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哪个顶有古迹 五台山有近30座石经幢
从唐代以来,全国各个寺院几乎都建有石经幢,五台山现存近30座石经幢,其中有3座唐代经幢,这些经幢承载着大量的佛教历史信息,弥足珍贵。石经幢是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多为八角形,并刻有佛教密宗的经咒。石经幢是依照幢幡的形状再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演变而来的,幢幡不仅是佛教中常见的庄严用具,在古代仪仗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威严用具。
幢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八角形经筒,每面书画着佛经或佛像等图案,顶上有盘盖,设有垂幔、飘带等装饰,竿头置宝珠,十分气派华丽。但这种丝织质地的幢幡不易保存,为了坚固持久就改用石头雕刻成幢,并在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经咒,因而称为经幢。幢的形状是八棱八面,我们所见的石经幢大都呈八角形,这种不变的形式是有经典依据的。
《佛光大辞典》中说:“经幢是刻有经文之石柱,又作石幢。一般多使用八角形之石柱,其上刻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五台山现存的经幢均为八角形,用材除涌泉寺“尊胜幢”为砖雕外,其余都为石质。经幢有单层也有多层,幢身多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字及佛像等图案,华盖幢顶大多雕刻华丽,各具特色,也是经幢的精华所在之处,从而给单调的经幢增加了艺术欣赏价值。
佛光寺东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857)经幢,总高2.84米,幢身直径0.44米,幢座为束腰须弥座,下方呈八角形,圆形束腰部分雕刻着6只各不相同的蹲狮,狮子趴着背部用力承托着仰莲,其上立着1.33米高的八角形幢身,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序,上为比幢身大出一圈的八角形柱式华盖,高为27厘米,八面雕满了串珠、璎珞、流苏及红樱等图案,八角都饰有蝴蝶结垂柱。
华盖之上为短小的八角幢身,每隔一面各镌刻有石佛造像一龛。二层幢身之上的宝盖及刹顶早已缺失不存。该幢是五台山现存最早的尊胜陀罗尼石经幢。佛光寺文殊殿前唐乾符四年(877)经幢,总高4.9米,八角束腰须弥座,束腰八面各刻有一尊菩萨像,束腰上下为肥厚的仰覆莲瓣,圆形仰莲承托着八角形幢身,幢身高2.08米,上为八角形宝盖,其形状与大中十一年极为相似,只是细微之处的雕刻有些变化,宝盖之上是第二层幢身,其上为八角攒尖形华盖,之上是双层山花蕉叶与桃形仰莲宝珠作顶。
佛光寺这两座唐代经幢的年代相隔20年,其形状相近,均为二层,只有局部雕刻有所改变,一看便知是同一时代产物。五台县广济寺大雄宝殿前立有一座单层八角形唐代石经幢。通高4米,下为八角束腰须弥座,束腰部分八面雕有石狮,八角形幢身粗壮敦实,幢身上的宝盖形状与佛光寺经幢如出一辙,亦为八角形柱式形状,宝盖周雕璎珞、流苏以及几何形等图案,宝盖上施以肥硕的仰莲、宝珠。
虽然幢身上的铭文风化严重,字迹不清,但从幢盖形状与幢身上雕刻的造像手法来看,具有鲜明的唐代艺术特征,如弥勒佛身着偏袒大衣,轻软的衣服紧贴身体,这种“曹衣出水”的手法,表现了工匠对于肉体曲线美的深刻领悟,创造出如此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就连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所骑的狮子和大象,也是体态肥壮,四肢结实。这些雕像体态丰满,线条流畅,雕刻手法偏重于写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鲜明的唐代特色。
以上是五台山仅存的3座唐代经幢,除佛光寺大中十一年(857)经幢缺失幢顶外,其余2座保存完整,是研究五台山唐代佛教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