宁……这些耳熟能详的物理学家在可谓顶起了中国早期科学的半边天。
纵观中国科研奋斗史,30年前,我们算是后起之秀,跟在先进大国的后头摸索方向;30年后,中国的科研兴旺壮大、不容小觑,在某些领域甚至拔得头筹,能有如此突破性的成就,和他们的默默付出是分不开的。
然而,尽管中国物理的发展初露头角,在热门的超导材料方面始终是个门外汉,国内缺乏具体的理论,也没有相关人员的成就。直到2014年,赵忠贤教授的研究终于突破了这一壁垒,引领我国的超导事业跻身前列。
物理学家的超导热情
赵忠贤出生于1941年,他在高中时期便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最终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64年毕业后,他便被分配到中国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物理相关的工作,因为心怀热爱,赵教授始终奋斗在第一线,干科研一干就是五十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更加注重科技的发展和科研人才的培养,赵忠贤便作为第一批学者远渡重洋,前往剑桥大学进修学习。
那时候中国的科研事业刚刚起步,对超导材料的研究只能算得上是初窥门径,却迟迟没有巨大突破,寻找新的超导材料更是困难重重。
而赵忠贤当时就认准了这点,他认为这是物理事业重大的突破口,在一段时间的交流学习后,他接触了最先进的超导理论,也更加坚信自己的研究方向。
当时的超导研究主要集中在打破温度临界值上,因为经研究发现,超导材料的应用只能在极低温度(23K以下)才能显示其重大特性(零电阻效应、完全抗磁性、通量量子化),而人类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极限是0K,即-273.15℃,可想而知其受温度的局限性之大。科学家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高温(比23K温度相对要高的)超导体材料。
不得不说赵忠贤十分有勇气,他曾在《物理》杂志上直言超导体的临界情况可达40-80K,在当时几乎没人敢这么想,因为没人做得到。
可赵是一位严谨的科研工作者,早在几年前他就受到瑞士科学家的启发,发现钡镧铜氧化物在35K产生超导现象,于是马不停蹄地投入研究。
曲折艰苦的道路探索由于没有相关设备,再加上当时美国也开始盯上钡镧铜氧化物的研究,赵忠贤小组面临的外界压力很大。但赵从来不会被困难吓倒,在他眼里,科学就是一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漫漫长路。
没有设备?自己买废品组装。缺少零件?东拼西凑也要补上。在赵忠贤的带领下,同事们也卯足了劲,不舍昼夜地待着实验室记录数据。
那时候不比现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全靠人盯着仪器,一点马虎都不能有,否则数据就要少记、漏记,整个实验也要重头来过。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赵忠贤和同事们采取“轮班制“,当时实验室有个躺椅,为了保证效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个人小睡一会,更别说吃饭了,那完全就是随便稀粥白面、草草了事。
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情形下,1987年2月19日,赵忠贤终于发现了临界转变温度为93K的超导材料。得知实验结果没有出错,整个小组都陷入了一片狂欢,而此时的赵忠祥也累得不成人形——他已经两天没有合眼了。
同样炸开锅的还有美国物理协会,1987年3月,他们特地临时添加了“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会议“并邀请了赵忠贤作详细讲话。
会议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左右,而赵忠贤无疑成为这一方面的中流砥柱,他向国际首次公布了低温液氮超导体材料的组成:钇—钡—铜—氧,并做了长达30分钟之久的相关说明。
永无止境的科学热情
赵在超导体方面的突破是一项创举,更是将我国的科研事业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向国际证明了中国的大国实力和科研水平,实在是振奋人心。可即便获得了国内外数不尽的殊荣和嘉许,赵忠贤也始终不卑不亢,专心地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他看来,为国家搞科研是苦的,但自己对科学的无尽热爱是不会改变的,倒不如说正是国家建设与个人志趣的结合不断激励着这位科学家挑战自我,才能有如今的辉煌成就。
正是摒弃了一切名利浮华,才能成就至高的科研成就。1987年后,尽管名声显赫,赵始终作为“超导斗士“奋斗在国际第一线。
2008年,日本小组报道在掺氟的镧氧铁砷化合物中有转变温度为26K的超导电性,这一发现又给予了这位67岁的科学老将无尽的灵感,他提出高温高压合成结合轻稀土元素的方案,成功地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55K,而至今为止,这一纪录始终还没有人能打破。
2014年,赵忠贤在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而在他的前半生中,科研几乎成为他生命的全部。据统计,赵忠贤发表SCI论文共一百六十余篇,培养四十多名博士人才、十八名硕士人才,在教育和科研上都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的赵已是头发花白的七旬老人,可是据他的学生所言,他依旧常年白大褂,混迹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尽管身体没那么结实了,眼睛也看不清楚了,他还是乐于和科学共处一室,提出科学的新创意。
或许对这位淡泊的超导斗士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做研究来得更让他快乐,也没有什么其他事物能让他如此全身心投入,毫无保留地热爱吧!
如今,我国的超导研究已经不再是“一个巨人顶天立地“,越来越多年轻的血液注入其间、集思广益,为我国的超导事业的进步创造更多骄人的成绩,未来的强国,指日可待!
赵忠贤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事实上,材料领域的研究不仅仅只局限在超导体上。
作为如今形势大好的又一新兴专业,材料学可谓是融汇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混合型学科,纳米材料、碳基半导体、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等的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显著运用,几乎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
尽管科研的高门槛让许多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作为祖国事业重大命脉的一环,我们也该时时关注,刻刻揪心。
或许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总是显得很边缘,很高端,但它的确是对我们影响最大,对一个国家影响最大的领域,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不深入研究它,但绝不能束之高阁、置身事外,对于青年人更是如此。
巴普洛夫曾有言;”科学的未来永远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只有对科学怀着敬畏和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在未知中汲取新的力量,发挥人类崇高智慧的力量,去改变,去弥补,去创造。
而对于现今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科学更像拥有无限可能的宝藏,钥匙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只是选择开不开或是开不开得了的问题。
对于这些和未知死磕到底的勇士,我打从心底里深深的敬佩,因为科研这条路,就像是在黑夜中打游击战,面临太多精神和身体的压力,却少有能取得重大进展的。历史书上的科学家都是昙花一现,真正搞科研的,普通人远多于天才。
不管如何,永远对科学保持敬畏之心,永远对科学工作者存一份尊敬之情。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科学家的面孔将在世界各地,展现他们的劳动成果,为我国更添荣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