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1)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2)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3)

第六章 大业宏图

被派往突厥执行特殊使命的正是裴矩。

高祖在世之时,有关突厥和西域事宜,差不多都是谙熟西域事务的长孙晟的差事,现在,长孙晟也还在发挥作用,但大政方针远景规划则主要是裴矩之力。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虽然门第并不显赫,且幼小失牯,但聪明伶俐,颇为好学,以至于有乡间老者郑重其事地当面对他说:小子足成才士,若想出人头地,当多多留心世事实务。

早在文帝开皇年间,裴矩就跟随当时的晋王杨广,在讨伐南陈、经略江南的过程中,颇多建树,屡有军功,被雄心勃勃的杨广引为亲信。

即位伊始,杨广将文帝时的州县制改为郡县制,同时又将河西乃至整个西域的战略构想和具体经营的重任,统统交给时任吏部侍郎的裴矩领衔打理全盘负责。

裴矩西行之前,杨广大有深意地一再提及老皇上在世时对裴矩的赏识,“有臣若此,朕亦何忧!”

老皇上当时的赞扬,时隔多年,新皇上居然还能脱口而出,而且还记得说这话时,在场的还有高颎、杨素等当朝高官。

基于对皇上脾气性格的了解,裴矩知道,大业天子绝对是那种雄才大略雄心勃勃的皇上主子,也明白皇上之所以要将如此之大的一片地域交给自己打理,绝不是让自己就事论事,真就一门心思搞点小买卖,拿自家的丝绸、茶叶换来西域胡人的什么马匹畜产,而是要帮助皇上经营整个天下。

最起码,也要让四邻诸夷对泱泱中华心悦诚服输诚纳贡,以保四境平安。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4)

|谜一样的裴矩,官任北周、隋朝,委身宇文化及、窦建德,归降唐朝......|

皇上的知遇之恩,即使结草衔环肝脑涂地,怕也不能报答于万一。裴矩就这样告别长安,走马河西,正式到任啦。

张掖是西域胡商与中原互市的中心,也是裴矩经营河西乃至整个西域的大本营所在。

一到张掖,他就凭借此前积累的学识,悉心走访,尤其是对来自胡天胡地的胡商胡人,更是倾心交接。

他发现,胡人对内地也满是好奇,也渴望了解汉地的一切。

你问我答,我问你答,有时候裴矩甚至也有些犯糊涂,究竟是我在了解胡地西域之事呢,还是胡人在向我了解大隋汉地?

刚开始也闹过笑话:面对那些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西域胡人,他曾把一个栗色头发满面胡须的胡商,当成内地因年老而头发灰白的老者,老丈老丈地叫了半天,那胡商纳罕不已,都说汉地大国之人讲究礼数,可这也太讲究了吧?

忍不住要问裴大人贵庚几何,这才知道自己该叫裴大人老丈才对。

一场乌龙,两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有时胡人也问的很琐碎,例如一个男人能娶几个老婆,老婆们之间打不打架?还说他们部落里有个风俗,只要男人拍着巴掌,对着自家女人连说三声:我不要你了,我不要你了,我不要你了,那女人就得再找别人去了……

就这样,一来二往,那些远天远地来到河西的胡商胡人,以为眼前这个大隋长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自然也就知无不言畅所欲言。

就这样,通过与众多胡商胡人的交谈,裴矩对西域各国的山川地形、民情民意,甚至是衣冠服饰、等级差别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裴矩焚膏继晷点灯熬油,用差不多一年时间,撰写出煌煌三大卷的《西域图记》,详细记载了西域四十四国的情况,并报送朝廷。

书稿撰写完毕,裴矩还特地去了一趟京城,既是献书献宝,也为献言献策。

面对皇上,裴矩对着自己所绘制的西域各国地图,详细指点了一番。

他告诉皇上,陇西临洮县西南的西倾山是黄河支流洮水的发源地,从那里开始,群山连绵纵横交错,恐怕有两万余里。

从敦煌出发去西域,有三道可通,北道可达伊吾,中路通往高昌,南道通往鄯善。也就是说,敦煌对于西域,关系重大。

他又进一步建言道:我国实力雄厚、将士骁勇,只是突厥、吐谷浑分头率领着羌、胡诸国,在西域一带为所欲为,造成中外不通、朝贡隔绝的现状。我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是,胡商深受其害颇为不耐,他们甚至不止一次地向臣下表示,他们早就翘首引颈,盼望我大隋朝廷能为他们撑腰啦。

如果能对这些国家实行安抚之策,皇上只需派遣使者即可,不需动刀动兵,他们就会对归顺我朝。如此一来,则突厥和吐谷浑都将指日可灭,夷夏一统,大业可成!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5)

|《西域图记》中绘制的地图|

一番话说得龙心大悦,赐给他五百匹锦缎丝绸不算,还连续多次召见裴矩,君臣共坐,详谈西域诸事。

因为裴矩翻来覆去总在强调,西域诸国如何宝物众多,突厥、吐谷浑多么不在话下,皇上认为眼下正是文治武功双管齐下,开疆拓土直追秦皇汉武的大好时机,遂擢升裴矩为黄门侍郎,让他常驻张掖,总揽全局。

皇上好大喜功,一心只想追撵前贤,裴矩也是施展了浑身解数,满脑门想的都是早日完成皇上托付的重任。

每当有胡商前来,他都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大谈特谈双方通商互市的好处,并许以种种好处,劝说他们不妨再去大隋京城或内地看看,目的就是想让他们早日威服于煌煌赫赫的华夏文明……

如此费心卖力,效果当然不小,西域胡商往来相继络绎不绝,所经郡县,按朝廷指令都要盛情接待,因花费甚巨,直搞得地方官疲于应付叫苦不迭。

从做买卖的单纯营利的角度讲,朝廷似乎有些得不偿失,但若以郡国大计论,还是收获颇丰。

那年铁勒部落侵边犯境,皇上派将军冯孝慈从敦煌出兵,结果战事不顺,可以说是无果而还。

但铁勒此举却犯了西域诸国众怒,结果逼得在战场上占了大便宜的铁勒不得不遣使谢罪,裴矩按照皇上的意思对他们进行了慰抚,意在显示华夏大国的泱泱风度与情怀。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6)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7)

第六章 大业宏图

把自己的年号叫做“大业”,在大业天子杨广绝对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表现的也是他意欲超越秦皇、不让汉武的雄心壮志。

大业之大,不仅要大兴土木大兴工役大修文治,同时还要威加八荒威服四夷方勤远略威震寰宇。

杨广治国,可以说内外都不放,两手同时抓,两手都不软。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历朝历代的天子皇帝都认为自己雄踞于天地正中,而四周的异族就分别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大隋朝的外患主要来自北狄。而所谓的北狄除了突厥外,还有铁勒、契丹等。由于后者差不多唯前者马首是瞻,所以突厥就成了大隋朝对外经略的最大课题。

文帝后期,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与招抚,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已经臣服,同时还有铁勒、契丹等部向隋要求内附,大隋将他们统统置于由朝廷支持的启民可汗的直接管辖之下。

由于背靠着强大的中原朝廷,曾经在部族内乱中落荒而逃的启民可汗,逐渐稳固地控制了蒙古草原,启民可汗感激不已,一再向文帝表示愿保塞下,朝廷对突厥的政策,也由最初的制造和利用矛盾以分化离间改为羁縻。

启民可汗果然对大隋王朝忠心耿耿。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8)

大业初年,契丹入抄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杨广诏韦云起率突厥兵讨伐,启民可汗发骑兵二万交其调遣,大胜而归。

大业二年(606年),启民可汗以臣属身份入东都朝觐。

杨广为了让其更加心悦诚服,有意大肆夸耀中原的文明繁盛,不仅采取各种手段,将全国各地各有特色的音乐歌舞集于京师,同时还下诏将各地的奇珍异宝收罗一处集中展示,让来自草原的启民可汗等人大开眼界,中华文物典章更是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启民可汗甚至当面向大隋皇帝请求允许他们移风易俗改穿汉装。

这让人很有些感慨。

大隋皇上也曾饱读诗书,尤其是前朝历史,更是烂熟于心颇有心得。面对启民可汗的要求,杨广很自然地联想起当年汉武帝经营西域,为夸耀中原文明,曾派使者给匈奴人带去中原的丝绸布匹以及服装,结果却被匈奴人马踏人踩的往事。

这让他满心得意感慨万分:往昔汉家朝廷规制初成,让那个刘邦知道了作为天子的无比尊贵。如今本朝威名远播衣冠大备,也让夷狄心甘情愿解辫改装,朕这个天子,值啦!

那一次大业天子虽然没有答应启民可汗的请求,但为了更进一步展示中原的物质财富,炫耀天朝大国的国力强盛,让更多的普通突厥人对天朝更加敬畏,大业天子决定要出塞巡狩,预定路线是先到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旗黄河南岸边),再出塞外,绕道由突厥走草原东至涿郡(即原来的幽州,治今北京市境内),也就是要在现在的内蒙古草原上兜一个大圈子。

时间则在大业三年(607年)三月。

由于本意就在耀武扬威,所以巡行队伍无比庞大,不仅文武百官跟随,还有军队五十余万,战马十万,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另外还有和尚、尼姑、道士、女官和百戏班子随行。五十万大军出塞,实属前所未有之举。

为了不让启民可汗及其部众惊恐,事先还特地派武卫将军长孙晟为前往宣喻告知。

那次巡狩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耗时长久,从阳春三月一直到云淡风轻的九月,就这还没有走完预定的从涿郡回朝的路线,而是就近从楼烦关先入山西,后到太原。

为了方便明年再次北巡,杨广下诏营建晋阳宫,并于回途中开直道上太行山,一路巡游,所费极为浩大,于九月将近月底的时候回到东都。

那次巡游,除了打猎游玩、凭吊当年胡汉交兵的古战场,大发思古之幽情外,也的确做了一些统战工作。

不仅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率突厥各部首领来行宫朝见,吐谷浑、高昌也遣使入贡。后来,在启民可汗的牙帐里,大业天子不仅接见了附属于突厥的契丹、室韦等各部酋长首领,还见到了高句丽派来私通于突厥的使者。

由于当时的高句丽并未臣服,杨广特意让人宣旨警告:回去告诉你们的王,不要再犹豫猜忌了,还是早点正大光明地来我大隋朝廷参见皇上的好。大隋天子待你等将会如同对待自己的子民。要是还不来,下回大隋皇上可就要带着启民可汗去你们那里巡行视察啦。

话说得还算客气,但词锋所向,却也不无凛冽:要是还敢这样偷偷摸摸暗中交结,启民没个好,你们也同样!

这其实是一段插曲。

高句丽王的本意只想私下与突厥交好,以应付万一,但启民可汗亲眼目睹了大业天子威风凛凛的巡行场面,不敢隐瞒,这才将高句丽来使引来见了皇上。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9)

趁着拜见皇上的机会,启民可汗又一次上表奏请改变族人服饰器物等等,以便与华夏完全相同。

但杨广的目的哪里就真是要让草原变郡县,牧民成编户?

尽管群臣七嘴八舌都认为应当同意启民可汗奏请的意见,大业天子还是连连摇头,他的理由是——

先王建国,夷夏殊风;君子教民,不求变俗。

启民可汗一再要求,说是不如此无以表达自己和族人的诚服孝顺。

皇上耐心答复:碛北未静,犹需征战,但使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耶?

让当年的启民可汗目瞪口呆艳羡不已的,哪里仅仅只是宽袍大袖的大隋衣装?

就在榆林郡城的草地上,按着大业天子的命令,将作大匠宇文恺率领来自中原的能工巧匠,仿照突厥可汗的牙帐,设立了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大帐,与前者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

同时又造观风行殿,它不但可以容纳侍卫数百人,而且还可以拆装离合,下边装有轮轴,可推可拉移动自如,令人觉得好像有神人神力暗中相助。

奇迹在前,亲眼所见,直让突厥人觉得自己只会骑马射箭实在算不得什么本事。

更让突厥人五体投地震骇莫名的还是大业天子的仪仗。

粗犷的草原马背民族对中原礼仪是生疏而隔膜的。

为了迎接大业天子的到来,启民可汗亦步亦趋,但还是忘了开御道,甚至连自己牙帐前的杂草也没有剪除。

为皇上打前站的长孙晟不好明说,便来了一次启发式教学,指着帐前杂草问:这草很香啊?

启民急忙去闻:不香呀!

长孙晟乘机开导:天子行幸所在,诸侯无不躬亲洒扫,开辟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帐前芜杂,我还以为是你特意留下的香草呢。

启民可汗醒悟了,不仅拔刀亲自除草,所部酋领争相仿效,还发动全境牧民一起动手,为大业天子开辟出一条长千里、宽百步的御道。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10)

大业天子的大驾就这样光临了——

宫掖百官被列成方阵,外围是士兵,滚滚向北行进。天子与后、妃乘着观风行殿,百官乘行城。城面积约两千步,四周有板,蒙上布,饰以丹青。行殿又和行城连接,外围护以铁骑,形成固若金汤之势。

如此阵势,让牧民们在十里之外就连马也不敢骑了,战战兢兢跪在路边。领着义成公主和手下王侯前来行宫朝拜的启民可汗更是奉觞上寿,跪伏恭甚,不敢仰视。

那一次皇上摆出极其威严的天子仪仗,还预备了歌舞音乐,大摆宴席。

启民及其部下大小头人真是又惧又喜,惧的上朝天国如此强盛,谁还敢轻举妄动?喜的是大隋皇上并没有拿自己当外人,在启民可汗的带领下,众人争先恐后向皇上和朝廷敬献牛羊驼马。

皇上除赐启民可汗丝帛二千匹之外,还赐以路车乘马、鼓吹幡旗,允许其拜赞不名,位置显然在其他诸侯王之上。

其他人等,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赏赐。

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大业天子又走了一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棋:

发男丁百余万修榆林以东的长城。这段长城既显示了大隋帝国的凛凛雄风,又显示了大隋天子的高深莫测。东突厥人能不敬畏有加,对大隋更加忠心耿耿?!

启民可汗于大业四年(608年)冬因病去世,其子咄吉世为始毕可汗,继续与隋友好。

大业天子的目光也由东突厥转向控制了西域的西突厥。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11)

小说第三百五十二章(大河上下上卷第六章.三)(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