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血成诗喷土墙(青史斑斑长虹卧波)

涌血成诗喷土墙(青史斑斑长虹卧波)(1)

潮州广济桥是一座浮梁合一的桥。(资料图片)

涌血成诗喷土墙(青史斑斑长虹卧波)(2)

泉州洛阳桥的桥墩附有分水尖以分水势。(资料图片)

涌血成诗喷土墙(青史斑斑长虹卧波)(3)

河北赵州桥是一座单孔敞肩石拱桥。(资料图片)

  《说文解字》云:“桥,水梁也,从木,乔声。”大概最早的桥是木造的,所以桥字从木,木桥不易保留,我们难睹古代木桥之真容,石桥却能历千年而不灭。这些石桥不仅体现了古人先进的造桥理念与技术,同时也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选取潮州广济桥、泉州洛阳桥、河北赵州桥为例,带领读者感受古代石桥之美。

  潮州广济桥

  打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地图,韩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韩江之上有一座造型独特的石桥——广济桥。广济桥是一座浮梁合一的桥,设想我们现在要从韩江西岸走到东岸,要先经过西段的梁桥,西段梁桥架设在八座桥墩上,接着要经过中段的浮桥,浮桥架设在十八条梭船上,梭船两头尖尖,正如纺织时用到的梭子,最后要经过东段的梁桥,东段梁桥架设在十二座桥墩上。浮桥可以方便拆卸,以便大船经过,或利于洪峰通过,桥梁专家茅以升认为广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很容易让人想到伦敦塔桥,它架设在泰晤士河上,其下层桥面可以打开以供船只通行。伦敦塔桥建成于十九世纪末,而潮州广济桥的历史就要长得多了。

  广济桥创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最初它是一座由八十六艘船连接而成的浮桥,修建浮桥的成本较低,但终究没有石桥稳固,容易被洪水冲散,广济桥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以石桥代替浮桥,西段石桥先开建,东段石桥后开建,有意思的是,人们有意保留了中段浮桥,没有让石桥完全取代浮桥,至于其原因,古人认为是韩江水流湍急,江心处不便立墩。到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对广济桥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凡墩之颓毁者,用坚磐以补之;石梁中断者,用楩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澜触啮,不能为梁者,仍设以浮舫,絷以铁缆,无陷溺之忧”,并以此桥“济百粤之民,其功甚大也”而定名广济桥。此时的广济桥有桥墩二十三座梭船二十四只,到正德八年(1513年),增加一座桥墩减少六只梭船,遂形成了直至今天潮州人仍津津乐道的“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盛景。

  广济桥梁桥桥墩上均建桥亭,桥亭各有别致的名字,曰得月、摘星、小蓬莱、仰韩等,颇为雅致,仰韩亭与韩江之韩所指为何?正是唐代大文豪韩愈。韩愈因为谏迎佛骨事件被贬潮州,在南行路上,他给侄孙韩湘写下了一首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虽是以贬官的身份到了潮州,却没有灰心丧气,为潮州人民做了不少实事。韩江从前不叫韩江,而叫恶溪或鳄溪,江中有不少鳄鱼,常咬死百姓或百姓饲养的牲畜。韩愈到任后赶跑了鳄鱼,他赶跑鳄鱼的方法实在是有意思,他曾撰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先是表明自己身为潮州刺史,怎能放任鳄鱼为害百姓,“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晛晛,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接着要求鳄鱼尽速搬到海中,三天时间够不够,不够可以宽限到五天,如果到第七天还不见动静,就要派人捕杀了,到时可不要后悔。鳄鱼之患竟然就这样解除了,潮州百姓为了感谢韩愈,将江名更为韩江。

  韩愈在潮州极受百姓爱戴,连韩湘也沾光不少。民间有一种说法称,韩愈想在韩江上建桥,但是施工难度太大没有建成,是韩湘助其建成了桥,故名湘桥,值得一提的是,韩湘就是民间信仰的八仙中的韩湘子。南宋以前,韩江上并无桥,但这却不妨碍后世修桥者将这座桥与韩愈联系起来,前文提到明朝潮州知府王源要大修广济桥时,曾拜谒昌黎祠,同僚亦如此鼓励他完成修桥大业:“斯桥之毁,累经修筑,不能为工,岁溺人畜不可数计。非德望若昌黎伯、神化宜民者,不能也。惟公所至,有声迹,斯桥之兴不在于公而谁欤?”

  有韩愈这样的榜样在前,后世为官者怎能不为百姓做些实事,勿使前贤的美政中绝,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泉州洛阳桥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有一座洛阳桥闻名于世。也许有的读者要问,洛阳桥难道不是在洛阳吗?洛阳桥因为架设在洛阳江上而得名,它的得名揭示了福建历史的一个重要面向。西晋末年,中原动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自此之后,每当中原遭遇大乱,均有大批移民迁入福建,人在他乡更思故乡,故乡的地名也常移至他乡。洛阳江得名的背后,是来自中原的移民对故土洛阳的怀念。流经泉州的另一条江晋江,亦因“晋人南迁,依江而居”而得名。

  洛阳桥位于洛阳江注入泉州湾处,这座桥不像潮州广济桥那样在外形上独树一帜,它看上去很朴实,而在朴实中蕴含着令人惊奇之处。洛阳桥桥墩附有分水尖,部分桥墩两侧都有分水尖,部分桥墩一侧有分水尖,洛阳江上游水流湍急,海潮也时时扑向洛阳桥,分水尖的作用就在于减缓江水与海潮对洛阳桥的交互冲击,让桥墩得到保护。桥墩之下是大条石筑成的桥基,基础不牢,何以筑桥?洛阳桥筑造桥基的方法独树一帜,史载“种蛎于础以为固”,原来工匠们先在预定建桥的地方抛下大石块,在江底形成一道松散的石堤,再种下牡蛎,利用牡蛎繁殖速度快而且胶凝能力强的特性,将松散的石堤凝结为一个坚固的整体。桥墩之上架设桥面,那时可没有起重机,如何搬运沉重的大条石呢?工匠们利用海潮涨落的规律,涨潮时用船载运大条石至架设位置,潮退时大条石就自动架设到了桥墩上,十分省力。

  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桥,这座桥建成时名叫万安桥。在桥的西侧,至今仍存忠惠蔡公祠,这位蔡公是谁?正是两任泉州地方长官、对洛阳桥修成有功的蔡襄。在忠惠蔡公祠中,有两方石刻乃蔡襄在桥竣工后撰写的《万安桥记》。由于蔡襄擅长书法,《万安桥记碑》颇受推崇,为洛阳桥增色不少。由此碑我们可知此桥“始造于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辛未讫功”,历六年而桥成,所费金钱一千四百万。蔡襄还记录了参与造桥的主要负责人,“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可见僧俗两界的人士对洛阳桥的修建做出了贡献,茅以升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泉州的桥梁,由僧人修建的特别多,在泉州本府的六十四座桥梁中,由僧人修建的就有二十座,而且所有的大桥,他们都有份”。

  洛阳桥竣工前,这里曾有渡口,名曰万安,这二字寄托着人们对航行安全的祈求。但船渡终究不如建一座桥在桥上走安全,更重要的是,随着人流物流的密集,也需要建一座桥提升运输效率。从十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十四世纪,泉州是中国最繁华的海上贸易港口,政府在此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大批从波斯、印度、东南亚来的商人汇聚于此,将各种各样的香料带到中国,又将瓷器、丝绸等商品运出。这是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时代,泉州的市政设施也朝着方便海外贸易的方向改善,人们修桥建港畅通人流物流,洛阳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河北赵州桥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风驰万国通。”这是宋人杜德源咏安济桥的一段诗。安济桥,便是我们熟知的赵州桥,它架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洨河上,它建成的年代,其所在的行政区划是赵州。赵州桥的历史,比前述广济桥、洛阳桥都要久远,它始建于隋朝开皇十五年(595年),完成于大业元年(605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了,虽几经修缮,但赵州桥的大部分还是隋代原物。

  许多古代石桥保存到了今天,但我们对于建造它的工匠,很多时候连一个名字也不知,幸赖唐人碑铭存世,我们知道了建造赵州桥的一位工匠的名字——李春,但他的生平经历仍是付之阙如,他的巧思都凝聚在赵州桥上。赵州桥是一座单孔拱桥,拱桥有单孔的,也有多孔的,赵州桥之所以设计成单孔,是为了避免在河中立桥墩,洨河在丰水期时水流湍急,桥墩遭长期冲刷易坍塌。但这座单孔拱桥又有独特之处,在大拱券的“肩上”,两边各开一大一小共四个小拱,这种敞肩式设计既减轻了桥的重量,又增加了桥的流水面积,洪水来临时能够更高效地分泄洪流。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单孔敞肩石拱桥,它的设计简洁、美观、优雅。科技史家李约瑟对赵州桥和李春均盛赞有加,他说:“李春的敞肩拱桥的建造是许多钢筋混凝土桥的祖先。李春显然建成了一个学派和风格,并延续了数世纪之久。这些桥使我认为全世界没有比中国人更好的工匠了。”赵州桥问世后,模仿者颇多,赵州桥北四公里处的永通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永通桥始建于唐朝永泰年间(765年—766年),其外形与赵州桥十分相似,只是规模小些,因此民间俗称赵州桥为大石桥、永通桥为小石桥。两座石桥同时入选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隋唐时代,两座石桥所在的赵州在北方交通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北通幽燕,南达中原,始于北齐的一条驿道从这里经过,驿道与洨河交汇处就是赵州桥的位置。

  桥以渡人,桥将两个彼此不能联通的地方联通了起来,这使得桥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在赵州桥附近有一座名刹柏林禅寺,在禅宗史上它以孕育了赵州禅而知名,赵州禅贴近日常生活,眼前的事物尽可以拿来说理,赵州桥也不例外。倘若说赵州禅师看到的桥是普济苍生的象征,那么热心推介赵州桥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看到的桥则是人生奋斗的象征,晚年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罗慕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