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将改革进行到底㉟探索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机制)

2022年6月,梁平区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是我国西南地区目前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城市。

梁平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湿地与城市协同共生的湿地之城。近年来,梁平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城生态空间,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湿地连绵体和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湿地建设理念,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呈现“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生态画卷。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将改革进行到底㉟探索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机制)(1)

构建中国首个城市湿地连绵体

在湿地保护过程中,梁平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利用原则,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通过破解组织协调、生态修复、专业技术、长效机制等难题,梁平湿地生态本底逐年增强,湿地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日益提升,着力构建中国首个城市湿地连绵体。

怎样构建城市湿地连绵体?为了织就城乡湿地有机网络,梁平统筹山、水、湿地环境综合保护和利用,利用城区“一湖三库四水”优质水生态资源,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将涵养林、溪流湿地、立体山坪塘与双桂湖湿地、城区若干河流、道路带状小微湿地进行生态连接,织就城市湿地有机网络,建立都梁新区湿地生态连绵带与梁山城区湿地生态连绵带,形成25.3平方公里“六水蜿蜒、湿地绕城”城市湿地连绵体,促进城区水生态平衡。

湿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梁平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平立足全域湿地资源,以城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建成窝子溪、赤牛溪等75个城市溪流小微湿地公园和环湖小微湿地群。以区内6大主水系和408条纵横交错的支水系为生态脉络,连通78座湖库、80万亩稻田湿地以及广布乡村的塘、渠、沟、堰、井等湿地资源,建成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将改革进行到底㉟探索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机制)(2)

绘就“山水林田湖草”的湿地画卷

在被誉为“三峡风景眼·重庆生态湖”的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美,也有隐隐青山水草荣的远方。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将改革进行到底㉟探索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机制)(3)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梁平双桂城区,系重庆市首批国家重要湿地,公园总面积349.97公顷,通过生态移民、湿地修复、环湖管网和智慧湿地建设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梁平探索建立双桂湖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机制,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幅提升湿地生态质量。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将改革进行到底㉟探索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机制)(4)

“2019年,阔别39年的灰雁再次回归重庆,落户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双桂湖成为青头潜鸭、红头潜鸭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驿站。”该负责人介绍,梁平探索科学管护模式,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将双桂湖东岸、湖体水域、入湖三大河流划为生态保育区,建立无人区,营建水生、陆生动物自然栖居地和鸟类迁徙通道,让双桂湖北动南静,还原自然生态净土。

同时,科学划分区域,留足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修复西岸100余亩梯田湿地,解决库区无滩涂问题,400余亩参差荇菜点缀湖面,公园内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园内现有野生动物277种(其中鸟类207种),野生植物62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年年栖居,冬侯鸟斑嘴鸭选择双桂湖定居繁衍生息。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为城市生态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而且是全国首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为湿地保护的传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入选重庆市最佳夜游线路,满足了群众休憩、赏景、寻乡愁的美好愿望,游客数量由2017年22万人次速增至200余万人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将改革进行到底㉟探索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机制)(5)

探索实践“乡村小微湿地 ”机制

小微湿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美丽风景,也助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梁平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率先因地制宜探索推广“乡村小微湿地 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等模式,建成400余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有序构建乡村湿地生命共同体,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生态支柱产业,助农户均增收5.2万元。

其中,在探索“乡村小微湿地 有机产业”模式上,梁平充分发挥小微湿地净化与水产种养殖协同共生作用,利用小微湿地,推广慈菇、水芹等“水素八仙”“水荤八仙”种植和养殖,推广“池塘 基塘”生态农业模式,培育一批有机稻藕、稻蔬、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等湿地生态产业,实现了“肥药双减、一田双收、粮渔双赢”,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将改革进行到底㉟探索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机制)(6)

再比如,在探索“乡村小微湿地 民宿康养”模式上。一方面,以湿地生态为民宿擦亮底色,以碧田万顷为康养配套;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利用梯塘小微湿地和稻田湿地,发展以“梦溪湉园”“碗米”为代表的100余家田园民宿、竹海民宿、吊脚楼民宿,形成以竹海星空露营房车基地、墨林竹苑、梁山驿、米当家为主的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群和万亩稻香林田民宿群,推动农房变客房、竹山变金山。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将改革进行到底㉟探索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机制)(7)

此外, 探索“乡村小微湿地 生态旅游”模式,梁平着力湿地旅游内涵式建设,利用乡村湿地独特的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体验。安胜镇龙印村发掘生态农耕民俗文化,打造设有农耕文化体验区的特色稻田湿地景区,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长江三峡耕春节、长江三峡晒秋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年均产业收入8.5亿元,促进乡村小微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进一步实现。

上游新闻记者 李舒 梁平区委改革办供图

编辑:秦雨

责编:郭承斌

审核:罗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