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号转网靠谱不麻烦不(携号转网有多难)

携号转网靠谱不麻烦不(携号转网有多难)(1)

三大运营商发携号转网细则

11月14日晚,三大运营商发布携号转网服务细则,并表示已从11月10日起进入试运行阶段。

这些地区优先体验

中国移动称,于11月10日启动携号转网系统上线试运行,将在全国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开放携号转网服务申请,设置线上线下客户服务专席。

中国联通称,11月10日起,中国联通携号转网服务在全国上线试运行。

中国电信表示,11月10日,在前期天津、湖北、江西、云南、海南正式提供服务基础上,中国电信剩余26省携号转网服务进入试运行。

这些号码暂不能携号转网

1、卫星移动业务号码:网号为1349、174等号码;

2、移动通信转售号码:网号为170、171、162、165、167等号码;

3、物联网号码:物联网专用网号(如146、148、149、140-144、1064号段等)号码以及其他用于物联网应用的普通公众移动通信网号码;

4、其他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情况。

携号转网需满足啥条件?

1,实名入网,现阶段单位证件入网的政企客户应当将号码过户至自然人名下,再申请携号转网携出服务;

2,处于正常使用状态(非挂失、停机等);

3,与携出方结清已出账电信费用,如有未出账的电信费用(例如国际漫游费用等),与携出方已约定缴费时间和方式;

4,与携出方无在网约定期限限制的协议,或已解除在网期限限制;

5,距离最近一次携号转网已满120日(自然日)。

你的号码是否满足携号转网条件,可短信查询

中国移动用户通过编辑短消息“CXXZ#姓名#证件号码”发送至中国移动官方客服短消息平台10086查询号码是否满足携转条件,10086及时反馈用户查询结果。

中国电信用户通过编辑短消息“CXXZ#姓名#证件号码”发送至中国电信官方客服短消息平台10001查询号码是否满足携转条件,10001及时反馈用户查询结果。

中国联通用户通过编辑短消息“CXXZ#姓名#证件号码”发送至中国联通官方客服短消息平台10010查询号码是否满足携转条件,10010及时反馈用户查询结果。

携号转网有多难感觉又“掉坑”了

  • 难一:“奇葩”业务要30年后才到期

据雷锋网,小编试了一下,发现居然不具备此资格。原因竟然是含有套餐服务、亲情服务等,如果想要转网,需要等到 2020 年以后;甚至有网友表示,自己需要等到 2050 年......

携号转网靠谱不麻烦不(携号转网有多难)(2)

类似的情况真不少。

羊城晚报报道,13日,广州联通用户小浩(化名)按照客服指引查询办理携号转网资格,随后收到短信回复称“因5个原因暂无法办理携号转网”。他按流程继续查询原因,又被告知:有3个到期时间为2050年12月31日的“其他业务”影响办理。也就是说,得到2051年,小浩才有资格办理携号转网!

小浩再次致电联通,并再三询问本机是否有几个2050年年底才到期的业务。客服查询后,却明确告知:“没有。那几项业务不存在。”

15日,小浩再次查询,收到的回复中,那几项“其他业务”依然存在,只是少了“到期时间为2050-12-31”字样。对此,客服也无法解释,只一再询问小浩为何要转出联通,并细数了各种服务以“挽留”。见小浩“穷追不舍”,电话又转到了其他部门。转来转去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建议小浩去营业厅咨询。

小浩的经历不是个案。

微博上不少网友也反映,在查询办理资格时收到了“2050年到期”的短信。中国联通客服官方微博回应称:“由于套餐是长期有效的,该时间只是一个参考时间。”

另一位广州联通的用户张小姐在发送查询短信后,收到回复有8个原因影响办理,大部分原因也都是并未说明的“其他业务”。

遇到难题的并非只有联通用户。

移动用户陈女士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原以为携号转网很简单,哪知道办理过程却让人不爽。“需要取消语音服务、港澳台及国际漫游功能,订购合约产品未到期却不具体说明,真是各种难。”

电信用户小琦13日查询时,收到回复“有3个原因暂无法办理”。当她15日再查询,却只收到一条短信“操作失败,请通过其他渠道办理”。

中国移动客服人员表示,目前携号转网推出的各项服务尚不完善,转网后的各类影响暂无法充分预估,可能导致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建议用户待系统稳定、正式推出携号转网服务后再办理。

  • 难二:实地考察,遇到“系统故障”

另据红星新闻实地考察,在成都太兴路某中国联通营业厅,记者向工作人员表明是另外一家运营商的用户,希望办理携号转网业务时,被告知由于遇到系统故障,暂时不能办理。

附近的某中国移动营业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可以办理携号转网的业务,但是需要先去查询办理的号是否符合转网要求。

某电信营业厅工作人员则称,目前携号转网业务没有正式实施,只是试运行,但是接连几天都接待了前来办理携号转网的用户,不过对方没有透露具体人数。

  • 难3:“靓号”转出要赔钱,转入需预存上万元

一位吉林联通手机尾号“6666”的用户反映,他的号码在申请转入移动网络时,被要求“每月最低消费600元,预存20000元”才能入网;转入电信网络也需办理每月489元的最低消费套餐,并预存话费12000元。

对此,三大运营商客服均表示,“靓号”用户办理携号转网无需等到合约期满,但要支付“违约(赔偿)金”来解除协议,赔付标准因用户协议而定。

而三大运营商对于“靓号”的判定标准不一,又让用户遇到新的问题。

电信客服则解释,尾号“6666”号码转入电信后按照规定属于“靓号”,每月保底消费599元,预存话费24000元,协议期60个月。

有行业人士认为,“靓号”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主要是发展高端用户的一种资源,从运营商角度来说,肯定不希望“靓号”用户流失,目前出现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反馈、转变的过程。

人民日报:30年才到期的业务

就能拦住手机客户携号转网吗

“携号转网”遭遇的“30年后才到期的电信业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可能的原因有这样几种情况:

其一,是业务人员为了留住“手机客户”而故意编撰的,本义是让有“携号转网”意愿的手机用户“知难而退”;

其二,可能真的存在“30年后才到期的业务”,但是又感觉“有违常理”不敢承认自己的荒唐做法。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都需要监管部门启动调查,不能让“携号转网”的好规定遭遇“不合情理的绊脚石”。

假如说,“30年后才到期的电信业务”是业务人员杜撰的,那就应该好好查处,好好处罚;假如说,“30年后才到期的电信业务”真的存在,那就应该采取措施,让“不合理的业务”不再出现,直接作废。

“携号转网”是个好规定,其最大程度的维护了手机用户的选择权。然而,“携号转网”对于几家运营商来说,也是十分担心的,担心影响了自己的业务,影响了自己的利益,丢失了自己的老客户。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30年后才到期的电信业务”强行挽留手机客户,终究不是正确做法。

一个方面来说,这种做法是荒唐的,是在和“携号转网”唱对台戏;

一个方面来说,想依靠“30年后才到期的电信业务”留住客户只会适得其反,即便真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30年后才到期的电信业务”,那么,仅仅依靠“30年后才到期的电信业务”也未必就能留住手机用户,有了抵触情绪,人家未必在意这点利益,不仅留不住“老客户”,估计连“新客户”也吓跑了。小心,携号转网有风险

“携号转网”时代,想留住客户,想吸引客户,只能依靠物美价廉的业务和真心真意的服务,强扭的瓜不甜。再说,依靠“30年后才到期的电信业务”也强扭不出来瓜,终究会被客户抛弃。

据钛媒体综合,用户在决定携号转网前,有些风险需要注意。

比如在运营商交接过程中,用户既不是原来运营商的客户,也没有在新运营商这边注册完成,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通信中断。不过即便发生,也只是个案,不会是大范围的现象。

有的风险和问题则是携号转网之后的正常后果。

首先,携号转网相当于离网,完成手续之后客户在原来运营商里的权益会终止,比如积分会全部清零且无法恢复。再比如SIM卡会失效,里面存储的号码和短信也不能再读取出来。

其次,是上面提到的,如果用户还有与运营商约定期限的协议,需要解绑好才能转网。这就意味着转网的客户同时失去了现有的服务,需要报装或者独立付费。

再比如使用运营商的手机补贴套餐的用户、参加预存话费返还活动的用户,解除协议的具体方式可能就复杂。有的要客户补缴手机的补贴差价或者活动补贴再解绑,有的只能在活动结束之后再解除协议。

第三,有的集团客户办理了VPMN(虚拟专网),企业内部用户之间拨打可以用短号码,资费也不同于与外部客户的通话,这些业务特性和权益在转网之后会同步取消。

第四,业务规则规定,用户两次携号转网相隔时间不得低于120天,也就是说,用户转网一次就等于放弃了120天内再次转网的资格,在这段时间里即便看到了运营商更好的促销活动也无法参加。

除了前面分析的常规风险之外,其实携号转网业务的推广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运营商之外的信息服务提供者并不知道号码归属于哪家运营商,这可能导致用户无法使用运营商之外的信息服务。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在线充值缴费和接受短信。

总结一下携号转网的风险。

必然的影响:积分清零,120天内不能再转网,SIM卡里存储的短信、电话号码失效。

可能的影响/风险:通信时延、通信不畅、无法线上充值、不能正常接收短信(包括短信验证码)

21Tech综合自:中国新闻网、雷锋网、红星新闻、羊城晚报、钛媒体、人民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