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原文翻译(史记刺客列传荆轲)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原文翻译?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原文翻译(史记刺客列传荆轲)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原文翻译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译文:荆轲,卫国人。荆轲的先祖原是齐国人,后来迁徙到卫国,卫国人称荆轲为庆卿。后来荆轲来到燕国,燕国人称他为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译文:荆轲喜欢读书、善于剑术,曾以剑术游说过卫元君,卫元君没有重用他。后来,秦国讨伐魏国,在魏国设置了东郡,将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徙到了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译文:荆轲游历期间路过榆次,与盖聂交流过剑术,不知荆轲说了啥盖聂愤怒地瞪着他。荆轲走后,有人劝盖聂再将荆轲召回来。盖聂说:“刚刚我跟荆轲讨论剑术的时候,彼此见解有不符合的地方,我瞪了他一眼;

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译文:尝试去试探他一下,但是他应该离开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盖聂派使者到荆轲寄宿的主人那里去寻找,发现荆轲早已驾车离开榆次了。使者回来报告,盖聂说:“他原本就该离开,我之前用眼睛瞪他,他畏惧了。”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译文:荆轲游历到邯郸,鲁句践与荆轲下棋,因为互相争执棋路,鲁句践发怒,斥责了荆轲,荆轲默默无语,悄悄的溜走了,从这以后,荆轲不再跟鲁句践见面。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译文:荆轲到达燕国后,跟燕国一个杀狗的屠夫以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十分投缘。荆轲喜欢饮酒,每天都在燕国的集市上与屠夫和高渐离一起喝酒,喝到兴致高昂以后,高渐离击着筑,荆轲在集市上和着高渐离的节拍唱着歌,彼此都很高兴,很快又相对哭泣,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译文:虽然荆轲与其他酒徒们素有交往,但是荆轲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各诸侯国,所结交的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名士。他到达燕国以后,燕国的隐士田光也友好地接待他,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普通人。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译文:没过多久,恰好遇到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国的太子丹,过去曾经在赵国做人质,而秦王嬴政在赵国出生,他少年时与燕国的太子丹十分要好。等到赢政即位当上了秦王后,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此时身为秦王的嬴政对燕太子丹态度不太友好,因此太子丹十分怨恨而逃回了燕国。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

译文:回到燕国以后,太子丹四处寻找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后来,秦国经常出兵到崤山以东的地区来攻击齐国、楚国和三晋,不断蚕食各诸侯国的土地,就快轮到燕国了。燕国的君臣都十分担心灾祸来临。太子丹担心这件事,向他的老师鞠武询问。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

译文:鞠武回答说:“秦国的领土遍布天下,对韩国、魏国、赵国都是一个威胁,北有甘泉、谷口这样坚固险要的关塞,南有泾河、渭河流域肥沃的原野,占据富饶的巴郡、汉中郡,右边有陇、蜀这样的高山险阻,左边有函谷关、崤山这样的天险,国内百姓众多而兵士勇猛,武器装备充足。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译文:假如秦国有向外扩张的意图,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的地方就都没有办法保全了。太子怎么能因为自己被欺侮了就心生怨恨,想要去触碰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请允许我进一步考虑这件事。”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译文:过了一段时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亡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他并让他在燕国住了下来。鞠武劝阻太子说:“不能这样做。秦王本来就很暴虐,对燕国也有积怨,已经足够让人胆战心惊了,更何况他听说樊将军被收留在燕国之后呢?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译文:这就是‘把肉扔在饿虎经过的路上’啊,灾祸一定无法避免了!就算是有管仲、晏婴这样的贤臣在,也不能替太子想到解决的办法了。恳请太子速速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此来消除秦国发兵的借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於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译文:所以我建议依目前的形势,燕国最好西结三晋,南联齐国、楚国,向北与匈奴单于讲和,然后才能够想出办法对付秦国。”太子说:“老师的计划,需要花费太长时间了,我现在心烦意乱,恐怕连片刻也无法等待了。

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译文: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无处容身的时候投奔到我这来,我不能因为强秦的逼迫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将他遣送到匈奴,应当在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重新考虑。”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链接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

译文:鞠武说:“行动危险却想要求得平安,制造祸端却想要谋求福祉,计谋短浅而结怨颇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灾祸,这就是所说的‘积蓄怨恨而资助灾祸’了。将鸿毛放在一个正在燃烧着的炉炭上,鸿毛当然很快就烧完了。

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译文:至于秦国,像雕鸷一样凶猛,一旦秦国向燕国泄愤,后果还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一位叫田光隐士,此人深谋远虑,而且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量对策。”太子说:“希望能通过老师与田光先生结识,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与田光见面,说:“太子想要跟先生共商国家大事”。田光说:“我会非常恭敬地向太子领教。”于是就前去拜访太子。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译文:太子上前迎接田光,倒退着走路为田光引路,接着又跪下来为田光拂去座席上的灰尘。田光坐定以后,左右没人,太子就离开座席,向田光请教道:“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多加指教。”田光说:“我听说骏马正值壮年的时候,一天能跑上千里;等到它衰老的时候,就算是一匹壮年劣马也能够跑到它的前面。

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

译文:现在太子听说的只是我年轻时的事迹,并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全部耗尽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冒昧地图谋国家大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听从太子差遣。”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跟荆轲结交,可以吗?”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

译文:田光说:“遵命。”接着站起身,快步走了出去。太子送田光到门口,告诫田光说:“我跟先生说的,以及先生所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俯身行礼笑着说:“是。”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译文:田光弯着腰前去与荆轲见面,说:“我和你私交甚好,燕国人没有不知道的。现在太子听他人说我年轻时候的一些事迹,却不了解现在我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承蒙太子教导我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多加留意’。我私下不敢将自己置身事外,已经跟太子提到了先生,希望你能到宫中去拜访太子。”

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译文:荆轲说:“遵命。”田光说:“我听说,年长的人做事,不能让其他人怀疑自己。今天太子告诉我说‘所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在怀疑我。行事引起他人的猜忌,这个人就不是一个品节高尚、讲气节的人。”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译文:田光想用自杀的方法来激励荆轲,说道:“希望先生速速前去拜访太子,告诉太子田光已死,表明我不会泄露秘密。”田光就拔剑自刎而死。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

译文:于是荆轲去见太子,告知太子田光已死,转述了田光的话。太子丹拜了两拜,跪着前行,痛哭流泪,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是因为想要完成大事的谋划啊。现在田先生用死来向我表明不会泄密,这怎么会是我的本意呢!”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译文:荆轲坐定以后,太子起身离开座席向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道我是个不成器的人,使我能够来到太子面前,大胆向先生陈述,这是上天怜悯燕国,不忍心舍弃我。现在秦王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并且秦国的这种贪欲是无法满足的。如果不将全天下的土地吞并,如果不让各国的君王都对他俯首称臣,秦王的野心是不会得到满足的。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译文:现在秦国已经将韩王俘虏,占领了韩国的全部土地。又向南发兵攻打楚国,向北发兵进逼赵国;王翦率领的几十万大军已经到达漳河、邺城,李信的军队从太原、云中两地出兵。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译文:假如赵国无法抵挡秦国大军,势必会向秦国俯首称臣,赵国称臣以后,那么祸患自然殃及到燕国了。燕国国小势弱,先后多次被战祸困扰,现在估计就算发动全国的兵力,也没有办法抵挡秦军的进攻。各国都臣服于秦国,没有哪个诸侯国敢合纵抗秦。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译文:我个人有一个愚昧的计谋,认为如果能得到天下间最勇敢的勇士,派遣他出使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图利益,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如果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所侵占的各诸侯国的土地,像曹沫挟持齐桓公那样,那就太好了;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就找机会刺杀秦王。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译文:秦国的大将现在都在外领兵作战,而国内又发生动乱,这样一来,君臣就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各国就能够联合起来反秦,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希望,但是不知道将这个重担委托给谁才好,希望荆卿能答应这件事。”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译文: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资质愚钝,恐怕无法担此重任。”太子上前叩头,一再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太子丹。于是荆轲被太子丹尊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公馆中。太子每天都来到荆轲所住的公馆门前,给荆轲提供丰盛的饮食,不时进献给荆轲奇珍异宝,车马、美女任凭荆轲享用,以此来顺应荆轲的心意。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译文:过了很久,荆轲始终没有行动的意思。秦国的大将王翦攻破了赵国国都,活捉了赵王,赵国的土地已经完全被秦国占领,王翦又带领军队向北进军,一直来到燕国的南部边界。太子丹十分惊恐,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都会渡过易水,这样一来就算是我想要长久地豢养先生,燕国亡了还可以办得到吗!”

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译文:荆轲说:“就算太子没有说这番话,我也准备去拜见太子了。现在去秦国,如果没有什么信物,那是没有办法接近秦王的。那樊於期,秦王用千斤黄金、万户封邑的赏赐来求得他的头。假如我能带着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地督亢的地图,将它们进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才能有机会报答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太子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前来投靠我,我不忍心因为一己之私而让这位长者伤心,恳请您重新考虑这件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于期仰天太息流涕曰:“于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译文:荆轲明白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于是私下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狠毒了!将军的父母族人,或被秦王杀害,或被收为奴婢。现在我又听说秦国又要用千斤黄金和万户封邑的赏赐来寻求将军的人头,将军有什么打算呢?”樊於期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每当我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经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有什么报仇的办法!”

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于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荆轲说:“今天我有一句话,说出来可以解除燕国的忧患,同时又能为将军报仇雪恨,将军觉得怎么样?”樊於期上前说:“先生有什么办法?”荆轲说:“我希望能够得到将军的头颅,进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进而接见我,我用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穿他的胸膛,这样一来,将军的仇恨得报,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消除。将军难道没有这个心思吗?”

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译文:樊於期袒露一边肩膀,一只手紧紧地握住另一只手腕,走到荆轲面前说:“这正是我朝思夜想切齿痛心想要做的事情,今天终于得到先生的指教!”说完樊於期便自刎了。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驾着车疾驰前往,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起来,十分悲伤。既然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太子丹就安排人把樊於期的头颅装入匣子中密封起来。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译文:在此之前,太子丹已经预先在全天下寻求最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太子丹花了百金买下这把匕首,命令工匠将匕首烧红,浸入毒液,用人试验,只要见一点血丝,人没有不立即死亡的。

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译文:太子丹为荆轲准备行装,安排荆轲起程。燕国有个名叫秦舞阳的勇士,他在十三岁时就曾杀过人,普通人都不敢正面与他对视。太子便任命秦舞阳做荆轲的助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译文:荆轲要等待另一个人,同他一道去见秦王;那个人居住的地方离得比较远,还没来,荆轲将他的行装收拾好。过了不久,荆轲仍然没有出发,太子觉得他太磨叽了,怀疑他反悔,于是再次提醒荆轲说:“到时间了,荆卿难道还有其他心思吗?要不我派秦舞阳先行。”

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译文:荆轲生气了,斥责太子说:“太子为什么如此催促?只顾前往行动,而不想着完成使命回来,是无能的小子!何况携带一把匕首,进入难以预测的强大的秦国,我之所以仍然逗留在这里,是因为要等我的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认为我行动太迟缓,那就告辞诀别吧!”荆轲于是出发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译文:太子丹和其他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部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去为荆轲送行。一直送到易水边上,拜祭了路神以后,荆轲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他的筑声唱歌,唱的是凄凉的“变徵”音调,送行的士人全都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荆轲一边向前走一边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接着又唱出慷慨悲壮的“羽声”音调,送行的士人全都圆睁怒目,头发全部向上竖起直指帽子。荆轲登上车子离开了,始终都没有回过头。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译文:荆轲到达秦国后,就拿着价值千金的厚礼,将礼物全部进献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于是蒙嘉替荆轲向秦王禀报说:“燕王真的非常畏惧大王的声威,不敢发兵与大王的军队抗衡,希望带领全国上下的人一起成为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向秦国交纳贡物和赋税,就如同秦国下属的郡县一样,只求能够保全先王的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译文:因为内心的恐惧,不敢亲自前来向秦王陈述,为表诚意,特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向秦王进献燕地督亢的地图,全部用匣子封存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使者将情况禀告大王,只等候大王差遣。”秦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穿上上朝时候的礼服,安排了九位司仪迎宾的隆重仪式,在咸阳宫接待燕国使者。荆轲手里捧着盛放着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手捧着装有燕国地图的匣子,按次序向前走去。走到宫殿前台阶下,秦舞阳突然脸色骤变,十分恐慌,秦国的大臣们感到很奇怪。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荆轲回过头来对秦舞阳笑了一下,然后上前谢罪说:“这是北方偏远蛮夷地区来的人,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天子,因此感到震惊恐慌。恳请大王能够宽容他一些,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把秦舞阳所带的地图呈上来。”荆轲拿过地图呈献给秦王,为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后,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译文:荆轲趁势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拿起匕首直接刺向秦王。匕首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后退跳起,衣袖被荆轲扯断。秦王起身抽剑,因为剑太长,只是一手抓住了剑鞘。当时情况紧急,剑又被剑鞘套得太紧,秦王没办法立即把剑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咸阳宫的柱子跑。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译文:大臣们都十分惊愕,突然发生意外事变,都失去常度。按照秦国法令,进入宫殿的大臣不可以携带任何武器;而那些拿着武器的侍卫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诏令不可以上殿。此刻正是十分紧急的时候,秦王来不及召唤殿下的守卫,所以荆轲才可以在宫殿中追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译文:仓皇失措的时候,大家因为没有武器击打荆轲,只好空手上前击打荆轲。这个时候,侍从医官夏无且将自己手中所捧的药袋子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仓皇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左右大臣只能大叫:“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将剑推到背上,这才拔出剑来击杀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译文:荆轲残废了,举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没有击中秦王,只是击中了铜柱。秦王继续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荆轲知道被托之事不能成功了,便靠在铜柱上大笑起来,两脚向前岔开像畚箕一样坐在地上大骂道:“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我想要生擒你,一定要让你立下契约将侵占诸侯的土地全部归还,来回报太子。”这时,秦王左右的人一起上前杀死荆轲,秦王不高兴了很长时间。

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译文:后来评论群臣功过,赏赐群臣和惩办官员都各有差别,并赏赐给夏无且二百镒黄金,秦王说:“夏无且护我心切,才想起拿药袋子投击荆轲。”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

译文:秦王因为被刺杀一事大怒,下令增兵驻扎在赵国的秦军,命王翦所率军队前往讨伐燕国。王翦所部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攻破了燕国的都城蓟城。燕王喜、太子丹只能带着燕国精锐部队,向东退守到辽东郡。秦国大将李信率军在后面紧追燕王,代王赵嘉写了一封信给燕王喜但是,秦王仍然派兵进攻燕王。五年后,秦国终于灭亡了燕国,活捉了燕王喜。

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译文:信上说:“秦军追击燕王追得如此紧急,是因为太子丹的原因。现在大王如果能够杀了太子丹,将他的人头进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撤兵,燕国的社稷才能得以保全,能够继续享受祭祀。”后来,秦将李信率军追杀太子丹,太子丹藏在衍水中,燕王派人杀了太子丹,准备将他的首级献给秦王。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译文:第二年,秦国吞并天下,秦王立号为皇帝。始皇下令追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这些门客全部逃亡。高渐离改名换姓,成为一个普通的佣人,躲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过了很长时间,高渐离觉得做工太辛苦,每当听见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总是徘徊在堂下不愿离开。他经常张口就说:“击筑的那个人,有击得好的地方,也有击得不足的地方。”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译文:随从将高渐离的话转告给他的主人,说:“那个佣工竟然通晓音乐,私下里对击筑的人品头论足的。”主人立即召高渐离到堂上来表演击筑,表演完后,满堂的宾客都称赞高渐离击得好,赐酒给他喝。高渐离心想,这样长期担惊受怕地东躲西藏,永远没有尽头,于是退下,把自己的筑和好衣服从行李箱中拿了出来,打扮一番后重新上堂。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译文:在座的宾客都十分惊讶,起身走下座位与他以礼平等相待,把他当作上宾。客人们请高渐离击筑唱歌,离开的时候没有不是流着眼泪走的。宋子城里的人接连请他做客,这件事让秦始皇知道了。秦始皇召见他,有人认识他,于是说:“这人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善于击筑,格外开恩,赦免了高渐离的死罪,弄瞎了他的双眼。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译文:让他给自己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的。秦始皇开始慢慢接近高渐离,高渐离将铅块暗藏在筑里,当他再次进宫靠近秦始皇的时候,突然举起筑击打秦始皇,没有击中。因为此事秦始皇杀了高渐离,以后再也不接近其他诸侯国的人了。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译文: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王的事情之后,私下里说:“唉!可惜那荆轲不精通剑术啊!我也太不了解他了。过去我呵叱过他,他就认为我与他不是同道中人!”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译文:太史公说:世上有关荆轲的传言,其中说到太子丹命运的时候,有“天上落下粟,马头长出角”这样的话,说得未免太过分了。又说荆轲曾经刺伤了秦王,这些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先生跟夏无且结伴游历,曾经详细地了解了整件事的过程,他们对我说的就是我记载的这样。从曹沫一直到荆轲这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但他们都明确地立下志向,并且始终没有违背自己的志向,得以流芳百世,难道是虚假的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