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系列电影的主要道具(以及被低估的女王密使)

007有多火呢,就是家里压根儿不关注电影的老人,也会晓得这个英国情报机构的特工。

自1962年第一部影片上映至今,007系列已走过一甲子的旅程,而电影史也不过才百余年的历史。

我在翻评论的时候,看到不少观众感慨,自己小时候在录像厅时代看了多少多少部007系列电影,还记得哪些哪些经典镜头。

007系列电影的主要道具(以及被低估的女王密使)(1)

初代007首亮相

但是,但是——我毫无007情结。长期以来,我虽闻大名,却未一睹真容。我这个人看系列电影有个毛病,就是一定会从该系列的第一部开始补,哪怕前后作品并没有什么剧情联系。《谍影重重5》《加勒比海盗5》《碟中谍5》《速度与激情7》等影片上映时,我都是从头补上,再进影院。

2015年,《幽灵党》上映,可谓是一大盛事,我怎肯错过呢——终于是时候去补007系列了。一查,好家伙,该系列居然多达二十多部。

从该系列首部《诺博士》,坚持看到第10部《海底城》,我最终放弃了……自然也没去影院看《幽灵党》。

在看片之前,我心想,按照上映顺序观看,就当是见证一下电影技术的发展史了。但实际观看时,只觉得:

无聊!空洞!过时!

难看的打斗场面,差劲的动作设计,虚假的布景,扁平的人物设计,令人无语的反派动机,不可信的主角光环,脸盲的一众配角(看着看着就会倒回去再看一遍这人是什么身份,在哪儿出场的),无聊的情节套路,冷战背景下对东方的虚假想象——还有被物化的女性,都让我看得不适了。

以上,就是我初看007系列的全部感受。甚至看到后来几部时,我每看一会儿就暂停一下,做点别的事儿再继续看。一部片子可能要3天才能看完,整个观影是支离破碎。所以最后“弃剧”了。

6年过去了,丹尼尔·克雷格版007收官之作《无暇赴死》上映,却又再次勾起了我的兴趣。这次下定决心要专心观看,一周的时间把初代007看完,倒是终于记住了一些点。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诺博士》依然很过时,高潮部分007和诺博士的打斗更是如同儿戏一般,但它基本奠定了这个系列的叙事模型;《俄罗斯之恋》里幽灵党头目怀抱猫咪而不露脸的镜头,让我联想到后来的《教父》开场,结尾007与直升机的大战则是向希区柯克《西北偏北》学习;而《金手指》反派飞出机窗外的镜头,恐怕启发了后来的《异形4》;从《霹雳弹》开始画幅变为宽银幕,制作全面提高,有不少航拍镜头,更多的是展现水下摄影技术(水下戏份甚至多到泛滥);《雷霆谷》似乎想将系列电影打入亚洲市场,加入了奇奇怪怪的日本元素,但又处处透露着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及征服欲……

第六部《女王密使》的邦德换了演员,乔治·拉扎贝被称作是最短命邦德,仅出演过这一部后就辞演。这一部在当年虽然也挣钱,但票房不算大爆。我曾在豆瓣上给这部影片标了两星,并留下一句评语:“剧情还是一样无聊,换掉的邦德真丑”。

这次观影计划原本打算跳过这部《女王密使》,但看到不少人说《无暇赴死》与《女王密使》紧密相连,是相隔半个世纪的一次致敬、一次对话。甚至在看资料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诺兰最爱的007系列电影是这部《女王密使》。我知道,这部恐怕是跳不过去了。

虽然初代007系列比较过时,但不得不承认肖恩·康纳利极具魅力。再换了一个演员后,的确会产生不适感,但这种不适感会慢慢消除。这次重新看完《女王密使》后,我有感到,这或许真的是一颗被忽视的遗珠。

007系列电影的主要道具(以及被低估的女王密使)(2)

诺兰为什么最喜欢《女王密使》,不少人在猜测,得出的结论是男主死老婆了。毕竟死老婆是诺兰最钟爱的“大黄鸭”。

好了,玩笑归玩笑。在我看来,《女王密使》是对007系列的一次叛逆,在一众007电影中显得另类,异军突起。

什么是类型片,类型片是可复制的成功。一个核心创意可以用好几次,观众都心领神会,都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但他们依旧爱看,乐此不疲。

007作为一种类型,其固有模式是什么,皮尔斯·布鲁斯南总结得很好:“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赋予了这部电影长久的生命力。”

《女王密使》就敢打破一些既定规则,它赋予了邦德电影一种古典主义和悲剧美的风格。不仅仅是针对换角一事,《女王密使》本身的气质在一众007大片中就显得像部文艺片。

▶︎

首先,是对叙事的打破。传统邦德电影的叙事模式大致是「发生危机—M交代任务,与Moneypenny调情,Q提供高科技装备—执行任务,接近坏人—邦女郎现身—反派抓住邦德—邦德打败反派—邦德享受女人」。

《女王密使》并不是先有危机发生,邦德被迫接受任务。其情节承接上一部《雷霆谷》,邦德主动出击,满世界寻找幽灵党头目贝洛福。邦德的目标极其明确,甚至在进到M的办公室时,M让邦德放弃“疯人院计划”,邦德却愤而辞职。虽有Moneypenny从中调解,但也展现出邦德极大胆的一次反叛。邦德通过各种线索找上贝洛福后,才发现其要毁灭世界的计划,从而展开行动的。

此外,这部电影将高科技的噱头拉到了最低,Q并未出场提供新奇的道具。

动作设计上,高潮部分自然是瑞士雪山风光中的追逐。这一段追逐节奏其实挺好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算过时(其实我认为从《霹雳弹》开始动作设计就还不错了)。无论是远景中人的渺小与巨大雪山作对比,还是垃圾粉碎机将一抹血洒向白茫茫大地,还是追逐的节奏,以及壮阔的雪崩景象,其实都拍得不错。大家都在说诺兰《盗梦空间》抄今敏的作品云云,但是否有影迷看出其中的《女王密使》元素呢?想想《盗梦空间》高潮部分的滑雪戏来自哪里吧。

007系列电影的主要道具(以及被低估的女王密使)(3)

▶︎

作为直男爽片,邦女郎向来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当然如今的邦女郎形象与戏剧功能都随时代而发生了变化,但以现在的目光看初代对邦女郎的处理,不知道会不会对其大骂。

在康纳利版的007中,我印象很深的一场戏是某美女正在泡澡,邦德闯入,女郎准备从浴缸里起身,要求邦德递给她衣物,邦德却只递了双高跟鞋。《金手指》中的一位邦女郎是反派的私人驾驶员,与邦德发生关系后弃暗投明。好笑的是邦德得知后竟说了句“大概是我激发了她的母性吧”。

是的,这些女人无论什么身份,什么立场,遇到邦德就会栽倒。

但是《女王密使》的女主角Tracy,异于她们。

首先,Tracy是保持理性拒绝了邦德的女人。Tracy的父亲出于对女儿的关爱,尝试撮合女儿和邦德。邦德这样处处留情的人,自然是不会答应吊死在一棵树上的。在父亲的生日会上,Tracy见父亲向她郑重介绍邦德,明白两个男人一定做了某个交易,她直截了当地让父亲把邦德想要的情报告诉他,她不想做一枚棋子。当出现这样一位有自主性的女性角色时,自然让人眼前一亮。

其次,上演了美女救英雄的戏码。邦德拯救邦女郎是一个固定戏码,但在这一部电影里,邦德在雪山下的小镇狼狈地奔逃时,遇上了Tracy。是Tracy飙车拯救了邦德,而非邦德解救女人。随后,大雪封路,两人在一小木屋上演了一出浪漫的戏码。其中一个镜头,真的是把女主角拍得漂亮极了。

007系列电影的主要道具(以及被低估的女王密使)(4)

接着,Tracy被贝洛福绑走。贝洛福向Tracy表达爱意,Tracy利用智慧吊住了贝洛福。当邦德和父亲前来拯救时,Tracy也勇敢地击退敌人。这场戏可谓展现她有勇有谋的一面。让我感动的是邦德电影里的女性终于不再是一个花瓶,一个性符号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自然是这部电影赋予了邦德一次真正的爱情。用今天的眼光看邦德,一定会觉得他太渣男。他满足完自己的欲望,便不会与一个女子长厢厮守。但《女王密使》以一场婚礼作结,M、Q、Moneypenny都来参加邦德和Tracy的婚礼。Moneypenny甚至流泪了,这一幕让我动容。

007系列电影的主要道具(以及被低估的女王密使)(5)

在电影学院上课时,讲神话原型叙事的老师曾说男性英雄的成长是冒险后回归家庭,承担丈夫、父亲的职责。显然邦德不属于这样的英雄,但在这一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邦德的“成长”,其回归家庭的愿望。

丹尼尔·克雷格版007也出现过类似的真正得到了邦德爱情的女郎,但在丹尼尔·克雷格之前,这样的设置在该系列中是多么罕见。

▶︎

说邦德渣男是句玩笑话。之所以邦德不能和邦女郎长长久久,是因为他真正的爱人是他的国家,国家安全至上。可以说邦德是西方根正苗红的主旋律电影。

但正如前文提到,邦德因与M意见不合就提出离职,这已经够叛逆了。甚至冷战背景在这部作品中,也不是那么的突出。

制片方想让邦德系列持续吸金,怎么肯让他回归家庭呢?于是,《女王密使》有了全系列中罕见的悲剧结局——婚礼当天,Tracy被枪杀。

我们看到了007真正的软肋。妻子穿戴婚纱,倒在自己怀里。他喃喃道——

007系列电影的主要道具(以及被低估的女王密使)(6)

电影在此结束。

不妨幻想一下当年上映的景况,观众们看完,发现和自己熟知的套路不一样,然后骂骂咧咧走出了影院。

渐渐地,《女王密使》或许成了一部没有存在感的007电影。半个世纪后一代007的收官之作《无暇赴死》,却致敬了这部“反类型电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