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和小提琴斗琴(唢呐让小提琴哭泣)

唢呐和小提琴斗琴(唢呐让小提琴哭泣)(1)

唢呐表演

唢呐是中国的一种簧片管,在我国华南地区的闽南语、粤语、闽东语、潮语等语言中称其为“的禾”、“吹”、“鼓吹”或“八音”。传统唢音量大,呈圆锥形的木质管身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还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又称“碗”)。唢呐并非是起源于我国的本土乐器,而是在公元三世纪由波斯、阿拉伯一代传入中国的。虽然唢呐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在传入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唢呐在中国已经有一定影响并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今天,本文就来与各位聊聊这唯一能让小提琴哭泣,让小号沉默不语的,诉说人生大悲大喜的独奏乐器——唢呐。

一、唢呐的独特与“强势”

唢呐二字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很普通的,仿佛它的身上总带着些许的乡土气息。虽然,不论是哪种乐器,都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唢呐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而被众多学者观众观众誉为是乐器界的王者。可以说唢呐是有光芒的,是一种任何乐器都盖不住的光芒。那么唢呐是如何让小提琴“哭泣”,让小号“沉默”的呢?

1、当之无愧的乐界之“王”

唢呐从公元三世纪自波斯阿拉伯传入我国,并在我国被发扬光大以来,就一直有着不可撼动的独特地位。可以这么说,在乐器界,有它音调高的没它音量大,有它音量大的没它音调高,不论在有多少种乐器的合奏中,只要唢呐声响,其他乐器都会显得稍加逊色。

唢呐和小提琴斗琴(唢呐让小提琴哭泣)(2)

与各类乐器争奇斗艳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依靠弦和弓的摩擦发出声音。早在17世纪的西方音乐中,小提琴就已渐露锋芒,在乐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小提琴具有音域宽、音色美等特点,算是提琴乐器中的高音乐器。但就在音调这一点上,唢呐是要远高于小提琴的,换言之,小提琴是需要听众去细细聆听品味其中的韵味的,稍有大意可能就会漏掉某些音节,但唢呐则与之截然不同。唢呐是直接将强烈的情感韵味宣泄在听众的耳边,听众只需细品其中蕴含的深意即可。

小号是铜管乐器的一种,在所有的铜管乐器中,小号的发音及声音是最高的。与小号宽广厚实的声音相比,唢呐的声音显得更加的千回百转。传统的小号音乐传达的是节庆或战争的情感,更多的表现出的是一种激昂的情绪。唢呐与之相较更注重深层次的东西,它能够从写意的境界将人内心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2、唢呐为什么被誉为“乐器之王”

唢呐的发声,由于是芦苇双簧哨片在口腔强气流激发条件下的振动和声音特殊的管腔共鸣、喇叭放大,因此唢呐的声音洪亮而激昂,奔放而强烈,粗中有细,刚中含情,在中国乃至世界乐奏中独树一帜。正是基于唢呐洪亮的音色,使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到听众的注意,而嘹亮音色又不乏细腻的部分,使得它能够在乐曲表演当中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歌曲情感。

说起唢呐,在国际上斩获了无数殊荣的著名唢呐曲《百鸟朝凤》是不得不提的,该曲可谓是将唢呐的表现力演绎到了极致。仅凭小小的一只唢呐,就惟妙惟肖的模拟出了百鸟争鸣的情景,充分展现出了山雀啼晓的优美意境,这足以彰显出唢呐在乐器界无可撼动的地位。

唢呐和小提琴斗琴(唢呐让小提琴哭泣)(3)

《百鸟朝凤》影视剧

二、唢呐的发展与传播

唢呐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从波斯国伴随着阵阵驼铃声来到我国,因其嘹亮动听的旋律被当时的国人喜爱,并迅速传播开来。我国现存最早且可靠性较高的唢呐出现于一尊唐朝的骑马吹唢呐俑。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载有就载有一张该俑的照片,之间骑马者头戴风帽,身穿短袖无领长衫,双手持一管身较为短粗的唢呐正在吹奏。根据唐代泥塑与现有资料,我们可以说,最迟在唐代,唢呐已出现在中国内地并被人们所使用。

1、唐至宋元间唢呐在中国的流传

在唐代的时候唢呐就已经出现了,唢呐多出现在一些壁画中,但是因为发掘的原因,信息量并不是很多,因而这里我们主要聊聊元代的唢呐。

明代戏曲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曾说:“至于喇叭、唢呐之流,并其齐器金、元遗物矣。”

在他看来,唢呐是金、元两朝的遗物,是女真人如蒙古人带到中原来的,而且因为这些“胡风”乐曲盛行,使得中华正音不复存在。透过徐渭的“抱怨”中,我们仿佛也能感受到四百多年前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琵琶、古筝、笛子为代表的的本土乐器,与以唢呐、喇叭为代表的外来乐器之间的争奇斗艳。

2、明清时期中原的唢呐艺术

到了明清时期,唢呐艺术得以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史料记载的丰富、唢呐曲目的流传与保存、唢呐在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广泛运用等方面。唢呐在明清时期作为一种重要的吹管乐器加入到了鼓吹乐当中,它的加入极大的丰富了这一古老乐种的音色和表现形式,同时也直接推动了唢呐的艺术性发展。

唢呐和小提琴斗琴(唢呐让小提琴哭泣)(4)

3、在军乐中的运用

唢呐独特的构造决定了它的音调极高,穿透能力强,极其适合在室外演奏,又便于携带,所以自古以来就被军乐所吸收。明代王圻在《三才图会》中记载:“(唢呐)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纪效新书》中也载:“凡掌号笛,即是唢呐。”有关于唢呐用于军乐的记载颇多,说明当时唢呐在军乐中演奏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鼓吹乐作为传统乐种之一,自汉魏产生以来就被广泛的运用于军乐之中。《东宫鼓吹仪》云:“鼓吹者,盖古之军声,振旅鲜捷之乐也。”,可见鼓吹乐在军中可作振奋士气、战捷庆功之用。明代唢呐大体上继承了传统鼓吹乐的衣钵,但也有所创新,除了鼓舞士气与告捷庆功外,还起到了发送信号的作用。

在抗倭兵书《江南经略》中载:“凡军船出洋泊港,听中军坐船锁(通今天的唢)呐号响,各船捕盗舵工俱赴坐船,听候主将发放。中军坐船吹双喇叭响,坐船起篷,各船亦起篷。”这为我们阐释了当时唢呐在军中起到的正是一种信息传递与联络工具的作用。

到了清代,军乐的配置发展的更加的完备。《练勇刍言》中有一卷就谈到了有关军队编制的内容:“惟侍勇有习唢呐、喇叭者数名,壮勇、游勇有习击鼓、鸣锣者数名,均兼配短枪或弓箭。”,可见当时的军队中是有人专门练习唢呐军乐的。而且清代的乐器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军队中乐器的使用年限有十年之久。据《军器则例》记载:“铜锣、铜钹、唢呐、号筒、喇叭,十年后如有破损,准其贴换。”,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清朝军队乐器管理制度的严格。

唢呐和小提琴斗琴(唢呐让小提琴哭泣)(5)

清朝大军

4、在歌舞戏曲音乐中的运用

明清时期歌舞艺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原地区的民间歌舞主要有秧歌,二人转等。就以秧歌为例,唢呐在明代就加入了秧歌音乐的行列。《奉天通志》记载:“鼓钹和之,或加鼓吹”,唢呐的加入,使原本秧歌演奏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也为秧歌增色不少。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我国的戏曲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戏曲唱腔逐步走向鼎盛的同时,戏曲的伴奏音乐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因为唢呐丰富的表现力与高昂的声调,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在作于清代的画作《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详细而又生动的描述了一幅戏曲演出场景,在图中的戏台桌子上还放置着为戏曲伴奏的唢呐等乐器。此外,还有很多书籍与图画都直接反映了明清时期将唢呐运用于戏曲伴奏音乐的事实。

唢呐和小提琴斗琴(唢呐让小提琴哭泣)(6)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

5、诉说人生大悲大喜

唢呐自传入中原以后,因其洪亮的音调和丰富的表现力,除被用作军乐和传统歌舞中,也被融合到了民间风俗之中。这也就是唢呐诉说人生大喜大悲的由来,因为唢呐高昂而又婉转悠扬的音调使得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主家人的心境,所以自明清以来,唢呐被广泛的运用到喜丧之事当中,从婴孩出生,到新人嫁娶,再到老人过世,都能看到唢呐的身影,可谓是扎扎实实的伴随着人的一生。

这也正像那句民间俗语所言:唢呐一吹,不是大喜,就是大悲。明代《谷山笔麈》载:“至闾里婚丧无不以鼓吹,将之者更相沿不禁”,可见当时民间婚丧用乐多用唢呐。《砀山县志》中也记载:“唢呐,砀山人民爱听吹奏唢呐,家有婚嫁、丧葬大事,必花钱雇一唢呐班子来家中吹奏,从清至今,可谓是长盛不衰”,这充分表明了明清时期民间婚丧用乐中唢呐是普遍出现的,而且这种现象流传至今。在今天的部分乡村地区,依然流行保留着在小孩出生与婚丧嫁娶时吹奏唢呐的习俗,唢呐一响,十里八村的人都能听得见,不论是报喜还是诉忧,唢呐都是最佳的选择。

唢呐和小提琴斗琴(唢呐让小提琴哭泣)(7)

喜事唢呐

三、总结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了解到了唢呐并非是原产于我国的乐器,而是从遥远的波斯途径丝绸之路伴随着悠扬的驼铃传入我国的。虽然唢呐的具体出现时间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唢呐的认识与了解。在传入中国的两千多年来,唢呐对充实我国的音乐艺术宝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唢呐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与挑战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正确的认识这样一件用声音来诉说人生大喜与大悲的乐器,或者说这样一件发人深省、寓意深刻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中国乐器》

2、《东亚乐器考》

3、《唢呐杂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