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端午节的由来)(1)

屈原(动画版)

民间有“扒龙船”、“吃粽子”、“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习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端午节的由来)(2)

苍龙七宿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端午节的由来)(3)

龙舟比赛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最初的端午节源于上古时期先民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原是楚国大臣,提出了许多对于国家有利的建议,但是,遭到楚国贵族的嫉妒,被罢免官职流放,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著名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后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被毁,毅然决然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便把糯米团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端午节的由来)(4)

屈原投江漫画

第二个是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名员,是春秋时期(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投往吴国,助吴国攻打楚国,后来伍子胥攻入楚国国都时楚平王已死,他便把楚平王的尸体掘出鞭打尸体三百下,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子夫差即位,因越王勾践请降之事与吴王意见不一,又遭到吴国“大宰”陷害,被吴王赐死。其死前对人言:“我死后把我的眼睛剜出来放在都城东门,我要看着越国军队灭亡吴国”。吴王听后很生气,便下令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做成的袋子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这便是纪念伍子胥的由来

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端午节的由来)(5)

伍子胥

第三是纪念孝女曹娥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公元23年-公元220年)。据传说曹娥的父亲曹盱溺于河中,好几天不见尸体,曹娥便日夜沿着江边哭喊着父亲的名字,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天曹娥也投江了,五天后居然抱着父亲的尸体又出现了。因此被传为神话,后来传到县府,便令度尚为之立碑,又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传为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端午节的由来)(6)

曹娥碑临帖

第四纪念介子推说是东汉蔡邕所作的《琴操》中记载的,(啥?不知道蔡邕!她女儿蔡文姬应该知道吧?那“胡笳十八拍”总知道吧?!好不知道就去问度娘吧!!!)介子推不知道什么时候生人,只知道死于公元前636年,为啥死的时候记得这么清楚呢?蔡邕在《琴操》中说的很清楚了,说介子推和晋国的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是“难兄难弟”两人在逃亡19年,有一天重耳说:“兄弟我好长时间没有吃过肉了,都不知道肉是啥味儿了”,介子推就说:“大哥,你等着,说着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割了下来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即位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赏赐这位曾经割自己大腿肉的好哥们,介子推一生气写了一篇《龙蛇之歌》给晋文公看。随后介子推就背着老母躲进深山不出来了,晋文公看后觉得很惭愧,多次去请介子推,介子推就是不出来,后来重耳在五月五日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可是不知道是介子推死心眼还是怎么着,竟然连老母亲和他一起都被烧死在山里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就下令每年的五月五日不准百姓生火,只能吃凉的食物,也就是“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种,此后,人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介子推的,也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是清明节的前身。

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端午节的由来)(7)

介子推与母亲的雕像

还有一种说是“恶月恶日”说,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本人觉得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大家看看就好不要当真。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所以我们要发扬和重视我们本土的古老节日,不要让我们的后世子孙都忘记了我们自己的节日,那样不就成了“数典忘宗”了吗?你看现在“洋节日”多么红火,在看看我们自己的节日,唉!!不多什么了,说多也没有用,总之,大家都共勉吧!!!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