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踢什么位置(同样是演孤胆英雄)
小时候最爱看“孤胆英雄”勇闯虎穴,与顽匪斗智斗勇,最终和大部队里应外合获得全面胜利的老电影。
最爱看的情节,也是侦察兵如何打入敌人内部,如何与狡猾的土匪巧妙周旋,如何伪装自己,如何获取敌方的信任,如何临危不惧,如何面不改色。
一边把敌人耍得团团转,一边又轻松获得了重要情报。
所以从小到大,但凡与“孤胆英雄”有关的老电影,我都看了不下十遍。
里面的情节和台词,都倒背如流。
其中,最爱看的,就是于洋主演的《英雄虎胆》,和王润身主演的《林海雪原》。
扮演曾泰的于洋,和扮演杨子荣的王润身,也因此成为我最喜欢的电影明星。
这两部电影,都由八一厂拍摄。《英雄虎胆》的导演是严寄洲和郝光,《林海雪原》的导演,是在经典战争片《南征北战》中演过张连长的刘沛然。
两部电影,所讲述的,都是侦察英雄,深入虎穴,潜伏到顽匪身边,摸清敌人动向,获取我军需要的情报,最终协助大部队,将残匪一网打尽的故事。
《英雄虎胆》和《林海雪原》在情节设置上,也有诸多雷同之处。
比如侦察科长曾泰,和侦察排长杨子荣,都是从被活捉的特务身上获取线索,然后乔装改扮,冒名顶替,潜入匪巢。
初入虎穴,自然无法得到充分的信任,所以他们都必须经过层层考验。
而这个考验的过程,也全都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最终他们却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和匪首结为“交心”和“过命”的“生死之交”。
然后又出其不意地,将整个匪巢一锅端。
尽管影片的情节都大差不差,但因为故事紧张刺激,演员的表演生动传神,所以看多少遍,都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于洋和王润身,在两部电影中的表现,都称得上是“出神入化”。
但细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相当大。
那么,两位演员,谁演得更好?谁扮演的“孤胆英雄”,更加真实可信?
今天,雅清就不妨和大家一同来讨论一下。
一、于洋在《英雄虎胆》中扮演曾泰
于洋和王润身,一个是当时北影厂的首席“英俊小生”,一个当时八一厂的重要“性格演员”。
两人都相貌英俊,英姿挺拔。
但相比之下,于洋的外在形象,显然更加器宇轩昂,仪表不凡。
《英雄虎胆》上映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上座率非常高,在国外放映,也极受欢迎。
我觉得除了情节紧张、悬念丛生、节奏明快等要素之外,于洋那俊朗阳刚的形象,和从容有度的表演,也功不可没。
实际上,于洋也正是在出演了《英雄虎胆》这部电影之后,才声名鹊起的。
尽管在这之前,他早已拍过无数部电影,还出演过《卫国保家》、《山间铃响马帮来》等电影的男主角,但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却还是比较有限。
而随着《英雄虎胆》这部电影的大热,使得于洋这个名字愈发家喻户晓。
其实最初,于洋对接下曾泰这个角色,还曾非常犹豫。
因为他在之前参演的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大多都是部队上的年轻干部。这对于洋来说显然更加驾轻就熟。
然而要出演一个打入匪穴的侦察员,于洋的心里,并不是十分有底。
但已经拍过好几部电影的导演严寄洲,给予了于洋充分的信任。
严寄洲选中于洋的最大原因,就是他的外形条件十分突出,眉宇之间有一股掩饰不住的刚毅之气。
尤其是于洋的那双眼睛,无比明亮,炯炯有神,令人一看,就难以忘记。
严寄洲希望于洋能够改变过去“固有”的形象,将曾泰深入虎穴之后的匪气给演出来。
但同时又要求于洋的表演,能让观众一眼就看出这是个处变不惊的大英雄。
这实际上是一项非常难达到的要求。
一边又要有“匪气”,一边又还要保持“正面小生”的形象,这如何让演员同时“达标”?
我们也无法责怪严寄洲导演的这个“要求”。因为他也没办法,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中,正面人物就必须是“伟光正”的,这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于洋在《英雄虎胆》中所扮演的曾泰,不管怎么看,凛然正气都溢于言表,而角色所必需的“匪气”,却要刻意表现出“演”的成分来。
我想观众所普遍认为的曾泰比较“脸谱化”的问题,可能正来源于此。
但我觉得于洋在其中的分寸感,掌握得特别好。
以我军侦察科长的身份参与审讯“真敌方副司令”时,他无论扮相还是表演,都显得真实可信。严肃的表情,笃定的双目,掷地有声的话语,都无不显示出一位“老”侦察员的专业和立场。
而以“副司令”的身份进入匪首李汉光的视线后,于洋便通过诸多细节,来体现出“副司令”的“洋派作风”和“流里流气”。
比如在接风宴上和大家举杯共饮时,他还不忘用玩味的眼神,注视和打量着为他斟酒的美貌的女特务阿兰。
而当女匪首李月桂用半遮半掩的言语对“副司令”进行试探时,于洋又用潇洒的坐姿,从容不迫又略带傲慢的语气,来展现“副司令”的“见多识广”和泰然自若。
可是镜头推近,他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嘴角一抹明显带有鄙夷的笑容,又让观众一眼便知,这是个坚定不移的“红色潜伏工作者”。
被观众和影迷所津津乐道的“和阿兰跳伦巴舞”的那场戏,于洋的表演相当细腻。
曾泰嘴上说着“我不会跳”,然而面对周围人审视的目光,他知道非跳不可。可曾泰也并没有急于表现,而是先吊足大家的胃口,然后勉为其难地,先灭掉烟头,从口袋里掏出手绢,抹抹嘴唇,显示出一个“绅士”,该有的风度,之后才缓缓起身,进入到跳舞的状态。
从影片呈现的效果来看,从未跳过“伦巴舞”的于洋,经过几天的训练之后,舞步非常娴熟,舞姿也极其潇洒,和王晓棠的配合,也是相当默契。
这一段之所以成为经典,我想与演员的模仿力,和惟妙惟肖的表现力,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然而在跳舞的过程中,在导演给到的特写镜头里,于洋为体现出曾泰这个角色的“正面特征”,所以又必须得表现出对眼前场景的厌恶,和匪徒们鱼肉百姓的愤怒,以及一定要将这帮顽匪消磨殆尽的决心。
我记得第一次看《英雄虎胆》时,就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显得很刻意很“假”。观众能看明白,难道匪穴中的其他人,尤其是像狐狸一样的李汉光和李月桂,就看不清楚吗?
但导演在当时的创作条件下,却只能进行这样的安排。
而演员的用心,也是肉眼可见。
我觉得在整部《英雄虎胆》中,于洋演得最好的一场戏,不是迎对李汉光和李月桂的试探,而是当张勇手所扮演的耿浩被敌人抓获后,李月桂特意安排“副司令”,来对耿浩进行审问。
在这之前的一场戏中,导演用了一个长镜头,来展现曾泰得知耿浩被捕后的焦灼和狂躁。
于洋的表演层次分明,但见曾泰耳听着一声声鞭打耿浩的声音,心急如焚,他用双手抓乱了头发,像只疯狂的野兽,在屋子里来走动。看到桌上的手枪,他甚至一度想持枪冲关,但紧要关头,理智终究战胜了冲动。扔掉手中的枪,曾泰依然心乱如麻,大脑在飞速运转,以至于满脑门都是汗。
这场戏,于洋演得太好了。
然而更好的,还是下一场对“假曾泰”的审讯。
当耿浩被带到李汉光、李月桂和“副司令”的面前,这时曾泰并不知道耿浩假冒他身份的真相,而且不确定耿浩能否经得起敌人的严刑拷打,所以于洋用微妙的神情,展现出了曾泰心中的疑问。
然而当耿浩刻意表明自己是“侦察科长曾泰”的身份时,真正潜伏在敌人身边的曾泰,心中已对眼前的局势有了掌握和了解。但于洋的表现,还是微微一惊,不过很快就用极其自然的表现,转换成了审讯者的状态。
这场戏,于洋无论眼神,还是动作,都精准到位,用深沉内在的表演,将曾泰内心的复杂感受,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尽管于洋在《英雄虎胆》中的表演,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割裂感”,然而他还是在特定时期,成功地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的形象。
他的表演,好就好在,他在外表上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敌军军官,然而又无时无刻不在告诉观众,这是一个豪气凌云的侦察员。
而且他的扮相那帅,行为做派又是那么潇洒自如,哪个观众看了,会不喜欢?
不过我还是认为,如果于洋的表演,再朴实内敛一点,不再刻意展示人物的刚正严肃,也许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会有一个更好的观影效果。
在这方面,显然王润身在《林海雪原》中的表现,就好了很多。
二、王润身在《林海雪原》中扮演杨子荣
最初在选择《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扮演者时,王润身并不是导演刘沛然心中的首选。
他一共面试了40多位演员,然而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人选。
而王润身虽然早在1956年就进入八一厂做演员,而且还演了《激战前夜》、《长空比翼》、《战上海》、《回民支队》等电影,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却一向以扮演勇猛刚烈的角色为主。
不过王润身在看过《林海雪原》这部小说之后,就对杨子荣这个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听说厂里组建了剧组之后,他就非常关注选角动向。
在得知刘沛然导演对杨子荣这个角色的人选一直举棋不定时,他决定进行毛遂自荐。
他向导演提出了自己扮演这个角色的三个优势。
一个是他从小就有过习武的经历。
第二个是他看过原著小说,对杨子荣这个角色有着强烈的创作热情。
第三就是他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对塑造杨子荣这个人物,也有一定的自信心。
刘沛然听了王润身的讲述之后,并没有当即表态,而是让他先做小品。
王润身准备得相当充分和认真,试演了“舌战群匪”和“进山献图”两场戏,活灵活现的表演,令刘沛然大为惊喜,当下决定,“孤胆英雄”杨子荣,就由王润身来扮演。
事实上,广大观众在看过《林海雪原》这部电影后,都一致认为,王润身是其中演得最好的一位演员。
包括后来我们又看到了现代京剧样板戏电影和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看到了童祥苓和张涵予所扮演的杨子荣,但我觉得,最终还是王润身所塑造的杨子荣更为神形兼备,并且符合观众心中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想象。
我认为王润身在《林海雪原》中的表演,有三好。
一是“形象好”。
这个“形象”并非单指演员长得相貌堂堂。
要说容貌,王润身显然比不上于洋的眉目俊朗。
然而当他穿上杨子荣的服装,做了杨子荣的造型,却使得一个灵敏机智而又充满侠肝义胆之气的英雄形象,赫然眼前。
二是“侠气足”。
我觉得在杨子荣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孤胆英雄”的身上,是应该充满了不畏生死的“大侠”风范的。而王润身的身上,就正好充满了丹心侠骨。
在这一点上,于洋是逊色于王润身的。
这应该与王润身从小的经历有关,也与他本人的气质,不无关联。
三是表演自然到位,而且不时有神来之笔。
比如审讯小炉匠时,原本小炉匠顽固抵抗,然而在杨子荣声色俱厉的震慑之下,小炉匠自扇耳光,连称有罪,坦白交待。这时王润身所设计的表演,是在杨子荣转身时,偷偷捂嘴笑了一下。
而恰恰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却使得杨子荣的人物性格愈发丰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除了“伟光正”的形象之外,还有顽皮可爱的一面。
然而坐下之后,面对小炉匠,他又是一脸严肃的神情。
这样的表演,多么自然,多么真实,又多么生动。
当然,他演得最好的,还是“舌战群匪”这场戏。
但见他转过身来,目光炯炯,先观察地形,然后面不改色,走上前来,前膝微躬,双手抱拳“见过三爷”。前戏做得足,规矩也摸得清。
但神情却始终不卑不亢。
“天王盖地虎。”
“宝塔镇河妖。”
一应一答,毫不含糊,辅助的动作,更是干净利落。
面对座山雕寒气冲天的逼问“脸红什么?”
他眼珠一动,毫无畏惧,两手一摊:“精神焕发。”
座山雕再问“怎么又黄了?”
面对群匪团团包围,他横眉冷对,他冷笑两声,摸摸脸颊,“防冷涂的蜡。”
整场戏,演得惟妙惟肖,滴水不漏。
而接下来的一场戏,整整几分钟的时,王润身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将“胡彪智取滦平联络图”的过程,讲述得活灵活现。
神态、形体、语调、走位,无不精准到位,不仅令威虎山的一众土匪听入了迷,而且让所有观众也身临其境。
后来我想,如果换一个演员,能不能够演到王润身这等传神的程度呢?
答案是不能。
他所呈现“匪气”和“邪气”,更符合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身份。
令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
所以尽管王润身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带有明显的河北口音,但这又何妨?他那精彩的演绎,使他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独一无二的“杨子荣”。
在《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不可避免地,也遭到了座山雕的试探。但王润身的表现却相当自然,不露声色。
他自始至终都没忘记自己此刻的身份,是身在匪穴的“老九”。所以行为做派也依然是充满“匪气”,连在无人时叉腰的动作,也经得起推敲。
对于杨子荣这个正面人物的塑造,他身上的正义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王润身却并没有采用“割裂”式的表演方式,一边扮土匪,一边又做出十分浩气凛然的神情。
他巧妙地将这种正义感给藏了起来,可是又无时无刻不让观众感受得到。
所以相比之下,我觉得王润身所扮演的杨子荣,更加符合我们心中的“孤胆英雄”的形象。
只是可惜,王润身此后的演艺之路较为坎坷,演完《林海雪原》之后,他也仅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出演了关敬陶一角。然后他就被赶出了八一厂。直到1978年,才被长影厂接收,又陆续参演了《北斗》、《春眠不觉晓》、《不该发生的故事》等电影。
但除了杨子荣,王润身留给观众印象深刻的银幕角色,并不很多。
这对于他和观众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遗憾。
倒是于洋,此后又主演了《水上春秋》、《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火红的年代》、《戴手铐的旅客》等脍炙人口的电影,塑造了华小龙、肖队长、靳恭绶、赵四海、刘杰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观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电影明星。
如今,王润身已经去世15年了,而于洋也有92岁高龄了。可他们在银幕上所塑造的“孤胆英雄”曾泰和杨子荣的形象,却依然那么闪闪发光。
那么,在大家看来,于洋和王润身所扮演的“孤胆英雄”,哪一个更加深入人心呢?另外在大家的记忆里,还有哪些演员所扮演的“孤胆英雄”令人难忘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互动。
文/DJ雅清编辑部:小静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