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婚礼男生们看的是什么(你的婚礼爱情里的男人)
和女生朋友一起看的这部电影,出来后她抱怨道:“本来纸巾都准备好了,结果却是一部爱情套路大全!”朋友的这一概括或许十分精炼,即这部由刘军编剧、韩天导演的电影简直就是我们这些年所看过的诸多爱情电视剧、电影或小说中的套路一锅端。在整部电影的故事进程中,稍微受过现代浪漫偶像剧——尤其是韩国爱情剧——熏陶的观众大概都能十之八九地猜到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女生将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以及由此可能埋下的地雷而导致他们感情最后的分崩离析……当这些套路顺利地出现后,我们甚至又会想起自己曾在另外某部剧、小说或电影里见到过比它更好的处理方式、台词和表演,结果整部电影看下来,就觉得自己既被冒犯了,又弄得十分尴尬。
《你的婚礼》可能改编自2018年韩国的同名电影,其故事情节大致相同,drama十足,但从豆瓣上的评分以及评价来看,后者(7.3分)似乎要比前者(当下5.3)高明许多。这个故事也似曾相识,即许光汉扮演的坏男孩周潇齐在高中对一个名叫尤咏慈(章若楠扮演)的女孩一见钟情,以及由此开启的其后15年的纠缠。说是“纠缠”其实始终都只是周潇齐一人的事情。编剧似乎企图利用时间的绵延来加强这段感情的厚度,但当我们在被设计好的一个个偶遇中被当作白痴一样戏耍的时候,剩下的只是对这份牵强的一厢情愿的怀疑。
其实从电影名字“你的婚礼”上便能看出这个故事的第一主角便是男生,并且整部电影都以他的第一视角展开,从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无论是年轻时还是成人后的“男人总是把发情当爱情”的意淫故事。从周潇齐的角度出发,这段感情或许确实发生了,即在高中时他一见钟情地喜欢上了转学而来的尤咏慈,但后者对他是否真的产生了感情却始终值得怀疑。尤其当我们了解到了尤咏慈的家庭状况——她妈妈带着她躲酗酒且极具暴力性的父亲——以及其后的故事时,尤咏慈当时对周潇齐的好感或许更多是来自那一刻陪伴的安慰,即大学后的尤咏慈对周潇齐说的,她从当时男朋友身上感受到的是一股安全感。
这其实是尤咏慈在不幸的家庭中所匮乏的,以及她所渴望的。所以在高中的相遇相知中,周潇齐暂时地给她创造了一个安全感的关系,而未待它发展成感情就因为尤咏慈父亲的出现而夭折。
周潇齐对自己一见钟情的执念或许不必怀疑,但问题是当编剧轻而易举地通过年份的出现而硬生生地拉开时间的距离后,我们其实会发现周潇齐似乎依旧还是原来的那个高中男生,并未变化。如果说从高中到大学这段还可以以“少年人的感情”来马虎理解,但似乎整个大学四年他也依旧未能实现任何成长,尤其是在他与尤咏慈的感情上。
其实自始至终给我们最大感受的是周潇齐似乎一方面非常关注尤咏慈,对其念兹在兹,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也会发现其实对于这段感情,他对“自己非常喜欢尤咏慈且一直在努力保护她、追求她”的感觉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他似乎更喜欢处于这段感情中的自己的感觉,而非真正地关注尤咏慈这个被爱着的他者。
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就是爱者与被爱者的陷阱,即当我们迷恋或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对自己正在做着的这件事的迷恋。我们喜欢着正在喜欢着别人的我们自己。由此便导致了那个被爱者其实失去了她本身的主体性,而成为一个我的他者,从而便可能出现“吞噬”甚至“扬弃”对方的危险。就像在周潇齐和尤咏慈的这段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段关系的前半段其实只有周潇齐一个人,尤咏慈只在他的“爱中”存在着。而这一虚幻的被爱者形象导致周潇齐失去了或是根本上忽略了尤咏慈的主体性,尤其在电影中涉及尤咏慈的心理、不安、恐慌和需求时。
电影中虽然对尤咏慈的家庭只是寥寥几笔,但恰恰是这一段内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她始终都对周潇齐的热烈且真挚的追求保持距离,甚至直接拒绝。如上文所说,尤咏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给予她安全感的男生。而她在大学的男友,在某些方面——至少是尤咏慈感受到和看到的——确实能满足这些想象。而尤咏慈见到周潇齐的第一面就是他正在与别人打架,并且颇为顽劣,虽然他后来对女生保证不再打架且努力练习游泳,但尤咏慈是否真的相信他,或者是他第一眼给她留下的印象是否真的就此能被改变则始终有待观察,所以尤咏慈一直在观察着周潇齐的变化。但直到他们进入社会的再次偶遇,尤咏慈似乎都没有改变自己当初的决定,而始终选择与周潇齐保持距离。
正是在这里,才会出现许多评论所指出“成熟的女生”和“不成熟的男生”问题。至少是在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爱情关系中,尤咏慈始终对自己想要什么或是渴望什么十分清晰,且对于周潇齐对自己感情的性质有着清醒的理解。(当然,在大学那段故事中,尤咏慈并未发现男友的花心,这一点其实也很难用来否定她的“成熟”。)
而相比而言,周潇齐其实对尤咏慈的了解则十分有限,他喜欢或是迷恋上的那个叫“尤咏慈”的女孩到底有多少部分是与真实的尤咏慈重合的,始终令人怀疑。或许更准确地说,周潇齐喜欢上的那个女孩始终都是他自己所臆想的,其中或许有些真实的和尤咏慈有关的部分,但随着他们高中的突然分离以及其后他对女生思恋的愈加炙热,而导致被喜欢的人只会在爱者的想象中变得越来越完美。
在他们大学偶遇的一场戏中,我们就能看到两者的差异:在周潇齐的脑海里意淫着完美的重逢戏码;但在现实中,尤咏慈甚至没有注意到他。即使注意到了之后的反应也并不是那种思念日久的感觉,而更像是久别重逢的意外老友。
齐泽克曾经在其《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的纪录片中提醒我们注意,被爱者的处境往往是危险的,因为一旦爱者发现自己所爱之人和自己所想像的并不相同,暴力便会出现。但其实问题更多的是在爱者身上,即正是因为他的自恋才会导致他对被爱者的轻慢和忽视,且并没有把被爱者当成一个自主的主体来尊重和对待,而是把对方当成一个自己的附属品。
这一爱情结构和异性恋的男女两性几乎是同构的,即作为爱者的男人与作为被爱者的女人正是在这一主动/主体和被动/客体的位置,而其间充满的“糖衣”权力让爱情这一被包装的无比浪漫的感情不仅仅遮蔽了性别之间的不平等,而且还可能对此进一步地巩固和再生产。
在珍妮丝.A.拉德威的专著《阅读浪漫小说》中,作者便发现传统浪漫爱情故事里两性权力关系的不对等。虽然现代爱情提倡男女双方地位的平等,即作为一个主体的独立性,但在浪漫爱情故事里,我们却依旧发现传统和日常性别制度在其中的运作。就像一起观看这部电影的女生朋友指出的,如果这部电影以女生的视角来讲述,或许就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而当它以一个男人——甚至出色和帅气如许光汉——的第一视角来讲述自己15年的迷恋和执迷时,我们却似乎很少再能为其感动,原因并不仅仅是我们不再相信爱情了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其中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个男人对自己喜欢一个女人的15年自我意淫和感动的故事。
周潇齐这个从高中长到大的男人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地理解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他看来喜欢一个人就是不断地追求她、保护她和为她付出一切。“如果我把自己能给的一切都给了她,她还能不相信我的真心诚意吗?”但问题恰恰出在这“无限且无私的奉献”中,即这一奉献看似是男人真爱带来的主动,但细看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更像是一厢情愿地强塞——“只要我给了就行”,也不管对方是不是想要或者是不是需要这些东西。
周潇齐似乎始终没弄清楚尤咏慈的所思所想和所惧,即使当经典套路“雨中受伤和表白”之后尤咏慈接受了——这里的“接受”细思极恐——周潇齐,和他在一起,但之后的生活我们却发现伴随着周潇齐对自我以及他长久以来对尤咏慈一厢情愿的执念的怀疑甚至后悔,导致尤咏慈失去了她最希望得到的安全感,而迅速退出这段原本就属于“强扭”的感情。
经典套路“受伤 表白=接受”是这部电影中诸多套路里最致命的一个。编剧似乎除此以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能让尤咏慈答应周潇齐的表白。但也正是这个烂俗的套路,为其后他们感情的崩溃埋下了恶果。
我们其实可以十分笃定地说,当周潇齐在雨中为尤咏慈挡下被吹落的广告牌而受伤后,女生几乎就不再有任何力量来拒绝这份炙热的表白了。而这一接受明显带有强烈的不得已成分,因为在广告牌掉下来之前,尤咏慈依旧没有接受周潇齐的意思,甚至对他翘了几乎决定他人生的重要游泳比赛更上心。因为她知道,当周潇齐为自己翘了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生机会后,她会就此承受一个沉重的情感包袱。而编剧似乎觉得仅此还不够,便设计了接下来的挡广告牌一幕,而彻底压死了尤咏慈的反抗,让她不得不答应男生的表白。
在故事的后半段,我们也看到尤咏慈的成熟和对周潇齐的尊重,即当她答应了后者的感情,她便在努力地让自己喜欢上这个人,一起生活共同努力。但周潇齐因为那个雨天替她挡广告牌而留下的伤疤让他彻底告别了自己的游泳生涯而开始挣扎在日常的赚钱之间。也正是在这段故事中,我们稍微看到了这部电影难得有趣的部分。
在前半段,其实在周潇齐和尤咏慈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即前者有着完整幸福的家庭、朋友和不错的人生,但后者却样样匮乏而只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来改变。所以,在这段追求关系中,周潇齐始终占据主动的位置,他能给尤咏慈带来帮助、保护和爱意,他能“照顾”对方,能给她许多东西。但到了后半段故事,当周潇齐事业遇挫而尤咏慈却蒸蒸日上时,他们俩在关系中的位置便出现了变化。
尤咏慈能够给他买衣服、送他戒指和帮着交拖欠的房租,而这些行为却让男生纠结甚至生气。这一点似乎很好理解,一方面或许可以看作是爱情关系中男生对女生的爱意与呵护,但或许更真实的情况是男性似乎无法接受自己在一段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传统的“男人养家”模式和意识形态让男性几乎从小就被如此规训和教育而不得不学着变成一个养家人,而一旦这样的形象和地位遭到威胁或颠覆,他们往往便很难应付。我们甚至可以猜想下尤咏慈那个嗜酒暴力的父亲,他或许同样是这样一种主流男性/父亲规训的受害者,而当他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解决和发泄这些情绪时,便只能倾泄在比他更弱的妻子和女儿身上。弱者总是以伤害更弱者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以弥补自己被伤害的窘状。当周潇齐渐渐地因找工作不顺且发现尤咏慈成为那个照顾自己的人时,他同样借酒消愁,而这一形象已经会让尤咏慈不安了。
我们这个社会似乎并未给“失败的男人”留下什么余地,尤其当这个男人处于一段恋爱关系或家庭时,如果他们无法承担主流社会所强制给男性的那些义务和形象时,他们便可能会遭到被排除出男性群体的威胁。而当这些男人遭到如此压力且又无法释放和倾诉的时候——别忘了我们社会似乎也并不主张男性之间或是男女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刻板印象让“流泪的男人”最后只能自我爆发而直接威胁到他们身边亲密之人。
虽然周潇齐并未发展到尤咏慈父亲那般,但确实也正是他无法处理自己在生活中的遭遇——我们甚至没看到他与尤咏慈讨论自己在找工作上遇到的问题,而只是一味地装着一切安然无恙,但内心积压的郁闷和不满最终只会爆发。
于是我们在编剧又一个典型套路——“坦露不满总会被对方听到,且往往只听到一半”——安排下来到了这段关系的核心,即周潇齐终于开始反思自己15年来日思夜想的这段感情当它真正实现后带来的却不是想象中的完满和美好,反而是不幸更多。这其实就是欲望的运作机制,即欲望本身就是欲望这一过程,而非某一具体的目标,所以它本身是不能够实现的,只能在不停地追逐中才能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一旦欲望实现——就如齐泽克所指出的,梦想一旦实现往往就会变成噩梦。
周潇齐的反思其实并没什么错,问题是尤咏慈本身对他的感情也与沉重的情感包袱和压力有关,即一个人对你太好,好到你如果没有接受他的请求就会产生愧疚甚至罪恶感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没什么选择余地的(观众都几乎很难不被如此深情的许光汉打动,而觉得女生太铁石心肠,甚至不知好歹)。而当尤咏慈最终做出这个选择而努力参与这段感情的时候,周潇齐却“大梦初醒”开始反思自己一路以来的自我造梦和意淫了,但问题恰恰是这一反思的时机已经不对了。正是这一不停的错位,导致周潇齐最终只能亲手毁掉这段他渴望已久的感情。
其实就如我们一开始就指出的,《你的婚礼》从头到尾其实就是一个男孩/男人对自己一厢情愿感情的自我意淫和感动,周潇齐沉入其中几乎无法自拔。而这或许也就是许多评论所说的“男人的不成熟”,即面对一段感情的时候几乎因为自己的全情投入而忘记了对自己所喜爱之人真实地了解和关注,我们自己说得太多结果说到自己都感动的不行而彻底淹没了对方的声音。这样的感情其实并不稀有,反而十分常见。我想这一点和传统对男性角色的设定有很大的关系。
在一个男性社会中,男性被与各种各样诸如中心的、主动的、理性的、重要的或伟大的事情、期望和隐喻联系在一起。就如杨笠在其脱口秀中所讽刺的,男人总觉得自己的话或是意见非常重要,可能影响着世界的走向,而女生几乎自小就被教育的与此类心理无关。正因如此,男性十分容易形成强烈的自恋情节,一种世界以我为中心的想象和预设(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和成长背景在某些方面更加增强了这一影响)便会出现,而当这些心理或意识出现在情感或亲密关系中时,我们便会发现它能够与传统异性恋情感模式中的性别权力等级完美贴合,或者说它们都不过是相同系统中的不同分支,从而导致“糖衣权力爱情”的出现。在传统的浪漫偶像剧中,这一点表现的最为鲜明。
也正因此,毛尖才会在最近的脱口秀《都是套路》中说当下的“影视剧就是全中国最封建的地方”。《你的婚礼》中的爱情、男女两性/气质以及感情的模式的处理上,乏善可陈的同时也其实十分“封建”。
即使男主是许光汉,这个关于“你的婚礼”的爱情故事依旧有一股浓烈的“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的感觉。虽然尤咏慈在电影里似乎说了很多话,是女主,但我们到最后再回想的时候其实依旧很难对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唯一印象深刻是她的家庭以及她在感情上的“成熟”。
就像许多文学作品里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个被男性主人公叙述和爱着的女性始终只是一个欲望对象,是一个他者,是一个标签。她们似乎并不是活生生的,反而不是虚无缥缈就是冷漠远人的形象,牵动着男人们的心和魂,让他们焦灼又渴望,挫败又愤怒。但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现,他们其实想讲述的并不是这些鬼魅般的女人,而是他们自己遭受的失败、创伤以及对自我欲望的迷恋与迷惘。
应该有许多人会被一个男生对自己15年的迷恋和爱意感动,但问题是当我们面对这看似美好的爱情时,却不得不谨慎在这如花美眷的电视电影小说中各种套路和那些传统与当下埋下的陷阱。一段健康且令人愉悦的感情或许不仅仅只需要一方的全情投入,更重要的或许始终都是在自我的喧哗中能听到对方真实的声音。
而处于爱情中的男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自身在性别制度中所享受到的性别特权而忘了自己在爱情中可能占据的权力位置,结果享受着自己的意淫和感动,而伤害了那些我们所爱和渴望之人。
来源:澎湃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