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

司马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和“将相和”这三个故事,给我们展示了蔺相如这样一个逐渐丰满的人物形象。

完璧归赵”讲的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和秦昭王换取十五座城池,最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成功把和氏璧完好带回赵国。

渑池会”讲的是,秦赵两国国君在渑池会谈,赵王被迫鼓瑟,在蔺相如的据理力争下,秦王不得不击缶,由此维护了赵王的颜面和安全。

将相和”讲的是,廉颇不认同比自己官大的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廉颇知晓原因后向他负荆请罪,两人和好一起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在上述故事里,太史公把蔺相如描写的是让人钦佩的视死如归、有勇有谋、以国为重的正面形象,把秦昭王描写的是让人痛恨的傲慢、贪婪的反面形象。

这些都是语文课本中所灌输给我们的,这谁都知道,那现在问题来了,单论蔺相如,他真如我们认知的那样,一直是光芒万丈的“正面”形象吗?下面我们来对其进行剖析。

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1)

一、向赵王许诺

公元前283年的一天,正在赵惠文王为得到和氏璧欢喜的时候,赵国君臣这天便被一封来自秦昭王的信打乱了阵脚。

秦昭王在信中说,愿意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

换还是不换?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但有一个问题先要解决,那就是谁去当去秦国的赵使?

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2)

由于宦者缪贤的推荐,蔺相如终于有机会站在了赵王面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当赵王问谁可以派为使臣的时候,他用豪言壮语打包票自荐:

“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接下来咱们就看看蔺相如在秦国的表现如何,以及是否实现了自己对赵王的诺言。

二、章台召见

蔺相如还没到驿馆歇息,就马上被秦昭王在章台宫召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对秦王的这一做法,蔺相如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意思是,现在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高台上召见,礼节非常傲慢。

这里的“列观”指的就是秦国的章台宫,为什么蔺相如会认为秦王在章台宫召见他是礼节傲慢呢?

其实自古以来,在什么场所接待客人,就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态度,重要的场所说明重视对方,反之不重视对方。

就如当年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到咸阳一样,《史记·楚世家》里是这么记载的:“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

秦楚同为一国诸侯,秦昭王理应在朝堂上接见楚怀王,但实际上却把地点定在了偏殿章台宫,这表明秦国对待楚国没有用平等的礼节,而是如对待附属国的臣子似的,这对楚王来说无疑是一种侮辱。

还是同样的章台宫,还是同样的主人,不过客人现在换成了蔺相如,昔日对楚王的傲慢、甚至蔑视又一次借在章台接见赵使打在了赵国的脸上,蔺相如岂不知道秦王的用意!

论双方地位,大家都是诸侯;论交易物品,一方是无价之宝和氏璧,另外一方是十五座城池,这么大规模、这样重要程度的交易,所匹配的应该是异常隆重的欢迎礼仪与高规格的场所,如此才能体现交易的平等。

章台召见,则把以上泯灭成虚无。

另外,如果秦昭王真的重视和氏璧,就自然表现为爱不释手,而不是自己还没把玩多久就“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以上种种都说明秦昭王本意不在用十五座城交易和氏璧。

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3)

所以,接下来蔺相如就秦昭王说“璧有瑕,请指示王”,设计把和氏璧拿到手中后,又威逼秦王说,赵王把璧送出来前曾斋戒五日,你秦王应该也斋戒五日,完后双方再继续交易。

秦王同意了,而蔺相如也趁机把和氏璧偷送回国。

三、蔺相如的另一种选择

蔺相如确实做到了对赵惠文王“完璧归赵”的承诺,但秦昭王都答应了斋戒五日,他却暗地里送璧出秦,不仅没有陷秦国于不义,反而因一块璧使赵国失信于诸国,这等于因小失大、致赵国利益而不顾啊!

那蔺相如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给出了一个答案,认为蔺相如还可以这么跟秦昭王说,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


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4)

这一段用了强有力的逻辑推理,即“以城换璧则引民怨,不给城而欺骗赵国则失信于天下”的二难推理,如果秦昭王想要摆脱这个两难困境,就只剩“返璧”这一条路可走。

辩论的一方提出一个表明有两种可能性的选言命题,再由这两种可能性引申出对方难于接受的结论,由此组成一个推理,故这类推理被称为“二难推理”。

从“渑池会”、“将相和”等后续历史发展来看,蔺相如毫无疑问是位顾大局识大体、智勇双全的臣子,而且他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对策,王世贞给出的对策无疑技高一筹,蔺相如恐怕也不是没想到,但他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样不识大体的一条路呢?

当初接下这项任务的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任务失败,只能继续回缪贤那里当门客;任务成功,再回赵国就会扶摇直上。作为宦者缪贤的门客的他,没身份没地位,他急需一张投名状来证明自己,对秦王先是骗、然后威逼,最后以赵国的失信作为结尾,以此实现对赵王“完璧归赵”的诺言这样一纸投名状,这不是赌徒又是什么!

他赌赢了。

回到赵国后,他被拜为上大夫,地位、身份都一飞冲天,但埋单的赵国利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蔺相如以“石城和两万人”的筹码换来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起飞,无怪乎后世王世贞等人对他这一“赌徒”行为进行了批评。

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5)

四、摘掉“赌徒”帽子的蔺相如

如果蔺相如一直以这样的“赌徒”心态行臣子之事,也就没有他后来的故事了,而他的智商和地位已经不允许自己再戴着“赌徒”的帽子行事。

1. 渑池会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为了安心攻打楚国,为防腹背受敌,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省境内)进行会谈。

在此次会谈中,又是蔺相如挺身而出,维护了赵王和赵国的脸面。

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6)

咱们再谈谈这次会谈前赵国君臣的安排,为了避免楚怀王的悲剧重演(楚怀王曾被秦昭王骗到秦国,最后死在了秦国),廉颇建议如果赵王三十天还未返赵,就立太子为赵王: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要知道,妄论“立嗣立君”一直是做臣下的大忌,作为“渑池会”的主角蔺相如为什么没提出来,而是由廉颇提出来?

蔺相如作为新任命的上大夫,头脑很清醒,他知道自己没有很深的根基去提这样的建议。假如此建议是他提的且通过了,会给赵王和其他大臣“投机”的嫌疑,假如通过不了,脑袋当即可能不保。

廉颇和他不一样,廉颇作为赵国老臣,身经百战,他的战功和武将直言直语的性格让他不必有这样的担心。

所以蔺相如知道他现在的身份给予了他什么样的做事权利,提议立嗣立君、部署军队在渑池周边,这些是廉颇、赵胜这些老臣、重臣所做的事,外交舞台才是他的职责范围。

在其位而谋其政,该做的做好,不该做的碰都不要碰。

这时候的蔺相如随着身份和地位的变化,已经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了,之前戴着的那顶“赌徒”之帽开始摘了下来。

2. 将相和

渑池会结束后,相如被封为了上卿,官位在廉颇的上面。

下面就到了“将相和”了,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刁难,没有因为自己官位高就直接和廉颇硬碰硬,而是远远看到就避开,当别人问道时,他回答:“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7)

他把国家利益放在了私人恩怨的前面,他现在的“上卿”地位,使他有了真正的大局观、大视野,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至此,那顶“赌徒”之帽才彻底摘下来了。

结语

蔺相如从一名宦官的门客,一步步走向了权利巅峰,开始为了进赵王法眼,融入赵国政坛,他凭借一系列不入眼的手段完成了对赵王“完璧归赵”的承诺,但也戴上了“赌徒”的帽子。

而后,在“渑池会”恪尽职守,忠诚为君,拎清分寸,凭会谈之功走进了赵国核心领导层,那顶“赌徒”之帽渐渐淡化。

手握重权,俯视众人,身份和地位的急剧提升让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行事出发点,才成全了“将相和”,而那顶“赌徒”之帽随着使命的完成也已然不见!

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8)

对蔺相如感兴趣的读者,你可以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蔺相如”就能看到丰富、全面的搜索内容,以后搜知识可以先用头条试试。


蔺相如怎么拿到和氏璧的(舍弃二难推理赢秦王)(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