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什么部分地区限电(东北限电登上热搜)
本文来源于格隆汇,作者:吴晓波
眼下这场大规模限电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像一只苍茫原野上的犀牛,缓步走来,有些人事先发现了蹄印,有些人甚至看见了它的身影,但始终不曾设想它是冲我们来的,直至犀牛走到面前。
下半年来,广东、广西、云南、江苏、浙江、宁夏等省区陆续发布了“有序用电”的通知。
有人说这是“史上最严限电令”“规模史无前例”,但起初,要求也没有那么严,范围并没有那么大。
例如广东,5月份执行“开五停二”错峰用电方案,6月份升级为“开三停三”,9月份升级为“开二停五”,有些地区甚至是“开一停六”,错峰日只保留保安用电负荷,占总负荷15%以下。
又如发电大省云南,5月份“应急错峰限电”,错峰限电量为10—30%;7月份实施第二轮规模限电,要求有色金属冶炼等企业降低25%用电量;9月份发布“能耗双控”通知,钢铁行业9月排产产量调整至11—12月生产,水泥行业9月产量在8月基础上压减80%以上,工业硅行业9—12月份月均产量不高于8月产量的10%(即削减90%)。
以上只是工业领域,离普通人的生活较远,难有直接感知。
接着,“东北限电”登上热搜,限电范围扩大到居民用电,而且从有序用电变成拉闸限电,事发突然,很多人措手不及。
对此,国家电网工作人员回应:
东北地区已经首先对非居民执行了有序用电,但是在执行后仍存在电力缺口,目前整个电网有崩溃的危险,才采取了对居民限电的措施。电力供需紧张情况缓解后,会优先恢复居民用电,但目前时间未知。
究竟为什么会限电?坊间出现了不同猜测。
币圈人士猜测,是虚拟货币“挖矿”耗去了太多电力。
二次元爱好者猜测,是为了“集中电力产生光源照射迪迦奥特曼”。
还有“大棋党”猜测:
“大国对赌,赌谁先熬不住。”
以上三种猜测的胡扯程度严格递增。
真实原因恐怕更为复杂,难以一言蔽之,让我们尝试梳理其中几条。
煤电供不应求①需求端:复工复产以来,全国用电需求迅猛增长,同比涨幅接近15%。②供给端:我国火电发电量占比超过70%,而今年煤炭价格飙升——去年此时,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约为563元/吨,目前为1079元/吨,接近翻番——电厂煤炭库存处于历史低位,“一煤难求”“跨省寻煤”。
另外,有人认为,目前的煤电短缺根源在于去年12月的“澳煤禁令”。这一点恐怕没有太多数据支持。2020年中国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超过20亿吨,同年进口澳大利亚动力煤(发电用煤)4235万吨,占比很小。BBC也认为:
“贸易禁令难以产生决定性影响。”
不过,澳煤清零显然助推了煤价飙升。又逢蒙古国疫情反复,影响了蒙煤进口。
③2020年1月1日起,实行了15年的煤电联动机制脱钩。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意见,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按“基准价 上下浮动”确定,上浮不超10%,下浮原则上不超15%。
也就是说,需求暴涨,煤价暴涨,而市场化电价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所以电价不会也不能暴涨,电厂普遍亏损,煤炭库存不足,由此影响了电力供应。
能耗双控所谓“能耗双控”,就是既控制能源消耗强度(单位GDP能耗),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意倒逼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碳发展道路。
然而8月,发改委印发了《2021 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区亮起红灯,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
第四季度转眼将至,全年目标怎么办?于是各地迅速开启整改“清零”行动,临时性、强制性、层层加码,限电停产。
本意是希望长期规划,却换来短期突击。
虽然中央多次强调,避免“一刀切关停”,纠正“运动式减碳”,但从目前来看,纠偏效果有限。
《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公众号再次发文,点名批评运动式、突击式的拉闸限电。不知能否改变现状。
保护出口企业限电停产,也确实保护了一部分出口企业。
全球疫情,国内复产,使得大批订单涌向中国。但这些订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议价权,反而加剧了出口加工企业的内卷。在成本暴涨、国际运费暴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企业盲目扩大产能。
一旦疫情形势、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很可能对这些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限电停产的安排,客观上确实让这些出口企业“冷静”了。对于这一点,下文中谭雅玲老师有详细论述。
限电政策还有哪些原因,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大头们的分析。
我所在的很多企业家群里,有不少企业家对停电限产政策有一些抵触心理,他们认为这阻碍了企业的生产,但他们只是站在企业的一亩三分地考虑问题。
疫情之前,我们就在去产能,去存库。如今,国外制造业因疫情尚未复工,国内企业看到订单需求,拼命加码产能。
但因为原材料价格疯涨,海运价格几倍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内用工成本也不低,这些因素叠加,出口企业生产越多,亏本越多。而且,一旦国外复工,国内的产能就会严重过剩。
从国家角度,宏观调控政策是越来越成熟了,会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停电限产政策的初衷是把控节奏,按下暂停键。
对于企业而言,虽产能被压制,但也能稍作冷静,借空挡学习,往技术和创新方面去思考。
同时,停电限产政策还有两个间接的正面影响。
第一个,这波原材料的上涨,跟生产力没有太大关系,反而是跟经济复苏和开工的炒作情绪强相关。这意味着,政策对国内产能的限制,能缓冲企业对原材料的追逐,减缓原材料疯涨速度。
第二个,原材料疯涨,中国企业进口原材料的势头又这么猛,但生产了货品不见得都能出口,即使出口还要亏损。因此,是外资在获利,也在侵吞和挤压我们的利润空间。
现在中国股市上涨很快,对应到企业端,企业生产却不获利,反而是资本运作的作用。股市上涨又跟北上资金有关,外资都是高手,有套利和对冲的动机,这就涉及到资本博弈,使得国内企业的风险增大。
这时,我们主动停电限产,也是给外资以警示。
当我将以上分析告诉企业家群体时,他们表示认同和理解,也会认为政策是在保护他们。
企业家群体判断宏观形式若只有企业视角,就会受限。从全局角度去思考,心态就会平和一些,最终做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调整。
此外,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还需要配合一些情况说明会、经济形势报告会,来帮助企业正确认识政策的初衷。
我刚从广州回来,几个做中小企业的朋友都被限电停产了,不是一家两家,是整个园区,限制到日常所需电力的1/3。所以他们不得不让一些工人回家,留下少部分骨干。
我还有一个朋友在江西投资了一个制造业大项目,准备投产了突然被叫停,说是在“双碳”背景下要重新审查。
也有朋友在某省已经投资了,省里也给了能耗指标,但由于省里要对冲的那部分能耗任务(比如增一减二)没有完成好,导致也要再审。他告诉我,很多像他这样的人,现在经常在北京碰到,因为大家和省市的官员一起去疏通。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中国制造业的突出特点是门类全,配套强,从原材料开始到最终成品,一层层有多个加工环节,相当于“反复制造”,加上半成品运来运去,所以能耗较大。
这是由中国经济特征决定的。随着结构调整,将来压力会减少,但这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人福祉的提升,人均能耗是一个重要指标。能耗高,往往生活水平也高。能源使用不是越低越好,但碳排放确实越少越好。
所以在思想上,不要把能耗简单当成负面的东西,而是要努力实现“减碳型的能耗”,也就是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单位GDP能耗强度一直减少,经常提前完成年度预定指标。在当前整个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需要在稳增长、稳就业和降耗、减碳之间更好地平衡。
1. 注重精细化。有些楼堂馆所、道路用电不经济,可以先压缩,而生产性用电要尽可能顾及。
2. 更加注重用科技手段减碳,而不是行政手段一刀切。
3. 逐步用碳排放的控制指标(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来替代能耗控制指标。如果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就可以做到“减碳而不降耗”。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本质决定了它的成本将在今后持续下降,在大多数地区风电、光伏甚至可以比煤电更便宜,将来甚至可以实现电力成本接近免费,极大地改善生活和环境福祉。
4. 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创造碳汇、负碳等,对冲工业化进程中的高耗高碳。
限电停产的背后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部分地区能耗在工业景气度高涨的情况下,确实还在提升。没有达成能耗强度降低进度目标和能耗消费总量目标的省市,这些目标是刚性的。因此,面对四季度用电旺季,提前进行能耗控制调控,是达到目标的必须做法。
其次,限电停产确实能限制工业产能扩张,一定程度上减少中下游工业品供给,抬升价格,让上中下游价格传导更顺畅,同时也熨平产能周期波动,避免未来的产能过剩甚至企业破产增加。
中下游工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大量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总产能扩张,导致其定价能力差,上游成本的压力很难消化。
限电停产当然是短期措施,并非长效举措,但上游价格上涨的因素也可能是相对短期的,即疫情因素导致的全球中上游产能恢复较慢。用短期的手段应对短期的问题,似乎是合理的,前期国内钢铁限产能,对铁矿石价格的抑制作用的很好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因素导致的全球供给收缩可能是持续的,甚至有一部分产能的消失是永久性的,导致中上游的价格较难在短期内回调。同时高强度的限电停产是否会影响与往年一致的正常外需的满足,尤其是欧美圣诞节前的出口订单集中,也值得关注。
此外,预计政策层面将根据当前企业能耗、生产的综合情况,合理调整政策强度,加强弹性管理,不搞一刀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