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礼的形成方法(论语解读37礼的重要性)


论语中关于礼的形成方法(论语解读37礼的重要性)(1)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犯上作乱,只坚持正直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这里进一步阐述“礼”的重要性。“礼”是处理各种行政事务的规则、准则,也是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尺度。孔子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一个人都要恪守“礼”的尺度。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是一个人的优秀品德,但是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对人过分恭敬不一定是好事,对人过于恭敬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甚至会把自己对别人的不满意也深深地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种和他人特别亲近、成为朋友的假象。往往,这样的人都是口蜜腹剑、背地捅刀子的那个人。孔子将这种人的特点概括为:“匿怨而友其人”,认为这种人是可耻之人。真正的君子,一定是仗义直言的人。君子喻于义,只要是合乎正义、合乎正道的,

过分谨慎的人往往显得懦弱无能,很多时候,面临抉择的我们,总是无法确切、果断的做出决定。谨慎过度转而变为怯懦、畏首畏脚、战战兢兢,谨慎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太过执念。有时候,我们就仅仅过分了一寸,便把自己逼入绝境。

相反,有的人倒是非常勇敢,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事都敢做,但就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结果犯下了抢劫偷盗、贪污腐败、杀人越货的弥天大罪,这种过分的勇敢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动乱。

孔子提倡“直”,但不提倡过分的“直”。有些人非常直率、坦白,做事坚持原则,丁是丁,卯是卯,但说话不注意场合,不讲分寸,心直口快,当着众人的面直接顶撞上司或长辈,让人下不了台,这种人可能心地非常善良,但说话、做事很容易伤人。

恭、慎、勇、直是人的优秀品德,这些品德必须以礼来节之,以礼来“中和”,否则就会变成劳、葸、乱、绞,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把握了这一尺度,君子就会按照礼的要求“笃于亲”,老百姓就会“兴于仁”;同样,君子依礼“故旧不遗”,老百姓就不会人情淡薄,一个以礼治、仁政为信念的理想社会就会变为现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