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是什么类型的书 肖伊绯明朝那些书
百万精品惊现
400年前,江苏常熟人毛晋开始按页以黄金作价收购宋版图书。这位一生嗜书如命的明朝人,先后购藏宋元本及其他善本达8400册。购书同时,刻书亦聘请学者名士校勘,募集精良刻工,自家出产特制纸张,俨然江南第一“书坊”。明朝人自己的善本书,也沾染着宋版书的“范儿”,带着“汲古阁”的款,悄然诞生。
毛晋死后不到400年,不用说宋版书依旧一页难求,即使是他当年校辑刻印的图书也已成为善本——“汲古阁”成为金字招牌。2011年西泠印社春拍,一套汲古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拍价达到120万元。其时,早于这一套过百万的明版书上拍场的,还有2010年西泠印社首届古籍拍卖会上出现的一套明代万历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全书》,作为整场拍卖最后登台的一件重量级拍品,这件大部头明版书引起了场内外藏家们的最后一搏,最终以358.4万元的“天价”成交。
价格过百万的明版书,在近两三年,正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其市场热度显而易见。那么,为什么明版书会在近期蓄势待发,以追赶宋版书价格的强劲走势独立潮头呢?
百万价值评析
100万元,在古籍拍卖场能买到一部什么样的书?100万元,可能的确买不到一部流传有序的宋版书,可能买到的是一部明代汲古阁校刻的经典,也可能是一部明代嘉靖年间的白棉纸本。这些书都是明版书中的精品,相比于宋版书的价格而言,差距较为明显,但已经不是特别大。也就是说,明版书的价值正在逐步被发掘,有眼光、有实力的藏家及投资者搜求明版书的力度正在空前加强,其市场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与毛晋当年追捧宋版书一样,明朝那些书,什么时侯也要开始按页以黄金论价,看来为时不远了。
粗略了解明版书的藏家都知道,明版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明朝初期的刻本,继承元朝风气,多为赵体字黑口,纸多用白棉纸,被藏家珍视为“黑口白棉纸”本,有人认为可与宋元本并立;中期的明本,又被称为嘉靖本,那时翻刻宋本十分流行,特征是白口欧字、字体方正严谨,也多用白棉纸;后期的明本也被称为万历本。万历本鱼龙混杂,精良之作虽不多但却常有内容稀见的珍罕本,其特征是多用黄色竹纸,字体横轻竖重。
无论如何,明代作为承袭宋代文风最为浓厚的朝代,其刻印书籍始终以典雅、优美而著称于世。由于明版书形式美观,其中明朝嘉靖年间的书颇具宋版遗风,价格也相对较低,成为古籍收藏热点在所难免。过百万的明版精品已经用事实证明,继宋版之后,明版书这边风景独好。
明版书将成“主流”
明版书的魅力,兴许能说出千条万条;只一条,它们已经距今400以上,就足以令人感慨动容。想想看,当年著名的明末藏书家毛晋离宋代也不过400年左右。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明版书,就等同于毛晋当年看到的宋版书;只寻思这一条,明版书的魅力不就一清二楚了吗?明朝那些书,已经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罕宝贝。明朝那些书,的的确确是真金白银的好东西。
据业内人士及专家分析,在今后的几年内明版书还会是市场的主流,这里边有很多原因。首先是明版书毕竟经历了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存世有限,符合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民国时就有以收集100部或200部嘉靖本为宏愿的藏书家,说明在当时就已经收集不易。此外,相对于清版书和民国书来讲,明版书是古本,收藏古本代表着一种品位,容易引起高端收藏家的重视。明版书既有一定的量,市场价值又相对较高,相对于宋版书更易购得与操作,相对于其他艺术品赝品风险又小,这些因素无疑对投资者都有一定的诱惑力。
对藏书者而言,拥有明版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对投资者而言,明版书将成为一种热门投资品。换句话说,明版书将成为古籍拍卖场上的“主流”,也将成为古籍收藏中的“主流”。
普通藏家攻略
明版书的种种魅力,或许也正如当年人们疯狂搜求宋版书时洛阳纸贵一般,已经充满了种种人为的变数。在这些变数之中,“捡漏”只是偶然的短暂机遇,坚持“人弃我取”的藏书策略才是长期的必然途径。
很多专业知识扎实的藏家开始关注明版书的一些残本、零本系列,挖掘深层价值。搜淘这种残本,没有特别熟悉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因为即使有这样的机遇,却没有这样的眼光,东西过眼过手也不能最终拥有,将是非常遗憾的。事实上,这种残本的淘书现场,能驻足细看的多半都是行家,否则烂糟糟、破朽朽的一堆残次品,谁会有工夫在那儿瞎摆弄?
拍卖场上通过价格竞争与审时度势,偶尔也会拿到一些令人喜出望外的明版书。比方说常见的“经部”注疏系列,由于常见且流行广泛,算不得珍罕稀见,但也正因为如此,给喜爱明版书的普通读者留下了可以承担的价格想象空间。据学者黄永年讲,曾经风行一时的明末“永怀堂本”十三经古注系列典籍,是明末金蟠、葛鼐等刊刻的,书板到清末民国时仍存留着,修补后归浙江书局印售。这部分明版书现在市场流通量不算少,但原刻、初刻、精印本也并不算多。因为顾忌到其中存世品大部分是清代甚至民国时期补刻重刊之故,这部分明版书在拍卖场上要么底价勉强成交,要么流拍居多。这个时候多多留心,还是常常能有一些意外收获的。
笔者就曾经以底价或稍高一点的拍价购得过一部“永怀堂本”《赵注孟子》与《郑注礼记》。从拍卖图录上打量这类古籍,因为其常见易得,往往拍摄的图不大、精度不高,拍者一晃眼就过去了。可经过对图录与现场投影仪图像的仔细辨识,笔者当时认为这两部书有可能是棉纸本。而一旦是棉纸本,即意味着这两部书可能就是明代原刻原刊之物,即使时间稍微靠后,算个精印特装本问题也不大。抱着赌一赌、试试看的心理,笔者在几乎没有竞价的情况下,轻松购得。拿到手里一看,果然是棉纸本;有一部已确定为明代原刻本,另一部虽是清中期翻刻,但明刻风味犹存。两部书搁在书房里,所谓“国学经典”的明版书香盎然一室,还是颇有点令寒室增辉的意味。
明版书的不易得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今书市一些稀见珍罕的清版书、民国刻本动辄数万数十万的疯涨,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相关知识,有机会就淘捡一些明版残本,对普通藏家而言,是更符合实际投资策略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