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杜牧名诗欣赏(读杜牧的山行品其诗)
《山水有清音》游览篇之十八
杜牧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关于杜牧
生平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晚唐著名的诗人和古文家,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晚唐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他曾任使府幕僚多年,并历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诗歌风格杜牧的诗作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
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他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历代评论家都称赞他“情致豪迈”“雄姿英发”,能在萎靡感伤的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由《山行》诗想到的
《山行》是一首赞美秋之景色的诗作。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的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
作品是作者的境遇和性格的映射倘若认为《山行》诗中高爽、明丽的意境是诗人的某种理念在自然景物中的投影,当然失之穿凿附会。但意境既是情与景的融合,也是审美趣味的自然流露,诗人的性格、气质乃至所处时代必定会通过对审美意识的影响曲折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
深秋肃杀的气氛客观上容易给人造成凄寒的心理感觉。因此,古来咏秋之作总以悲吟怨叹为多。但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诗人对秋色又有不同的感受。
初盛唐诗人遭逢国力上升的盛世,他们诗中的秋景不少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像陈子昂笔下的晚秋便是云海浩荡、金辉满天的一派壮观景象。(《感遇》其二十二)
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瞑。
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
这是诗人处于大有可为的时代所产生的动荡不宁的心情在登山望秋时的自然流露。
“安史之乱”后,极盛而衰的唐王朝已经进入了它的秋季。但中唐许多富于改革理想的诗人仍对前途充满信心,因此他们的咏秋之作仍然是乐观昂扬的。如刘禹锡的《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正是排云直上的壮志和激昂高扬的诗情使诗人发出了秋日胜于春朝的由衷赞美。
而在日暮途穷、气息奄奄的晚唐,很多诗人对国家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他们描写的秋景便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李商隐的诗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在末世所普遍感受到的没落情绪。秋天在他心里引起的是满目凄凉残败的感触。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纵然能看到夕阳的无限美好,也抑制不住绝望的叹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与其说这是对晚景的赞美,不如说是对衰暮的哀挽。
标新立异的杜牧杜牧却在晚唐诗人中独标一格。他毕生都在追求着恢复“贞观之治”和盛唐气象的理想,希望通过政治的革新,挽回唐王朝没落的命运。而唐武宗会昌、唐宣宗大中年间出现的小康局面,也曾给予他“尔生今有望”(《感怀诗》)的一种错觉,刺激了他对唐王朝“艰极泰循来”(《感怀诗》)、衰极而复兴的幻想。
因此,杜牧笔下的秋色总是开朗、高爽的。譬如,《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那寥廓明净的镜天犹如诗人开阔的心胸,而高与天齐的南山和秋色也仿佛在与诗人的气势两相争高。
《山行》中爽净明丽的秋色和俊拔英爽的气概也同样反映了这种富于理想的乐观性格。谁能说那经霜更红的枫林所蕴含的哲理意味与诗人盼望大唐否极泰来、晚景更红的心情没有关系呢?
霜叶红于二月花以直达的语言表现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寄诗人的思想感情于清新优美的画面之中,形成俊爽的风调、高绝的意境,杜牧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山行》之所以脍炙人口,正是因为他能在发现和提炼秋色美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今人从中悟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生活哲理,表现了健康纯正的审美趣味。
尽管霜枫吐艳的美景恰似盛唐气象在唐王朝灭亡以前的回光返照,但杜牧诗中雄健豪迈的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毕竟在暮霭沉沉的晚唐诗坛上投下了最后一道理想的光芒。何况,“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蕴含的深广的哲理意味远远超出了它的时代内涵。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对一切在衰暮之时犹能充满活力、使生命放出异彩的人和物都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和壮美的礼赞。
#分享你喜欢的诗词#
#2022我的阅读#
#山水田园诗#
#杜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