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的自我修养(专访杜春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人性)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的自我修养(专访杜春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人性)(1)

专访:杜春璇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人性、尊重人性

杜春璇,北师大儿童心理学研究生、国家“十一五”课题“有效父母”编委会委员、资深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幼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高级讲师、西安《智慧父母成长训练营》首席训练师、中国儿童注意力训练师。

即使到了退休的年纪,杜老师还是“年轻人”,她既不说教,也没有被时代洪流遗忘。年轻人喜欢看的《欢乐颂》,她也看,年轻人喜欢用的词语,她也不落下。一双清澈的眼睛,充满童趣。咖啡馆里喧闹的音乐中,杜老师用不疾不徐的声音讲述多年的幼教生涯,她更习惯使用活泼的手势,偶尔发出的笑声中丝毫察觉不出倦怠。但讲座、教学管理、培养新教师,无疑每一个都是很繁杂的工作。

刚开始,我只想教好我的孩子

优智幼教小编:为什么要从事幼教工作?

优智幼教小编:那么一直以来支撑你的动力是什么?

杜老师:觉得家长很需要,我也需要陪伴儿子继续成长。

在这些年的家长咨询工作中,我看到很多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错过”或者“做错”很多事,而导致了很多身体“健全”的孩子,在心理方面有“残疾”!我想这才是我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根本原因。

在讲座中,我会问大家,是不是真的爱孩子?大家都会说,爱!我问:你会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嫌弃他?家长答:不会!我讲了个故事。在一个小学门口,一个孩子欢呼雀跃的出来,把他妈妈的脖子一搂,妈妈我们考试了,发考卷了。妈妈说多少分?100分。妈妈第二句就说,你们班最高分多少。孩子就愣了一下,最高分就是100啊。第三句就问,有多少个100分。你说她内在是什么意思。

优智幼教小编:你是不是最好的。

杜老师:对。孩子说不知道,反正我考了100分,那个贝贝考了92分。她妈妈一想贝贝妈妈是她闺蜜,就乐了。孩子说妈妈我们去吃肯德基吧,我问吃不吃?所有的家长都说吃,为什么?因为考的好。

另外一个孩子垂头丧气的出来,妈妈就问考试啦?嗯。多少分,90分。妈妈看到刚过去的100分,脸色立马就变了。孩子听见别人吃肯德基,也想去吃。妈,咱们去吃肯德基吧。所有的家长都说不去,我说那你给我一个理由,考得不好。对这个孩子来说,他可能觉得自己考的不好就不可爱,考的不好就不值得去爱。待遇不一样。

其实,越差的孩子越需要训练,更需要机会。事实上,越好机会越多,夸奖越多,这个是良性循环,那个是恶性循环。每次讲到这里,家长都觉得很震撼。

所以这个工作就很有意义,第一被人需要,不光小时候需要,长大了也需要。第二为什么最近几年我更倾向于幼小衔接呢,因为我儿子考上大学后,我遇到很多都是大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麻烦。孩子要从小抓起,从怀孕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学习,现在这个不太现实。零到三岁的孩子也管不上。至于三到六岁的孩子,我可以在幼儿园开讲座,于是就参加了全国巡讲。期间无数次遇到家长说我们孩子入学要考试,幼儿园不让教这个,不让教那个的,家长想教,有些孩子在没上学前就已经厌学了。我就观察这个现象,发现上学前教了多少知识不重要,关键是学习过程是否愉悦。

私下里,杜老师曾向我讲述过自己孩子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她主要以鼓励教育为主,把孩子存在的问题只反馈给父母。刚听到时我还不以为然,直到看见一位在街头闹变扭的小姑娘,她在母亲鼓励中夹杂批评的语言中,最终放弃吃冰淇淋。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最重要的其实是如何把握好鼓励和批评间的分寸感,也许幼儿教育精妙处就在于——批评能让孩子确认界限的位置,而鼓励能让孩子去探索出世界的范围。运用这两种工具,在一定的前提下,你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去探索世界。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的自我修养(专访杜春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人性)(2)

孩子在0到6岁需要一个优质的童年,不能被束缚

优智幼教小编:在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对孩子而言,知识更重要还是学习的心理状态重要?

杜老师:当然是心理状态更重要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讲的很清楚,学习品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状态。

现在来说说幼小衔接,当时我带来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在四处考察,必须理念和我一样,就是孩子能够快乐的学习,实现品质卓越。因为孩子在零到六岁期间,大脑是一个建构期,有改造的可能性,你给予他什么刺激,他就建构出什么,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的这个时期呢,比如他全力以赴的去玩,去拼,为了得到东西去努力,这个过程在大脑里就构建出一个拼搏的模式,会迁移到未来做事情的习惯中。喜欢学习,那么学习也是可以拼的,为了一个事业,为了梦想也是可以拼的。

如果在小时候是一个被束缚的心灵,很被动的接受这些东西,你指望他在未来拼搏是很难的事情。

举个例子,大脑搭建到5米,剩下就是内装修了。大脑搭建到10米,虽然没有5米的牢固,但是发展空间很大。所以孩子在0到6岁需要一个优质的童年。优质代表什么,大量的听说读写尝嗅等刺激,要去被鼓励,做错是肯定的,因为他没做过,所以我们要鼓励,要有包容心。要告诉他怎么样做才能更好,要启发式的让他们动脑筋。而现在的幼儿园是做不到的,学生太多,老师太年轻,教师流动性太大,老师的教育技能也很有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里不光用大家熟悉的故事啊游戏啊,还有一个鼓励模式,我们这里孩子不能被批评,可以提醒他然后正确引导,有一个更好的回应方式。你看,平时沉默寡言的到这里都变了,自信了。父母就说孩子现在无法无天,我觉得宁可无法无天。

优智幼教小编:也不能压抑。

杜老师:对。他无法无天你可以给他找个界限,但不能压抑。比如说前段时间很流行的《欢乐颂》,看了后大家知道,宁可让孩子小时候多犯错,让他多去尝试,让他知道什么是边界,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也不能压抑孩子的心灵。孩子要是什么都没尝试过,那他的经验和教训自然就少,长大再犯错,那可就是大错,法律就会介入了。小的时候犯错,谁管呢,父母。小时候犯得所谓的“错误”其实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都是孩子成长的最好契机。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的自我修养(专访杜春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人性)(3)

父母真的太忙,也太躁了

优智幼教小编:还有一个问题。很多父母真的没有时间去管理小孩,那怎么办?

杜老师:如果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再能够行使家长的职责,读读书,讲讲故事,进行情感的连接。绝大多数孩子呢,学习的时候问题不大。

咱们国内的现状就是父母真的太忙了,也太躁了,很难沉下心来在业余时间陪伴孩子。这就有一个问题,到了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各项能力还没有达到要求,那就只能送到外面的培训机构去。因为从咱们的幼儿园到小学中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孩子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幼儿园的大班教学对有些孩子是可以的,但对一部分孩子来讲是不足的。这些孩子可能在智力、自我控制、性格上等方面都发展的尚不完善,如果幼儿园里能对对这些孩子多些鼓励、多些锻炼的机会,或者家长给孩子很多机会也可以,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家长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好,然后拿自己的孩子和别家孩子一比,结果自家孩子倍受伤害,而绝大多数家长喜欢用“讲道理”这种“说教”的方式去教孩子,孩子很反感,自然拒绝练习,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我对这些家长的建议就是除了自己要学习提升“为孩子成长服务”的技能之外,我呢就建议他们去专业的机构。

美国在七十年代有个针对提升儿童学习能力的“一个都不能落下”的计划,目的是保障全体儿童,都拥有相应的学习能力,这个计划是通过国家支持,来帮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学习能力低下儿童,在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训练下,有效地提升学习能力。我国目前基本上能“一个都不能少”地保障每个孩子拥有上学的权利和机会,但对于儿童学习能力提升方面,还缺乏政府大力度的投入,相应的专业人才暂时尚不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所以,关于学习能力提升方面的服务基本上都是民间机构在做,所以需要家长擦亮眼睛,去甄别什么机构专业、训练有效也是家长们需要具备的“选择能力”。

家长把孩子送到不同的培训机构,仅仅是补知识,这就意味着让孩子提前上小学了。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孩子是不愿接受的,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态。这就是家长花钱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我们这里第一让孩子学知识,第二我们让孩子高高兴兴的学知识,第三如果你差没关系,我们老师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教育手段,让孩子受到鼓舞,受到欣赏。我们还可以对家长进行辅导。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的自我修养(专访杜春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人性)(4)

优智幼教小编对放养式教育和严格教育,怎么看待?

杜老师:放养是理想的教育,看你怎么放了,在什么地方放,放必须是有规矩的。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放养进行各种各样大胆的尝试是很好,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太危险了,你把孩子放到大街上试一下。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放养。小时候尝试的少,长大了能力相对而言就会比较欠缺。因为小时候什么事情都有人帮他,大脑就会养成无需我做主、我不需要动脑筋的思维定式。

优智幼教小编是给小孩讲道理有用呢?还是带孩子去体验更有用?

杜老师:当然是体验了,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是孩子实践过,这才能称得上知识。

优智幼教小编这是一方面,再比如孩子犯错,家长是讲道理制止还是让孩子去承受错误带来的后果?

杜老师:这要看多大的年龄,首先要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每个人做事情都是有动机的,动机要满足两点,第一内在的归属感,第二价值感。比如说这个孩子非常调皮捣蛋,可能他有特殊才能,我们没注意到,或是他觉得自己被忽略了,所以要弄点动静出来。他也是我们其中的一员,我们要接纳他。对于小孩来讲,错误对他们而言可能不是错误,他主观上就是为了满足这两点。

优智幼教小编满足被别人关注。

杜老师:对。可能手段会伤害到别人,成年人其实也是这样。孩子犯错误后,第一要接纳,从情绪上安抚他,情绪就无所谓好坏了。比如我丢了100块,我生气,因为那是我的钱,不是你的钱,其实我也知道生气也没有用。

优智幼教小编对,这种就是应该先从感性上安抚,再用理性去分析怎么去避免。

杜老师:先是情感,再去分析。最好让孩子再去体验一下。尤其0—6岁的孩子,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比如说我看这墙的这面,你再怎么说墙的那面,我也想象不出来。

优智幼教小编因为他的大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想象不出来。

杜老师:对。他装的东西还不够多。

优智幼教小编:还有在公共场合,熊孩子会有很多烦人的举动,您是怎么看待的?

杜老师:咱们国家没有管别人家孩子的传统,别的国家就有。毕竟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所以都有这样一个义务,比如在德国、以色列啊,就会管别人家的孩子。咱们这里管孩子有一个忌讳,害怕别人父母不高兴。但是事实上,当你的孩子在这里有不良行为,你不出来说一下,孩子会很尴尬。

比如以前在北京发生一件事,楼里很多白领,早上都着急上班呢,这孩子把全部楼层都按一遍,有个人就受不了了,给孩子一巴掌。虽然大人打孩子是不对的,但这都不是第一次了,你说这这孩子讨厌不讨厌。如果父母马上制止道歉,这一巴掌也不会挨上去,父母也能以身作则。其实我觉得当面制止,孩子就能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办。

优智幼教小编那在公共场合这么多人的情况下,当面指责孩子的话,会不会适得其反?

杜老师:不指责。比如我制止孩子的行为,一把抱住后,先给周围人道歉。孩子能听得懂,会理解你。这样以后孩子就会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否则孩子一看,大家都不喜欢我,

整点动静让你们知道我挺厉害的。信息解读错了,这样下去肯定会被路人制止。

优智幼教小编还有一点,从小学校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有必要吗?

杜老师:有啊,这个感恩教育最好从家庭开始,我们感恩自己的父母,要求孩子做他能做到的事情。不是说光听一次讲座,大家流流眼泪、反思一下,回家该干啥干啥。其实这里也有人的价值感、归属感一个人什么时候自信,当你的家人需要你的时候,当你的家人因为你的存在被帮助的时候

优智幼教小编对,我姥姥就是这样。年龄大了,觉得家人都不需要他,总是唉声叹气。

杜老师: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也是一样的。小孩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就要整点事,心思总往歪点子上放。他们正是蓬勃生长的年纪,父母得把责任交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负责。你把别人家玻璃打碎,没钱是吧,没钱妈妈借给你。你要是不敢,妈妈陪你去。去的时候,父母把口一开,孩子道个歉。你看,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承担责任了。这就是一个好的教育。感恩教育要从家里做起,不是光听一个讲座那么简单。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的自我修养(专访杜春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人性)(5)

在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杜老师最常说的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两个词语,无论是大人、孩子做事情的动机里都有它们。正如在访谈中所言,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内心深处的基本需求都是类似的。父母与其说教育孩子逐渐成长,不如说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认识自己有多深刻,对人情冷暖有多敏感,懂得孩子就有多少。在传统秩序的更新换代中,乡土社会下的教育规则已显得捉襟见肘,过去孩子总想抓住父母的手,害怕找不到父母,而现在父母总想抓住孩子的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信息时代父母尤其得与时俱进。

访谈中我总想问杜老师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否满足,但直到结束也没有提起,你只要看到一位神采奕奕的老教师,在谈起教育理念时神采飞扬的样子,就能知道她深深热爱着这份教育事业,有许许多多的孩子需要她,而她也需要许许多多的孩子。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正是她价值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