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弟子的故事 春秋六子孟子篇
—中国学者.默然
孟子生有淑质
凤丧其父
幼随慈母三迁之教
昔孟子少时
父早丧
母仉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
孟子学为丧葬
躄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
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日望
官员入文庙
行礼跪拜
揖拱孟母三迁手礼
让进退孟子见了
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后来世人就用孟母三迁
来表示人应该要
接近好的人事物
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
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后来人华夏子孙默然
为先生孟子才学
简化成文孤芳自赏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
与孔子并称孔孟
先生孟子著书立说有
孟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
寡人之于国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双芒鞋轻胜马
周游列国闯天涯
奔天命之年游说
齐宋滕魏鲁等国
游说齐宋
仁政无敌
齐君昏庸
兼金一百
愤然离齐
回邹赴滕
受宋君七十镒金
离宋回邹
复邹王你怎样对待人家
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您不要责备他们吧
滕定公死后
滕文公嗣位
滕文公使然友两到邹国
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
孟子说
民事不可缓也
人伦明於上
小民亲於下
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
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
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
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
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
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
主张实物交易
物品在数量
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
物之不齐
并以劳心劳力
划分论证剥削制度
阶级压迫的合理性
奔赴魏国主要原因为
孟子看得很清楚
滕国的自身都难保
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惠王见到孟子就问
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
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当时梁魏屡败于他国
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
施仁政于民的办法
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
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
梁惠王问的是怎样
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
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
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
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
梁惠王就去世
梁襄王嗣位
孟子见到梁襄王
对其印象很坏
说他不像个国君
这时齐威王已死
宣王嗣位
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二度奔齐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孟子政治主张是
效法先王
实行仁政
保民而王
制民之产
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长久利益
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
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
引起燕国内乱
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
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
齐宣王对孟子说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何以待之
孟子说
王速出令
反其旄倪
止其重器
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之
则犹可及止也
宣王不听
燕人畔
宣王后悔说
吾甚慙于孟子
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
并未见用
孟子打算依靠齐宣王
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
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
而不是想实现孟子那一套政治理想
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
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
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
养弟子以万钟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
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罢了
孟子离开齐国
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迟缓
孟子曰
予三宿而出昼
于予心犹以为速
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
则必反予
王如用予
则岂徒齐民安
天下之民举安
又有人说
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
孟子说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
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
则过矣
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我何为不豫哉
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
将要有王者兴起
来统一天下
他寄希望于齐宣王
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
但愿望落空了
只得离开齐国
再游宋国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
齐楚曾经有合纵之约
秦使张仪以土地之利
诱骗楚怀王与齐绝交
楚齐已经断交楚也发觉见欺
公元前312年
楚大发兵与秦战
两次大败于秦
当秦楚正要交战的时刻
孟子从齐国到宋国去
在石丘遇到宋牼
宋牼听到秦楚要打仗
准备去说秦楚罢兵
孟子问宋牼用什么宗旨去说秦楚
宋牼说我将言其不利也
孟子反对言利
主张讲仁义
孟子曰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悦于利
以罢三军之师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
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
未之有也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他说先王之志则大矣
先生之号则不可
孟子的弟子万章问
宋小国也
今将行王政
齐楚恶而伐之
则如之何
孟子说汤武行王政
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
诛杀残暴的君主
得到天下人的拥护
而无敌于天下
苟行王政
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何畏焉
去宋赴鲁
鲁平公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
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
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
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
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
孟子很有感慨地说
吾之不遇鲁侯
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
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
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
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
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
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
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
甚至责备国君顾左右
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乡
从事教育和著述
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是最快乐的事
他在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
写成《孟子》一书
孟子的主要影响思想综述
仁义善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
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
孟子突出仁政
王道的理论
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
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
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
由于不仁而失天下
民贵君轻
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
诸侯之宝三
土地人民政事
君主如有大过
臣下则谏之
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
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
他反对实行霸道
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
而应该行仁政
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
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
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人的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提出了争取民心
尊贤任能的主张
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
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
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
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同情仁爱之心
不同于墨子的兼爱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
仁的标准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
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
与百姓同之
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
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
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
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
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
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得民心者得天下
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
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
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
提出了尽心
知性知天等观点
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
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历史评述孟子先生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
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
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
唯孟轲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其言有补于世
韩愈《进学解》
孟轲好辩
孔道以明
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
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
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
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
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
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
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郭沫若《中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
孟子不知究何居心
而偏不明示当时史实
或者有未见到处耶
冯友兰
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苏格拉底在西洋史
孟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王蒙
孟子是一个敢说话的人
而且有些话说得比孔子要尖锐得多
他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层人物
即社会精英
社会精英应该对老百姓负什么责任
如何关注民生
老百姓应该有多少宅基地
是种桑养猪养鸡还是养狗
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五十岁以上的人能穿到帛的衣服
七十岁的人能够经常吃到肉
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生七十古来稀
普通老百姓活到七十岁还能够经常吃上肉这就是孟子的理想
孟子认为
治国者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
孟子是把社会精英个人的美德修养
百姓的生活政治的成败都打通了
越南张汉超
为士大夫者
非尧舜之道不陈前
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新中国学者默然评述孟子先生
天生淑质随母三迁尊母之教诲
桃李满天下周游列国弘道崇德
兼爱天下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
建言君王忠言逆耳敢说敢做之
君子谋国孟子大丈夫谋天下事
孟子之学世代咏流传名扬中外
孟学只为蔽荫神州之万亿子孙
孟子曰只为普度大美中华儿女
孟子说只为铸造浩瀚华夏文明
孟之道只为造福人民造福人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