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剪头舅舅会不会死(正月里理头真的死舅舅么)
今天觉得天好,准备理头去,刚要出门老妈问干什么去,我说理头去,她说你给我回来!有多少小伙伴跟我一样,已经顶了1个月的鸡窝头~虽然都知道这事迷信,但是缺依然羁绊着我们每个人,那么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来源一
很久以前,有一理发匠,虽然有着剃头的手艺,但是日子过得还是很贫穷,剃头匠很孝顺,特别是很孝顺自己唯一的舅舅。自古以来都有正月走外婆、舅舅家的习俗。然而到了正月,理发匠却为没有钱给舅舅买一件像样的礼品而发愁。串亲的日子到了,总不能空手去舅舅家的,理发匠灵机一动,挑着剃头挑子来到舅舅家,精心为舅舅剃头刮脸。
等到舅舅出现在酒席前时,亲朋们无不夸赞理发匠手艺高超,说舅舅看上去年轻精神了许多。舅舅很高兴,说这是送给他最好的过年礼物,还约定每年正月给他来理发,看看手艺是否有新的长进。多年后,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发匠对着剃头挑子泪如雨下,他为不能再向舅舅尽孝而伤心…… 故事原本讲的是正月剃头思舅舅 不知何时以讹传讹,‘思’变成了‘死’,一字之差,害苦了多少人呀!”
来源二
大清统治者在汉族人孙之獬的建议下,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通过穿过铜钱即方孔圆钱的方孔检验,才算合格,故名为金钱鼠尾(辫)。
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但在推行金钱鼠尾(辫)时受到了强大的阻力。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
于是多尔衮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后来,多尔衮的这句话被百姓们总结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但是人们不满,最终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江阴八十一日”事件。
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奋起反抗。面对24万清军的大举进攻,17万江阴士民拒不投降。在坚持了81天之后,江阴城破,惨遭屠城,江阴遗民仅53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
“江阴八十一日”事件和其他地方因剃发爆发的小规模抵抗事件并没能阻止清军推行剃发令,大部分人被迫接受了剃发令。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顺治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了著名的《鞑靼战纪》。其中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由此可见,“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反映的恰恰是一种忠贞和气节。
三百年的恩怨至今还没有了却,让人一声长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