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反对在国旗上画一道杠原文(张治中反对在国旗上画一道杠)
《说文解字》曾记载:“旗,旗有众羚以令众也。”
由此可见,旗帜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其中,国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意义非凡。
因为国旗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是国家独立的标志,与国家的尊严紧密相关。
早在1949年,毛主席和张治中就曾围绕国旗的选定问题,展开多次讨论。当时,不少人都钟意“一颗星一条黄杠”的方案,可是张治中却反对在国旗上画一道杠。
一向耿直敢言的他特意找到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看待张治中的建议呢?
要想清晰透彻地还原那时的场景,我们有必要对张治中将军的经历作一个简单的勾勒。
耿直的张治中
1890年,张治中出生于安徽巢县。
1906年,16岁的张治中决定外出闯荡。他拿着家人东拼西凑的24块银元离开故乡,立志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成就。
6年后,张治中进入陆军第2预备学堂。1916年,他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顺利毕业,立即就投入到救国存亡的洪流之中。
1924年,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对张治中青睐有加,他亲自任命张治中为黄埔第3期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并授予其上校军衔。
可事实证明,张治中确实是国民党军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
1945年,蒋介石准备发动内战前,张治中曾写信劝谏蒋介石,反对国民党挑起内战。他说:“我国经八年之长期抗战……民穷财尽,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倘战争再度爆发,必益增人民之痛苦,违反人民之愿望。”
后来,毛泽东在远赴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安全,费尽心血。
在此过程中,他做出的努力也被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看在眼里。毛泽东后来评价张治中说:“他才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从上述经历我们就能得知,张治中将军是一个耿直且爱好和平的人,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对于这一点,毛主席显然了然于胸。
选国旗的不同看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向海内外征求最佳方案。
那篇启事对国旗的设计作出如下要求:
一、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
二、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三、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
四、色彩以红为主,可以用其他配色。
启事公布后的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相关部门共收到应征国旗稿件1920件,图案2992幅。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投稿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其中有一位当年曾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在一篇文章中详细地描述了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在战壕里讨论应征国旗图案的情景:“我们利用战斗空隙,就在阵地上、战壕里,在枪炮声中讨论了这三幅图样(笔者按:即应征国旗图样),讨论会开得非常热烈,大家不光对国旗图样各抒己见,还谈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感想。”
有的战士后来回忆说:“征求国旗图样的意见,说明新中国马上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国成立那天,我要握着枪戴上立功奖章,在国旗下庄严地照一张像。”
这是大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总之,这些稿件经过分类,大致分为4类。
第一类:旗面的2/3为红色,1/3为白、蓝、黄各色,并加有红色或是黄色的五角星;
第二类:用两色或是三色横条(竖条)组成,再添加五角星、镰锤、嘉禾、齿轮;
第三类:嘉禾、齿轮或是再加上五角星;
第四类:镰刀和斧头交叉,再加上五角星。
经过对上述4类方案的谨慎研究,众人一致认为后三类不符合国体,不建议采用。建议从第一类中筛选出优胜作品。
经过精心的挑选,38种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其中,当时的大热门有3个。它们分别是:“复字一号”(红旗上方有一颗大五角星);“复字三号”(中间加两条黄杠代表黄河、长江)和“复字四号”(中间加一条黄杠代表黄河)。
这3种方案中,“复字四号”起初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而五星红旗的原型,即曾联松设计的“复字三十二号”却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大家之所以对上述3种设计青睐有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所以为了彰显这种历史文化感,黄河、长江和珠江显然极具代表性,而这3种设计都或多或少包含着上述元素。
可是,张治中却坚决反对“一颗大星一条杠”的方案。他主意已定,决心亲自找毛主席陈述自己的意见。
1949年9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参加新政协会议的代表,张治中应邀出席。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表达意见的绝佳机会。
席间,趁着毛主席身边没人,张治中端着酒杯走上前,轻轻地问道:“毛主席,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如果你不愿意公开让大家知道你的意见的话,我会为你保守秘密。”
毛主席不清楚张治中想要问什么,所以并没有立即表态。他对张治中说道:“你说吧!”
张治中说道“毛主席,你同意哪一张国旗的图案?”
毛泽东听罢先是一愣,因为他的意见早已不是秘密,很多人已经知晓,所以他爽快地说:“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一幅,你的意见呢?”
张治中摇摇头说:“我不同意。”
“为什么?”毛主席问道。
张治中解释道:“在国旗上画一道杠,图案被一分为二,寓意不好;再者说,用一条杠子代表黄河也不科学,老百姓会联想到孙猴子的金箍棒!”
毛主席听罢,点了点头说:“有道理,这样吧,我们再找时间约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曾联松设计的“复字三十二号”
两天后,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和周恩来召集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和张治中等人,协商讨论国旗的选定问题。
会议之上,毛泽东和周恩来对各类国旗图案的草纸进行审阅后,心中已有想法。只见毛主席环视周围,最后把目光落在张治中身上说道:“张治中先生觉得这个图案(‘复字四号’)一分为二,寓意不好,而且也容易使老百姓产生错觉,把这条横杠当成孙猴子的金箍棒而不是黄河。仔细想一下,好像这也确实是一个问题,大家认为呢?”
众人听罢,都觉得有理。
毛主席接着说:“反对采用一道黄杠加五角星的图案的在大会里只占1/4到1/3,如果要通过,肯定是没问题,但是这样不够圆满。我们一定要选一幅让全场一致通过的才好,大家再想想。”
不少人听罢,总觉得应该在国旗设计上添加“中国特征”,讨论一时陷入僵局。
这时,为了启发大家思考,开拓思路。毛主席建议:“我们总想在国旗上添加中国特征,所以才用一条横杠代表黄河。可是,苏联和很多欧美国家的国旗上也没有该国的特征,这些特征完全可以在国徽上表现出来嘛!”
或许是受到毛主席的启发,一旁的艺术家田汉拿着一张设计图稿走到近前,向毛主席推荐说:“这是一幅很理想的画面,只是上面的镰刀斧头是否必要?”
毛主席接过图稿,眼前一亮。
这就是后来五星红旗的设计原稿——曾联松设计的“复字三十二号”。
关于曾联松,笔者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
曾联松原籍浙江,从少年时期就酷爱书画。后来他虽然从事了财务工作,但曾联松对书画的热爱却丝毫未曾消减。
提及对国旗的设计,曾联松后来回忆说:“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计工拙,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人民日报》等报刊发出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后,曾联松十分兴奋。他反复阅读要求,并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获得启发。
曾联松心想: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是人民的大救星吗?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就用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又细化设计:用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用小星代表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围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走向胜利。
期间,曾联松特意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因为这不仅和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而且十分庄严,代表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最后,经过曾联松的苦思冥想,又确定了五颗金星的恰当位置。
起初,他想把大星放置于画面中央,小星环绕在周围。可是如果这样设计,会导致天地不够开阔,显得比较局促。
经过一次次的推翻重来,曾联松决定将五角星放置于旗面左上方,这样视觉更为开阔,金星光彩闪耀,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星光照耀大地。
果不其然,毛主席在接过田汉递上来的图稿后,大声称赞:“这张不错,不错,镰刀斧头可以去掉。”
此时,有人对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的寓意提出看法。毛主席解释道: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为基础,团结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斗争取得的,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今后还要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我看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表现了我国革命人民大团结。不但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我看这个图案是较好的图案。”
毛主席一席话,准确阐释了五星红旗的深刻寓意,在场人士无不赞同。
张治中听完毛主席的话,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我看还是32号好!”
陈嘉庚赞同道:“我从东北回来,我很关心国旗问题。我完全赞同毛主席讲的国旗图案。”
梁思成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复字三十二号’图案很好,多星代表人民大团结,红色代表革命,表示革命人民大团结。”
由此,选定国旗一事,尘埃落定。
我们爱五星红旗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此时,距离开国大典仅剩3天时间。开国大典前,首都人民经过3天的赶制,终于制作出很多五星红旗。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面特制的大号国旗,就是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庄严歌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
后来,《人民日报》在新华社答读者问中,对国旗做出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1950年国庆,曾联松作为国旗设计者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建国30周年,曾联松再次应邀去北京参加庆祝活动。他颇为感慨地说:五星红旗是无数志士仁人、革命战士一百多年浴血奋斗的伟大成果,而我仅仅表达一点心意,国家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
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是曾参与筹备工作的诗人艾青写下的那首诗——《国旗》:
“我们爱五星红旗,像爱自己的心,没有了心,就没有了生命。我们守卫它,它是我们的尊严。我们跟随它,它引我们前进。”
谨以此文,献给日益强大的祖国!
一一END一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