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

“是金子总会发光”,许多大器晚成的人就是“金子”,在时间的打磨下褪去了灰蒙蒙的外壳,尽管属于他们的名利来得晚了些,但最终也享受到了被人认可的胜利果实。

可不是每块“金子”都能被大众发现,有的“金子”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被发现那份独一无二,因为“性”而让人印象深刻的王小波就是这样一颗蒙尘明珠。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1)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没有等来他声名大噪的那一天,他的作品还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就倒下了,在他的葬礼上甚至看不到他同行的身影。

学理科的作家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的北京,世道不安宁,似乎他一出生就注定他要过不平凡的生活。

当时他的父亲正经历人生低谷,家中突逢巨变,他第一次睁眼看这世界的时机说不上好。

王小波的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本来是一位教授,过着教书育人,受人尊敬的生活。不说万事顺心,起码一家人平平安安,没有灾祸。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2)

如果没有那些变故,王小波应该从小到大都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不是小小年纪就经历风雨。好在先苦后甜,虽然童年生活有些坎坷,但往后都没有大灾大难再折磨这个家。

因为自己的经历和当时大环境的影响,所以王小波的父亲从不支持自己的五个儿女学文科,在王小波还小的时候就听父亲教导要读理科。

也不知道是受父亲影响,还是天性使然,王小波确实对当时的文科不太感兴趣。因此他对学理科并不反感,某些时候甚至觉得做数学题比背文科知识点有趣得多。

但不中意文科不妨碍他写作天赋的激发,读小学五年级时,王小波还未明白什么是写作,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3)

可他随心下笔,自然而然地写出了一篇被学校选中的范文。听着自己的文章被广播播报,那一刻被认可的自豪或许就让他心中写作的种子发了芽。

人们不都是满足于现实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里,总想有些与众不同的事发生。但多数人无法摆脱现有的生活,只有想象能让他们去探险、去过截然不同的人生。

少年人的想象力总是丰富多彩,有人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也有人能将这些想象力转变为精彩绝伦的故事,让更多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王小波恰好是一个擅于将想象力转变为文字的人,他一直走在理科大道上,也从未停止探索写作之路,他不吝啬分享自己想象中多姿多彩的生活。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4)

他笔下常出现一个叫“王二”的人物,而王小波在家中男孩里排行第二,这不禁让人感觉王二就是另一个世界的王小波。

王二在不同的故事里有着不同的人生,他多样的身份对应着多样的结局。王小波每写一次“王二”也许就是在想象一次自己可能的人生。现实有限制,但想象是自由的,在他的笔下他可以尽情探险。

随着王小波的成长,他经历的事越多,他可写的题材就越多,故事内容也越发精彩。他从未把想象当做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他所见到与经历的一切都能成为他作品的一部分。

凭着这份想象力和写作的热情,王小波在写作之路上越走越远,生活中再多的不如意也不能阻挡他继续创作。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5)

于是,在理科的土壤上,王小波这株作家之苗野蛮生长。他不随主流,在不懈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风,即使在当时不被人看好,也未想过为了迎合大众而改变。

低俗或超前

王小波高考时尝试过走文科之路,可他失败了,没有考上自己的第一志愿学校。他退而求其次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文科堆里选择了仅有的两门理科专业之一,好像他命中注定与文科无缘。

大二时王小波与自己的妻子李银河悄悄结了婚。

因为那时不像现在,即便王小波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大学期间结婚也是不被允许的。而明知不可为,王小波仍是随自己的心意做了想做的事。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6)

他的妻子李银河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两人结缘还是因为王小波坚持不懈地写作。

那是在他读大学以前,王小波还是工人身份,工作之余他脑海中稀奇古怪的想象从不停歇,每个想象都有可能变成他笔下的故事,而每次创作完成他就会和自己的朋友分享。

那时没有便利的互联网,也没有微信朋友圈,所以分享故事就是口口相传。

机缘巧合下,王小波创作的小说引起了从事编辑工作的李银河的兴趣,有趣的文字与故事让她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作者有了不错的印象,并在朋友安排下见了面。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7)

也许是上天刻意这样安排,让李银河先见字,后见人。

因为王小波并不是李银河会一见钟情的那类,而是长相平平无奇,身材还有些瘦弱,比起他的文字,他的真人对她第一面的吸引力并不大。

假如两人之间没有文字做铺垫,也许就不会有后续了。

尽管与李银河预想的形象天差地别,但王小波的内在最终打动了她。就像许多年轻情侣一样,二人之间的感情热烈而真挚,相恋三年后修成正果。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8)

这样一来王小波学业与爱情双丰收,是令人羡慕的理想生活。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深造,带着李银河出国读研,观赏异国风光,开拓眼界,放飞思绪。

已是而立之年的王小波有了成熟的文风,以自己独特的角度看待世界,见识了广阔世界后让他的写作更加放开。在留学期间他继续完成早有筹备的一部小说,也是他最引人争议的作品——《黄金时代》。

不同于当时许多人对谈论“性”避之不及的态度,王小波不认为谈论“性”是可耻的,他将这看作人一种平常的情感,并且乐意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它,通过“性”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他眼里,他笔下的“性”是他创作的一部分,就如小说情节一般平常,是他塑造人物的手法之一。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9)

但在一些人眼中,与“性”沾边的文字等同于低俗,而王小波对它的描写有时又过于细节,在他们看来不能称之为文学,只能叫黄色废料。

可正是内地同行眼里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在1991年出乎他们意料地获得了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在台湾顺利出版发行。

这次获奖鼓舞了王小波,让他在被外界肯定的同时实现了自我认可,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

但真真切切的奖项并有改变内地同行的看法,他们仍旧给他的作品打上低俗的标签,批判他作品中的“性”,小众的王小波自然就被大众排挤了。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10)

《黄金时代》在经历获奖高光后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由于这部作品中有不少奔放而细节的描写。

当时内地又还没有那样开放,加上同行负面评价的影响,几乎没有内地出版社愿意出版,直到获奖后的第三年由华夏出版社在内地首次出版。

虽然《黄金时代》历经坎坷后顺利出版,但这仍然没有改变大众对它的偏见,王小波也没有真正获得内地同行们的认可。但就像大众不认可他一样,他也将大众的偏见挡在门外,坚持自己的创作。

抱憾早逝

多年来对“性”的观察和理解让王小波在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研究的想法,李银河与他做了这么久的夫妻,在写作与思想上都与他契合,自然支持他的创作。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11)

于是1992年,二人首次创作了讨论同性情感的作品,并在同年于香港出版。

光是两性题材在当时就已经引起议论,更不用说同性。哪怕是今天,同性题材依旧是小众的,不被大众所认可。

而在更早以前,这甚至被认定为是一种病。可王小波就这样大大咧咧地将这一群体摆在明面上,无论世人会怎样看待,也是这部作品让王小波有了另一个遗憾。

当时敢将同性情感作为题材的作者少之又少,所以本就有一定关注度的王小波变得显眼,被导演张元找上,希望他能创作一部同性题材的电影剧本。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12)

乐意接受挑战,并擅长描写“性”的王小波接下了这个委托,他精心创作的剧本不仅仅是探讨同性,其中也包括对两性关系的讨论。

这部《东宫·西宫》是中国第一部同性题材的电影,电影剧本获得了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尽管电影在一些观众看来有不少缺陷,但对于王小波所写的剧本,多数人持称赞态度。当然,这些正面评价多出现于他逝世后。

在电影获奖的同年同月,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被发现死于家中,年仅45岁,孤单一人。对于王小波的死因,医生给出的结论是血栓引起的心肌梗塞。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13)

突发疾病往往让人措手不及,不像慢性病,给人反应时间。突发疾病有些在极短时间里就夺去了人的生命,连救治的时间也不留。也有些会让人痛苦一段时间,假设救治及时仍有一线生机。

王小波并不是悄无声息地病发,也不是瞬间失去生命,而是在生与死间挣扎,空有求生的意志,却抓不住生的希望。

据他的邻居回忆,在10号晚上他们有听见王小波住所里传出两声惨叫,可在那之后就没听见其他动静,有人担忧,但没有人上门查看。

到了11号下午,观望的邻居们不见王小波出门才意识到事态严重。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14)

等他们推门而入,看见的只有王小波冰凉的身体和一片惨状。

因为太过痛苦,王小波忍不住用头撞墙,想要以这种方式分散痛感,不知重复了多少次额头才会伤痕累累。双手指甲里满是挣扎时抓下的墙面白灰,墙皮都被抠下了几片。

更令人感到绝望的是,他的痛苦不是几分钟或几秒钟结束,而是持续了几个小时。当时李银河远在大洋彼岸,家里只有王小波一人,在这期间他求助不了任何人,只能独自挣扎。

王小波突然逝世,他的亲朋好友都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他自己也带着遗憾与不甘。他遗憾没有等到自己作品被大众认可的那一天,不甘他的创作之路就此终止。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15)

在他的葬礼上,他的家人为他哭泣,他的朋友为他哀悼。

还有三四十个男人手捧鲜花,默默送他最后一程。这些人不是他的同行,而是他与李银河合著同性作品的受访者。至于他的同行,葬礼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安静而祥和地离开了。

逝世后成名,对逝者来说是一种安慰,也是最大的遗憾。生前被出版社一再拒绝,死后作品却被争着抢着出版。

原本无人问津,甚至被唾弃的那些作品大卖,懂与不懂的人都愿意看看他的“低俗小说”,掀起一波王小波风潮。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16)

而王小波的文风文笔注定了在他的时代被蒙尘,但他的时代又造就了王小波和他的作品,二者缺一不可。有人认为是他的死推动了作品的传播,因为无法复制,所以逝者为自己的作品附加了无价的价值。

这一点无法否认,但假设王小波活到了现在,也许他一样会爆火。

无论他生或死,他已有的作品不会改变一丝一毫,之所以他会爆火,本质上是大众对他作品和本人的认可,这一点不会因为他活着而不同。

现在王小波已经成为文坛里的奇葩一朵,他的名字既是他的个人符号,也是他文笔文风的代名词。

知名作家王小波去世(王小波作品里充满)(17)

人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寻他真实的样子,他的特立独行,他的与众不同,他的大胆奔放都将持续影响着文坛。

“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王小波在别人为他建筑的井底仰望独属于自己的天空,最终冲破了束缚,向所有人证明他该有的远不止井底那小小一块地,他能拥有自己的辽阔天空。

从前没人发现这颗蒙尘明珠是大环境影响,现在受到大众追捧,能接受并欣赏他的作品同样是基于大环境的改变,他的读者只是晚来这几年,但一直都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