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

想必大家都在日本的影视剧中看到过“暴走族”吧?

这些人说白了放在中国就是“不良少年”和“小混混”。

但是这类人为了彰显自身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会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字书写派别”,第一类是书写中从来不使用汉字,所有的语言都采用片假名来书写,这个可以理解,意思就是摒弃一切传统的文化并且对自身的语言文化进行体系重构。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1)

还有一类就很奇葩了,这类暴走族不像日本政客那样尽可能的采用汉字来表达自身的文化地位,而是采用了更为高级的“万叶假名”。

举个我们十分熟悉的例子:“よろしく”。

这个在中文里是“请多关照”的意思,而暴走族们写出来就是“夜露死苦”,你没有看错,效果就是下图这样的。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2)

咱们先来比较官方的介绍一下什么是 “万叶假名”。

万叶假名就是采用了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来表示日语音节的假名,因为在《万叶集》中大量使用万叶假名,所以被称之为“万叶”。

在平假名和片假名尚未诞生时,万叶假名是日本唯一的音标。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3)

看完这个说法你肯定是一头雾水,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小学时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也采用过了和日本人“万叶假名”相同的方法。

例如我们小学时看见了“I Love you”这个简单又高大上的英语时,一时半会儿记不住,但是又特别想牢牢记住,于是你在这串英语上写下了自创的英语汉字音标——“爱老虎油”。

然而这个“I Love you”在日本的万叶假名中也就被实实在在的写作了“爱罗武勇”。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4)

看到了吧!

这种使用方法其实是剥离掉了汉字的所有含义,仅仅采用汉字的发音来表达日语,只是古日语的音标体系。

讲到这里小编我不得不吐槽几句,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在这里显得的确很无脑,拿汉字作为音标,这个是只有汉语是母语的人才会干的事儿,如果想自创一门属于自身的语言,这样还不如就全盘学习汉语或者将音标变得简便来的痛快。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5)

我都可以想到古时的日本孩童学习日语时候的痛苦,连音标都不会写(滑稽脸)。

所以类似于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现在我国台湾地区实用的台湾音标的出现是相当有必要的。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6)

其实在中国,仅仅采用汉字发音作为音标的译制外来词汇的方法也是很早就出现了。

比如在唐朝时,佛教盛行,唐朝人翻译梵语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比如梵语中的 “Amitābha”用“阿弥陀”来表示,“Śākya”书写成“释迦”。

到了近现代就有“sofa”译为“沙发”,“coffee”译为“咖啡”的用法。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7)

而汉语的音标体系是由我国的周有光提出并且实施的,这个体系无论是给大家学英语还是学习汉语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国际化、科学化的体系。

上述音标体系小编都学过,真心比日语和台湾地区的音标体系简单,所以各位小伙伴就偷着乐吧。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8)

那么话说回来,讲到“万叶假名”也就不得不提到《万叶集》和《古事记》。

这两部日本古典著作,在日本地位堪比中国的《诗经》,收录了公元四世纪至八世纪这期间近四百多年的短中长和歌与诗歌,其中也不乏民谣和民歌,内容庞杂涉及面十分广,作者繁多,署名作者大约有四五百人。

而这两部日本古典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万叶假名”进行记载,所以“万叶假名”的体系形成就在大约公元五世纪左右。

因为在当时的日本只有日语的发音,并没有自身文字的记载形式,于是假借了汉字的便利,提前对日本文化和思想进行记载。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9)

这里我们来讲述万叶假名的两种假名使用方法:

首先是音假名,这种手段就原封不动的采用了汉字读音,比如“はる”写作“波流”,“あき”写作“阿岐”等等。

这和中国本宗的“假借”用法一样,来自同样的原理。

而训假名使用的则是作为汉字训读被纳入日语的音节,比如“なつかし”写作“名津蚊為”即属此类。

这种方法采用的假名,是已作为日语被引进的读法,因此可以说是日本人固有的用法。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10)

《万叶集》中使用的汉字十分丰富,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如果你去翻看日本的原《万叶集》古典,你会发现和契丹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写着都是汉字,但是中国人却读不懂。

万叶的全名叫什么(万叶假名究竟是什么)(11)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日本《万叶集》中的和歌是怎样的吧!

记载为“余能奈可波、牟奈之伎母乃等、志流等伎子、伊与余麻須万須、加奈乃可利家理”但是表达的现代日语是这样的“よのなかは、むなしきものとしるときし、いよよますます、かなしかりけり”

在这个当中“よ”对应“余”、“与”。“の”对应“能”、“乃”。

“か”对应“加”、“可”。

“し”对应“之”、“志”、”子“。

“ま”对应“麻”、“万”。

“り”对应“利”、“理”。

诸如此类,同一音采用多个不同的汉字表示。

毋宁说这是出于避免同一文字重复出现的考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