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

学党史•践初心•办实事:大余县文广新旅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活动

唐中杰出校友、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

李春林,江西南康人,唐江中学1956级学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编审,《微型小说选刊》原主编。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2)

(李春林责编的部分图书)

《尘海拾缘》(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读到文中“老冉冉”三字,一时记不起此词的出处,遂发短信向他请教。很快,手机莹屏上显出他的回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里的句子。”在我的朋友中,像这种可以随口答出古诗、古籍里片言只句的典故、出处的,也只有他了。深知老冉冉将至,仍有一颗年轻不老的心,也就是他了。

他是资深编审。一辈子在出版社编书、写书,孜孜不倦,一辈子与书为伴,结下不解之缘。江西唯一,全国罕见。

1993年,江西还没有“编审”(正教授级)系列的职称评委,他在北京评上“编审”职称,是江西为数不多的最早编审。

关于李春林,《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香港出版的《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和《世界名人录》,新版的《江西文学史》,都将李春林的名字载入史册,很负责任地予以了真实介绍,在这种高规格的厚重卷帙里能占一席之地,是身份的象征。但他的人生精髓,寥寥文字,却难以概括。说起来高深,其实也很简单。只有一个字:爱!正如诗界泰斗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李春林1956年考入唐江中学,1962年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1967年毕业,见习一年后,他便分配到江西人民出版社当编辑。那时,正处文革时期,出版社牌子被摘,编辑人员大都下放农村;只留下少数几个人附属在省新华书店的一个编辑组里,搞毛主席著作的印制,和“两报一刊”社论的出版,偶尔编一些文化读物。

编辑组设在空荡荡的一间大教室里,五、六个编辑坐在办公桌旁,沉默不语,情景凄凉。但李春林坚信:不管形势怎样发展,相信今后国家总还得要文化吧,还得出书吧,还要有作家,还得恢复出版社的。靠着这个信念,他几十年如一日,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编辑岗位。

两位老编辑的言传身教,对李春林影响很大。一位是刚过“运动关”的资深编辑汤匡时(即知名翻译家汤真),他整日笑呵呵的,用自己责编的图书做范本,教李春林如何从整体上审视和把握一部书稿,又如何过细地逐章逐节地发现问题,一定要同作者商量,共同修改、润色,至少要看三遍,使书稿成为一部受社会欢迎的书。并常说做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要“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另一位是高度近视,跛着一只脚的潘清泉。那时没有台灯,办公室的灯光昏暗,他夤夜看稿,那方式,着实把李春林吓了一跳:他像演杂技似的,把一张木凳架在一张办公桌上,自己坐在凳子上,拿着稿件,贴近灯泡细读。灯泡吊得很高,灯光又暗,老潘竟是采取这样不安全又不雅观的姿态读稿,危险也显而易见。但老潘说不怕,桌面是一个整块的樟木;近日病刚好,因明早作者要来谈稿件,须得抓紧再看一遍,还笑着说家里的桌子吃不住,便到办公室来了……这惊人的一幕,恐怕要打破古今中外的编辑吉尼斯纪录。可惜,老潘人到中年患癌病去世,李春林接下了他那整块樟木面的办公桌,桌面虽已古旧,骨架却很硬朗。二十多年,几经沧桑,李春林没有换过办公桌,这就是江西人民出版社资格最老、唯一的一张还未退役的老办公桌。汤匡时的指教和老潘的桌子让李春林受到启迪,做编辑可是只讲奉献,不知索取的,而且第一要认真负责,要用智慧将名利送给别人,而把寂寞与吃苦留给自己。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3)

(李春林【右一】在北京组织微型小说座谈会)

李春林很快成熟起来。

上世纪70年代初,江西人民出版社重新挂牌,并搬到百花洲路办公。1979年为满足读者需求,要办一个大型文学刊物,经李春林提议,刊名定为《百花洲》,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办刊的宗旨,而出版社恰在百花洲畔办公,百花洲又是南昌的一处名胜古迹,有千年历史,颇具地域特色。“百花洲”三字是鲁迅著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影印书稿中拓来的。后来又派生出文艺出版社。仍以“百花洲”为名,两个《百花洲》,久负盛名,硕果累累。站在业务的角度,李春林是当然的创始人之一。

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百种优秀社科期刊的《微型小说选刊》,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一大辉煌。从开创至后来的几十年,主编和责编一直是李春林。

八十年代中期,各种图书竞相问世,武打成风,言情泛滥。时代呼唤适应改革开放快节奏生活方式、信息量大、品味高雅的文艺读物。1984年,《微型小说选刊》应运而生。创办之初,李春林主持日常编辑工作,惨淡经营,曾有长达七八年的时间是一个人在坚持做责任编辑。最困难的时候,责编、主编、校对、印刷,发行,只有他如独行侠般奔波忙碌。为使刊物在全国产生影响,他还常与北京作家张胜友(后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联系、请教,有影响的江西作家孙海浪也来参与合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刊物聘请著名作家王蒙、冯牧、冯骥才、杨沫、叶君健、张洁、孟伟哉、管桦、吴泰昌、俞林等担任顾问,给了全力支持。冯牧说,微型小说的崛起,是对短篇小说写得不短的一种挑战,会对中国小说创作起推动作用。20年过去,幼苗长成大树,经历了双月刊——月刊——半月刊的创业、成长、改革,每期发到三四十万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已经出版的二百多期,每一期都经李春林一字一句斟酌、推敲后发排。刊物前进的每一步,浸透着开拓者的心血、汗水。2005年李春林退休后,《微型小说选刊》已交由别的编辑主编,要他挂名誉主编头衔,他不愿意。一段时间里,每一期编委名单仍然印着“李春林”的名字,这是新的编辑班子、作者、读者在向他致意。李春林也从编委名单中拿下了自己的名字。

冯牧先生的预言果然成了现实:“微型小说”已成为独立的文体,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共同组成小说四大家族,堂而皇之地登上文坛,得到文艺界和社会认可,辞典性的《小说年鉴》中已列有“微型小说”卷目。微型小说及其理论研究已风靡全国并影响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海外各地。多少年来,先后数次举办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1994年,李春林代表微型小说选刊,应邀赴新加坡参加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发表独特见解的论文,受到热烈欢迎,从而结识了国内外诸多微型小说作家和研究专家。他还参与创办中国微型小说学会,被选为副会长。设于菲律宾和新加坡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特地聘请他为顾问。2008年第5期《小说界》发表江曾培的《微型小说进入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微型小说卷序》一文中,专门有一段论述:“促进微型小说走向独立和成长的,……报刊编辑是它的‘助产师’。……八十年代中期,在南昌与郑州,先后创办了《微型小说选刊》和《小小说选刊》。集中遴选各报刊上的优秀作品,受到读者热烈欢迎,更对微型小说发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些报刊的编者,在积极组稿、编稿、发稿,勤恳耕耘微型小说的发表园地的同时,还举办了多种学习班、研讨会、大奖赛,在发现培养微型小说作者和促进微型小说创作水平的提高上,做了大量工作。郑宗培、徐如麒、左泥、李春林……等,都是出色的‘助产士’,居功甚伟。”

众所周知,《新文学大系》是我国文学界重要的历史性地总结成果性质的史料性系列大书。“以具有历史性、文献性、权威性为编选项宗旨。”可见,李春林对微型小说发展的贡献,已得到文学界的专业公认。

除编刊物,李春林还得责编图书,每次图书订货会,李春林责编的书,品种和订量,总是独占鳌头。有的书商,就是盯着责编李春林的名字来订书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夜以继日,主编刊物,同时要责编和复终审书稿。日积月累,数量惊人,质量却是上乘的。

他编书,遵循大编辑家邹韬奋的“创造精神”。

用他自己的话说:“编辑必须在种种因素制约下去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邹韬奋先生倡导的创造精神,就是要敢在人云亦云的氛围中,力排众议,标新立异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又代表着文明前进的潮流,编辑在审读书稿时,要有能力将眼光立在时代潮流的峰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4)

(李春林【左三】采访毛主席警卫员吴吉清)

1977年春,出版社收到毛主席长征时的警卫员吴吉清老人送来的纪实性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该书以吴吉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实事求是地写了毛主席的革命活动与家庭生活。当时文革刚结束,人的思想还没有从文革观念中转过来,别的出版社要求吴老删除有关章节才能出版,吴老不依,便将书稿撤至江西。江西能不能出呢?领导要求李春林和陈俊山做此书的责任编辑,拿出意见。二人认真研读了全部书稿,书稿虽然略显粗糙,修改、整理的工作量相当大,有不少章节几乎是要重写,才能达到出版标准,但书里描写的内容与文革中出版的各种毛主席的回忆录不敢写毛主席的个人生活,迥然不同。如秉笔直书:“现在,主席和他爱人贺子珍同志领着孩子小毛又住在一起了。”并实事求是提到在瑞金“邓小平……等同志”受错误路线迫害的事情。其猎奇性可读性和真实历史参考价值,十分夺人眼球。此书出版,必定轰动。李春林和陈俊山认定:当前形势正在拨乱反正,倡导实事求是。吴老的书稿是符合这种潮流的,写贺子珍、邓小平也是实事求是,可以不删除。可以按吴老的意愿出版此书。李春林还特地联系,请郭沫若题写了书名。(一年后的6月12日,郭老以86岁高龄与世长辞,本书书名是郭老不可多见的晚年墨宝。)十分幸运,这一年的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复出,重新进入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李春林很兴奋,加快了书稿的编辑出版工作。8月,这本国内第一部写了毛主席的家庭生活,写了贺子珍(并登上照片)和邓小平在红军时期受迫害的图书正式出版。在当年人们禁锢多年的渴望中,此书果然风靡全国。初版首印二十万册,凭票购买,供不应求。还被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发行,得了全国金钥匙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等四、五个奖项。后来几经修订,一版再版,仍然满足不了读者需求,前不久,还有英美等国外研究毛泽东的学者专家索要此书。2007年春天,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再版《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此时,吴老已经谢世,根据当年作者回忆记录,充实了不少新内容,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还特地写了序。所有这一切先期的编辑整理工作,仍然是李春林一手操办,完全是当无名英雄。吴老的后人对此非常感谢。这本书得以面世,成为畅销书、长销书,是李春林创造精神,前卫思想的神来之笔。

提起当年编辑此书的艰辛劳累,李春林感慨颇深:“吴老没有上过学,开初识得的几个字还是毛主席手把手教的,写书当然困难。他浓重的赣南口音又没有几个人听得懂,好在我是赣南人,和吴老说起家乡话来得心应手,很多章节,由吴老口述,我记录,老人说话,有时记错,地名人名常常张冠李戴,我只好回家晚上在灯下考证、整理成文,第二天念给吴老听,再按他的意见定稿。这比自己写文章还难!”但是,不管哪一个版本的《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李春林出现的名字仅仅是责任编辑(开初连责编名字也不署),表现出可贵的文人品格。

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的份量,一点儿也不亚于电影百花奖。它是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给编辑的奖赏。出版界以此为欣慰,为殊荣。李春林责编的另一本书《唐诗三百首洋注》,也得到过此项奖。

这本书初版于1979年11 月。当时李春林刚刚忙完《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为满足读者需求,李春林责编了一部《唐诗三百首详注》。《唐诗三百首》版本众多。如何编得比其他版本更贴近读者,体现自己的特色,李春林深知,编辑必须要有创造性。他与评注者教授陶今雁几经研讨、商榷,决定在一个“详”字上下功夫,取名为《唐诗三百首详注》。着重对每首诗中难懂的字、词、句作详细注解,同时对诗人生平、文学史地位、成就,作详明介绍;详尽说明每首诗的创作背景。每首诗后面都有“作者简介”、“说明”、“注解”三部分。说明中还将评注者对唐诗研究的新成果写入,讲解诗词格律,辅导青年学习古体诗词的写作,增强了本书的功能性和工具性,扩大了读者群。这样,李春林责编的《唐诗三百首详注》内容丰富、独特新颖,比别的版本好读易懂,深受欢迎,长销不衰,二十年出了五版。每次重版,评注者都增加新内容,常出常新。现在总印数已达百万册以上,除获金钥匙奖外,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接着他又责编了《宋词三百首详注》、《建安诗三百首详注》、《新编诗词曲赋辞典》,并由此按年代派生成一套系列的唐宋元明清诗词曲赋详注丛书。

但凡作者,不管有名无名,都希望碰上一位好编辑。什么标准为“好”?各人标准不同,最主要的一点是相通的:就是慧眼识珠,能像伯乐相马那样识别作品的内敛珍宝。1920年2月,28岁的日本九州大学医科中国留学生郭沫若,站在学校楼上观赏博多湾的海景,欣喜地收到上海寄来的《时事新报》,那上面的副刊《学灯》发表了他的一首新诗《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这首诗,当年轰动诗坛,读者争相传阅、朗诵。现在已作为新诗的开山鼻祖载入史册。但在未发表前,却是从未有人写过的、“大逆不道”的新诗,一般的老朽编辑是不屑一顾的。和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郭沫若素不相识的《学灯》主编宗白华先生,对此诗却深为赞赏,称郭沫若是“东方未来的诗人”,不仅发表了《炉中煤》,而且写了长信,称赞他的诗才,恳切指出他的缺点,并告诉他:“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此后,《凤凰涅槃》、《女神》等佳作如喷泉般涌出,郭沫若迅速地登上新诗坛,成为一颗闪亮的巨星。他说:“宗白华真是我的知音。他的话句句在理,充满赞许、期待、劝导。”郭老日后成为多种学科的大师,这与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他、为他铺平诗歌之路、从而鼓起奋斗勇气的《学灯》主编宗白华是很有关系的。

李春林就是这种被作者、读者尊为“好编辑”的出版人。

著名作家叶君健、茹志鹃、马烽、峻青、王汶石、王愿坚、端木蕻良、邵燕祥等都愿意把旧著新作交给李春林编。因为,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显示作品出彩的光华,李春林的意见最中肯,诚恳,可以代表作者、读者、出版人的综合共识。图书一经问世,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都是很令人鼓舞的。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5)

(李春林【左】在新加坡参加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在会上发表论文)

李春林才华横溢,是书界一大砥柱;与生俱来的诗人风韵,构成高层次的人格魅力。他的诗集、评论集、散文集、长篇小说等十几部著作,堆在书桌上,遮住了他的笑脸。他编辑出版的书装满了他书房四壁的书柜。如果把这些书搬出来作为原材料,用李春林为楷模垒起一座雕像,恐怕还可以再堆砌一张茶几,茶几上仍可摆书……最近,有网友在网上见到介绍李春林的短文和所编部分书籍的图片,留下不少帖子,这里选列两条。其一:这位资深编辑兼诗人李春林,为人作嫁做了一辈子编辑,很少见。细细一看,从图文中可见他责编的书有许多好有价值,单看上海的一代名家茹志鹃的小说就好珍贵了;还有一部《八大山人诗钞》是刻板线装本,可能是珍品了,好像是潘天寿题签,是上海人汪子豆老先生编撰的,难得啊;那本《漂泊的红手镯》是法国的一位上海姑娘的诗集,她叫桔子,若没记错,她曾是法国《欧洲时报》的主编;《微型小说面面观》则是上海的老书人、出版家江曾培先生的论著,这本书写的是微型小说这一文体开创的基本理论;还有那本《微型小说新世界》主编是上海作家胡永其,其内容一如书题,难能可贵;夏承焘老先生题签的《填词指要》是部好工具书,作者是上海的狄兆俊教授,不知这两老可还在世间不?已故的戏剧家石凌鹤晚年住在上海,李春林责编的书柜里赫然可见一部《石凌鹤传》,让人会蓦然想起这位“常怀千年忧”的老人。文章千古事,一篇平凡的编辑的事迹,会让爱读书的人尤其是老人联想起多少人间事啊!其二:图片中可见一部《高尔基诗选》,这也是国内出版的少见的中文版的高尔基的诗选,有价值。编译者是上海的当代诗人郭在精先生,他和他的父亲为此书的翻译付出了不少心血。

李春林热爱家乡的山水,爱屋及乌,乃至对江西的作家,更多了一分细心的呵护。

江西当代作家很多。文革前,只有三人出过长篇小说;近二十年,江西经李春林的手当责编的,就有八十七人次出了个人专著。其中不乏文莽彦、郭蔚球、李耕、吕云松、陈良运、陈世旭等名闻遐迩的作家、诗人;也有如曾铎、陶今雁、邵鹏健、唐满先等名教授;还有如邱恒聪、王一民、黄立民那样一举成名从此走上文坛的幸运儿。与《我的父亲邓小平》同时获得中国优秀传记文学奖的《傅抱石传》,是李春林慧眼识珠,力排众议,编辑出版。作者胡志亮,也是第一次出书。李春林与作者同时获得编辑奖。

女作家胡辛最初未能找准位置,到处退稿,编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花》,选入许多名家写花的文章,找到李春林,要求出版。李春林耐心鼓励她写自己的东西。后来胡辛终于写出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李春林看了,觉得作者倾注了心血,认定是篇佳作,便大力推荐给《百花洲》。发表后,果然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名扬天下。作家温燕霞,涂俏等初学写作时,都曾得到过李春林精心扶植和栽培,从此一跃而上文坛,如今成为中国文坛著名作家。

李春林爱江西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分地域选编江西历史名人名胜诗集。如《江西历代诗人作品选》,《滕王阁诗选》、《庐山历代诗选》、《江西名胜诗选》、《陶渊明集浅注》等。自陶渊明到蒋士铨,乃至八大山人,无一遗漏;积累、弘扬的,是江西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精髓。

江西的山水,还是他笔下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他的第一本诗集《枕流歌》,就与庐山有关。1962年,他17岁,考上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便来到庐山脚下的黄老门,找到“不是胞兄胜似胞兄”在当地行医的李诗坚,李医师种草药,采草药,对庐山充满全身心的爱。他见到青春年少的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李春林,很高兴,请了一位当地好友作向导,陪他徒步登山。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让李春林铭记一辈子的话:“我用庐山的草木做药,为病人治病,希望你用庐山的草木做诗,为游人助兴。庐山太美了!”(李诗坚后来成了当地名医,曾被飞机接到北京为大人物治病)那一次,李春林沿着采药人的足迹上山,一路云缠雾绕,瀑鸣泉奔,古松异枝,奇岩怪石,他陶醉其中,不知疲倦,翻山越岭,寻古采风,沿途搜集和抄写历代名家: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苏辙、王安石、陆游、朱熹、康有为……留在庐山的诗。看着那一长串辉濯千古的名字和诗篇,他第一次领略到庐山的真谛,庐山诗的韵味,心底开始萌发写庐山诗的朦胧愿望,而且羞涩地写了一些秘不示人的长短句。1977年,已为他人做了10年嫁衣的李春林,第一次用真名在国家级的《诗刊》上发表诗作《五老峰之歌》,写的就是那座印上了人民币的庐山名胜:庐山东南五老峰/五峰拔地插云空/风烟滚滚肩上走/巨浪滔滔脚下行/历尽沧桑峰未老/力挽狂澜砥苍穹——

由于职业的关系:组织书稿,陪同作者体验生活,参加笔会等等,李春林有了更多的机会攀登庐山。上世纪80年代初,在庐山的一次笔会上,许多当代著名作家齐聚庐山。诸如,“男人一半是女人”的张贤亮,“爱情遗忘角落里”的张弦,国字方脸满腹文章的李国文,龙腾虎跃获奖大连贯的蒋子龙,还有“人啊人”的上海女子戴厚英,“芙蓉镇”的古华,《将军吟》作者莫应丰,出水芙蓉般矜持清高的张抗抗,更有青春美丽伶牙俐齿最年轻的铁凝,等等,有一二十人。蒋子龙在庐山夸奖做编辑的是藏在钢筋水泥里的钢筋,露在外头的水泥才是作家。这一段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春林认为:其实不然,钢筋、水泥都是作家。编辑虽同作家是一家人,编辑也应有自己的钢筋水泥。就是说,编辑也应有自己的作品。

从此,李春林开始进入《庐山梦》的梦境。徜徉湖光山色,隐身庐山云雾,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人间最美不过梦,在庐山的怀抱里,李春林诗情澎湃,写下一首又一首咏诵庐山的诗篇,终于好梦成真,于1987年12月出版了一部专写庐山的新诗集《庐山梦》(李春林的第三部诗集)。这是我国第一部专以庐山为写作题材的个人新诗集, 199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申报的材料中,就有《庐山梦》为佐证,列入庐山著述目录中。

谈起他的诗,李春林镜片后的明眸闪着光,湿滢滢的,含着太多太深的爱。像对待一见钟情白头偕老的爱侣,如注视爱情结晶、延续自己生命的孩子。

诗言志。他的诗,常给人意想不到的震憾。读着《四十岁的一棵树》,你能感受个子不高的诗人凛然的阳刚:“他的奔腾的根须/在深深埋没的土壤里/默默地走了四十年诗的路/再走四十年/再走十个四十年/他便成了一棵参天的大树/纵使是死,也是站着死/纵使被人砍倒了/他的根须——他的诗/却一行行被地球留住!”

李春林年近不惑厚积薄发第一部诗集《枕流歌》,接着——《夏夜的风》、《庐山梦》——《盈盈的爱》。无穷尽的诗情如装得太满的水,短短几年横溢出四部令人赏心悦目的诗集。评者甚众。《诗刊》发表的评论推为“江西诗歌创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代表作。”

组诗《春夏秋冬》获省政府颁发的文艺创作奖,诗集《夏夜的风》、《盈盈的爱》相继获首届、二届谷雨文学奖。

著名诗人朱子奇这样赞赏李春林的诗艺:“他始终注意了避免俗套。题材、语言,都很少一般化。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诗意。作品清新流畅,又有节奏感和音韵感。”

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诗歌,从数量到质量,李春林是江西第一流的。

凡编诗选,常选李诗。《中国当代短诗选》、《中国抒情诗歌选》、《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中国诗歌年鉴》、《建国五十周年新诗选》等十多个诗选都能找到李诗。

因整天忙于看稿、审稿、改稿,他只能用业余时间写作。他不媚俗、不浮躁。淡淡寂寞中,悠悠诗情来。如红烛、如春蚕,流的是热泪,吐的是真丝,无半点虚情假意。直面人生,诗味芳香,不管他写什么,都能营造出耐人寻味的诗的意境。

收入专著《尘海拾缘》的散文,字字珠玑,篇篇华章;处处妙笔,时时激情。《文艺报》、《文学报》、《中国文化报》、《江西社会科学》等多有评述。著名评论家吴海说得好:通篇形成一种独有的“缘 诗”的特色,缘分与诗情相互映衬,缘更深、情更浓。

1985年李春林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散文《在沙头角》,被香港新亚洲出版社选入《中国当代散文选》。入选的还有刘白羽、端木蕻良、袁鹰、郭风、草明、柏杨、秦牧等当代散文名家的作品。

为推动微型小说发展,他专门写了《中国微型小说赏析》一书,还主编和参与编撰《微型小说三百篇》、《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世界华人微型小说大成》等工具类大书。因为爱唐诗,他写了长篇传记文学《杜甫》,又有评论《水浒传导读》、《官逼民反话水浒》(台湾版)、40万字的长篇小说鸿著《天国郊野》,还应约为巨星影视城和有关电视台改编了三十余集电视剧。……屈指算来,几乎涉及所有的文学体裁,评论界认为:一个“多元”的李春林文学形象已经形成。

《天国郊野》,是他多年酝酿的以两岸为题材的重头力作,趁退休在即的大块时间一挥而就。他以诗人的豪情、胆略、胸怀、个性,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国家、民族的世纪史:几代人生死爱恋,国恨家仇,沧海桑田,天隔两岸,悲欢离合,构成曲径通幽的传奇故事。相信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终会在中国实现。作品从十九世纪末写到2005年连战率国民党访问大陆而结束,是真正的跨世纪大作。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神形精气,在本书得到了巧妙借鉴。叙述上看似平淡,却风生水起,波涛澎湃,频频涟漪。小说结构环环相扣,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首尾呼应,高潮迭起,适合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凡有情节的地方必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当前小说流派各领风骚,读者目不暇接,说到底,还是要有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故事,一个老少皆宜、深入浅出的立意。天国郊野和为贵。人都要死,死后就去了天国,或者说见上帝,见马克思。那么,人活在世上,就是在天国的郊野旅游。这就是本书的书魂与书胆。小说演绎的百年人间故事,就是在艺术地书写着相斗郊野里的中国人寻求和谐未来的足迹。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6)

(李春林拜访诗人艾青)

《天国郊野》问世后,好评如潮。《中国新闻出版报》《文学报》《创作评谭》《江西日报》《福州晚报》《羊城晚报》,《南昌晚报》《都市消费报》纷纷发表精彩的评论文章,当代知名作家、海外华人作家中有很多他的朋友。那种友谊看去清淡。“来日方长,道一声珍重,其他尽在不言中。”却似美酒,越陈越香。他曾接待外籍华裔作家不远万里专程来江西寻访资料,也曾目睹著名军旅诗人韩笑在庐山一日一诗的雄姿。诗坛泰斗艾青,是李春林崇拜的偶像。在《拜见艾青》中,他写道:“1995年11月2日,我在北京见到了敬仰的诗人艾青,这是我一生的荣幸。……艾老说过,生活与创造是我们生命的两个轮子。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时代最忠实的代言人。”

这或许也是李春林的座右铭。

但他的最爱是母亲。诗文里随处可觅这位美丽善良慈爱的母亲身影。11岁上中学,母亲送他乘船过渡“行到江心,刮起了风,渡船像一片树叶轻飘飘的,我有些悚然,母亲连忙抱我在怀里,我像躲在母亲翅膀下的小鸡,不敢动弹。”“母亲说:同船过渡,三生有缘。当时我听不懂母亲的意思,母亲接着告诫我,到了学校,新相识许多老师和同学,这都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要和大家好好相处,互相照顾,就像今日船上的人一样。……三十多年过去,我亲爱的母亲一生含辛茹苦,筚路蓝缕,也已远离人世。……”(《同舟》)“母亲用一生的汗水浇灌着故乡的土地,用一生的乳汁,把我和兄弟哺育长大。我记得母亲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我考上了大学。记得我离开母亲,投入大学的怀抱时,母亲满脸盘根错节的皱纹里便有了好几道欢笑。母亲把我上大学看作是一生的希望之光。她认为读小学读中学,读了十一二年书,等于吃了两块烧饼,还没有吃饱;唯有吃了‘大学’这半块烧饼后,人生才能站立起来,从农村走向城市干大事。……”(《母亲与母校》)“我俯在母亲身边,千呼妈妈,万呼妈妈,母亲已不会应我。良久,我仿佛觉得母亲的眼皮动了一下,云开雾散,莫非母亲已知道我回到了她身边,医生说,那是我的错觉。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都回到母亲的身旁,母亲已昏迷了三天三夜,用尽了该用的药物,那日已到中秋,弟弟把母亲前几天准备的节日食品搬出来,……剥下一瓣柚肉在母亲嘴唇上放一下,请母亲先尝。母亲的双唇似乎蠕动了一下,也许已会意,接着便停止了呼吸……母亲在中秋节匆匆离去,临行没有一句话,留下高空一轮圆月,定然是母亲朗朗的遗言。母亲满脸的皱纹,是缩小了的一派派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填满了忧郁和痛楚;母亲那高高的鼻梁是一座直冲云霄的高峰,干裂的双唇虽已看不到几许血色,那是海枯石烂后的古老海岸,延绵不断。……母亲留下的遗物,是藏在箱子底下的用红布包着的六团头发……这是我六兄弟满月时的胎发,……这是母亲生命里留下的东西,是母亲将生命传给我们的稀世珍宝。……生离死别本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然而有一条我应该做到,要像母亲一样……光前裕后”(《光前裕后》)

母爱无边。原来,李春林这一切的爱,全是基于对母亲的无限浓情,无以替代的厚爱,造就了他的书缘诗韵,人生辉煌。

李春林2005年退休后,编辑工作却未退,他参与省文化厅主管,省老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江西文艺史料》杂志的工作,担任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一干就是几年,一年一卷,编辑出版了好几部厚厚的《江西文艺史料》。

2017年,他还获得了一个大奖: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7)

李春林获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百位最具实力诗人奖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8)

傅抱石儿子傅二石赠与李春林的墨宝

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百位最具实力诗人奖。由北京有关诗刊和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所等举办。贺敬之,余光中等也是此项活动获奖者。

今年四月,我得知李春林生病了,从上海回到南昌,特地看望了他。他已康复很好,可以下楼在楼下方志敏广场缓步跛行,我们白发又相逢在广场,感慨万千,问起他的病情,他话不多,他已出版了二十余部著作,还在修改一部《诗人杜甫》传记,不想劳累过度,一完成书稿就病倒了。

关于这一次病,他夫人万秀蓉发了一条微信给关心李春林病情的朋友:

"老李去年十一月十五日不慎突发急性脑梗,左偏瘫,即住二附院治疗一个月后,恢复良好,可以站立,回家康复几个月后至今,现可生活自理,可独立缓步跛行三四千步了,但还不敢上街。病中他得到很多朋友的关心爱护:他母校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和中文系领导派员到医特地探望;北京《中国诗界》诗刊总编著名诗人峭岩专程到一附院慰问。台湾星云大师的禅语配画禅画画家方云也来家看他,并赠"以病为友"四字安慰。

老首长吴官正书记礼贤下士,从北京打来电话询问病情,寄来亲笔慰问信,并亲自安排江西医院副院长,一附院原院长及护理主任三人,专程到我家为老李看病,我们一家都很感动,老李病情也很快好转。"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及县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4月30日,大余县文广新旅局组织在梅岭三章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活动。结合开展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五红”活动,努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走前列、创特色、见成效,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一阶段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9)

会前个人自学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0)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1)

第二阶段:现场教学活动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2)

①重温入党宣誓词

▲全体重温入党宣誓词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3)

入党宣誓词

入党宣誓词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②唱红色歌曲

▲ 大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三阶段:集中学习研讨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4)

①看红色电影

观看视频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5)

▲全体观看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视频

②学红色经典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6)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7)

③学红色讲话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8)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19)

④读红色诗歌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20)

▲ 李娟同志读红色经典陈毅诗词《梅岭三章》

⑤讲红色故事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21)

▲ 钟志洪同志讲红色故事《革命一定会胜利》

⑥谢祯琳、黄敏同志作交流发言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22)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23)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24)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25)

民国著名渣男诗人 著名作家诗人李春林(2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