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经典(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中让人惊讶的是,隐藏在每一层的故事既不会相互干扰也不会相互矛盾,而是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你可以像剥开一层一层的洋葱皮一样享受阅读它的乐趣,也可以将它作为一个故事来欣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什么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经典?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经典(少年维特的烦恼)

为什么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经典

《少年维特的烦恼》中让人惊讶的是,隐藏在每一层的故事既不会相互干扰也不会相互矛盾,而是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你可以像剥开一层一层的洋葱皮一样享受阅读它的乐趣,也可以将它作为一个故事来欣赏。

是“痛苦”而非“悲伤”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知名度不亚于《德米安》的德国小说。但是,在韩国却被翻译成了《少年维特尔的悲伤》这个有点误译的书名。

这部出版于1774年的古老小说的德语原名是Die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如果将它直译成韩语的话,就成了《少年维特额的痛苦》。首先,从实际发音来看,“Werther”这个名字按照韩国国立国语院的外来语标记法中“尾音的‘r’和‘-er[∂r]’需要写作‘额[∂]’”的规范,翻译成“维特额”才是对的。此外,“Leiden”一词是“痛苦”的意思,如果按照原书名正确翻译的话,也应该翻译成《少年维特额的痛苦》。但是这本小说的书名是如何被翻译成《少年维特尔的悲伤》的呢?

大概“维特尔”这个翻译是受到了外来语标记法被创建之前惯用的日语式标记习惯的影响,而“悲伤”这个翻译也许是依照了英语的翻译(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这部小说也曾被翻译成《少年维特尔的愤怒》《少年维特尔的苦恼》等,这似乎是受到了日语翻译(『若きウェルテルの悩み』)的影响。考虑到在韩国较为缺少德语译者的时期,也曾出现过将德语作品的英语译本和日语译本进行再翻译之后出版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书名的误译了。

但不管怎样,《少年维特尔的悲伤》这个书名无疑是一个受日语式标记法和英语翻译双重影响的令人困惑的译名。万幸的是,以《少年维特额的痛苦》这个正确的翻译出版的译本正在陆续出现,因此熟悉却是误译的《少年维特尔的悲伤》也许会逐渐消失。当然,改变“维特尔综合征”的概念,或是改编自歌德作品的音乐剧和歌剧名字中的“维特尔”,似乎需要更多的时间。

依然充满魅力的、250多年前的爱情小说

这个误译的书名之所以能流传如此之广,大概是因为这部小说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此书名才能够如此清晰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以我为例,在给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上的几门公共选修课上也在让学生们读这本小说,事实上很多学生的读后感中都写了“有意思”。这是相当令人惊讶的,因为《少年维特的烦恼》写于250多年前,是创作于韩国历史上朝鲜第21代国王、思悼世子的父亲英祖统治时期的“爱情小说”。

一个已经习惯了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影等中出现的各种“狗血”爱情故事的现代年轻读者,竟然会认为这样一部写于250多年前,讲述一个男人因无法忍受单相思的痛苦,最终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很有意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作为一部写于250多年前的小说”。因为开始阅读这部小说时,没有抱以太大的期待,先入为主地认为它可能很枯燥乏味且内容老套,所以实际阅读后会觉得“作为很久以前的小说”来说,相当有趣。

不管怎样,这样一部古老的小说至今仍能吸引年轻读者,甚至被改编成频繁上演的音乐剧且受到观众们的喜爱,这让我不禁怀疑这部小说是否具备某种有别于其他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在读学生们的读后感时,也会注意到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在低年级学生们的读后感中,经常会出现“至于为了爱情而自杀吗?”这种表达诧异的疑问;而在高年级学生的读后感中,却可以发现“我对维特的绝望和死亡深表同情”这类感想。

用情感经验阅读古典文学

前面,我们研究了有关作家、作品和时代的信息,是如何在理解和解析作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这些信息虽然可以成为关于作家或是时代的知识,但有时也可以成为情感经验。让我们来读下面这首诗:

我当然知道:这么多朋友死去

而我幸存下来纯属运气。但昨夜在梦中

我听见那些朋友说到我:“适者生存。”

于是我恨自己。

这是德国著名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所写的诗《我,幸存者》(Ich, der überlebende),它还有另一个为人所知的名字《幸存者的悲伤》。仅从诗本身的内容来看的话,很难明白这首诗到底在说什么,但如果知道这首诗是在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5)写成的,那么这短短的六行诗看起来就完全不同了。

诗中的“我”是一个反抗纳粹的战士,有幸在一次战役中独自幸存下来。一起并肩作战的同志都牺牲了。那么,幸存对诗中的“我”来说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即使知道同志们都会为我的幸存而高兴,但是我能同样为独自幸存的事实而感到高兴吗?布莱希特仅仅用三句简短的语言就很好地描述了,因活下来反而感到绝望这种相互矛盾的状况。

到这里,想必只要是知道这首诗写作时期的欧洲时代形势,任何人都能够理解诗的内容。但如果是亲身经历过类似情况的人去读这首诗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听说一起参加示威游行的学弟或学妹被武装警察逮捕并以违反《集会示威法》的罪名被判一年有期徒刑,又或是听到那个在示威游行途中被催泪弹击中的朋友失明,更有甚者目睹学长被抓走之后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被送回来,如果是经历过这些的人,会怎样读这首诗呢?

事实上,《幸存者的悲伤》这首诗曾在20世纪80年代被广泛阅读,当时在韩国这片土地上,以无数年轻人的牺牲和眼泪为代价推动的民主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首诗让许多人在心中洒下了滚烫的泪水。一同奋战的朋友、学长和学弟学妹或受伤或牺牲,却只有自己安然无恙,因此而感到羞愧、痛苦和惋惜的情感,在读这首诗时被重新唤醒,让他禁不住泪如雨下。虽然现在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但是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年轻读者们,在阅读布莱希特的诗的时候,很难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棍棒、盾牌、催泪弹的80年代年轻人一样的感情。

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

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因读者的经验不同而完全不同。《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是如此。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大学高年级学生们,之所以能够更容易地对维特的绝望和痛苦产生更深的共鸣,是因为他们有可能比低年级的学生经历过更多单相思的痛苦。也正因为这样的经历,很多看过《少年维特的烦恼》并深受感动的人,都会将“因为我也经历过单相思”作为受感动的原因。

那么,创作这部作品的歌德呢?难道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凭借编造的故事就能触动那些经历过单相思痛苦之人的心吗?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歌德的确是个出色的讲故事的人,但能让《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伟大小说,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情节有趣的爱情小说。歌德的作品之所以至今能够给全世界无数读者带来感动的原因在于,维特的故事源于歌德自身的经历,具有真实性。

这种真实,让所有曾经陷入过爱而不得痛苦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读者产生了共鸣,带给他们内心以巨大的震撼。写于1774年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之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被奉为经典名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是因为这个爱情悲剧触动了“单相思”这个人类共通的情感。

然而,这部在歌德二十五岁出版的小说至今仍被奉为杰作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一点。无论单相思的情感被描写得多么真实,都不足以让这部小说能够引起整个欧洲的剧烈反响,而被称为“18世纪最大的媒体韵事”。当时的年轻人将这个苦恼缠身的青年尊为自己的理想代言人,而且后世之人之所以将这部小说评价为代表这个时代的小说,也不仅仅是因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优秀的爱情小说。

和《德米安》一样,在小说的情节背后,隐藏着一些超越了单相思悲剧故事的东西。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探索它吧。

本文选自《当我们彷徨又自由:德国文学通识讲义》

本书主要解析了四位名家的五部名著,分别是德国作家黑塞的《德米安》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及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第672夜童话》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乡村医生》。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如何正确阅读经典和享受经典的方法,进而帮助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