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对食物的记忆和忠告(珍惜食物品味幸福)

清明,到底是和寒食节靠得太近了,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出了自身延续的祭祖扫墓习俗,也融合了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这让清明前后的传统美食显得尤为独树一帜。

味蕾对食物的记忆和忠告(珍惜食物品味幸福)(1)

青团,又称艾草果,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本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现已全国可见。据考证,青团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古人同样于清明蒸制青团用于祭祖,如今这祭祀的功能早已淡化,更像是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味蕾对食物的记忆和忠告(珍惜食物品味幸福)(2)

同样历史悠久的还有盛行于闽南及潮汕地区的「润饼」,也叫“薄饼”,饼皮薄而柔嫩,包裹鲜美可口的馅料来吃,鲜嫩香甜,有点像未经油炸前的北方春饼,馅料也多采用高丽菜、冬笋、红萝卜、豆干、牡蛎、虾仁、五花肉等时令食材,辅以海苔、芫荽、花生酥及辣酱调味,兼具酸、甜、辣、咸、鲜百味。由于包润饼的过程一般由家庭成员一起完成因此特别有利于亲情及民俗的交流。

味蕾对食物的记忆和忠告(珍惜食物品味幸福)(3)

上头说到,清明融合了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这一特点在一众北方珍馐中尤能体现。就像青团之于南方人,北方地区则盛行「馓子」,由于能保存较长时间,加上热量高能充饥,适合在禁火的清明前后取代主食。

味蕾对食物的记忆和忠告(珍惜食物品味幸福)(4)

在北京,清明时节讲究的人家要吃大名鼎鼎的“寒食十三绝”,分别为姜丝排叉、硬面饽饽、焦圈、糖卷馃、豌豆黄、艾窝窝、马蹄烧饼、螺蛳转儿、馓子麻花、驴打滚、蜜麻花、糖火烧、芝麻酱烧饼、奶油炸糕,其中有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名小吃,早已跳脱出节日范畴,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味蕾对食物的记忆和忠告(珍惜食物品味幸福)(5)

陕北的子推馍直接以寒食节的源头,即忠臣介子推命名;同样是艾草,到了客家人手上则变成异曲同工的艾粄;闽东地区流行的芥菜饭有着不长疥疮的寓意;鲁迅《社戏》中的民间传统春社在现实中不仅有罗汉豆,也有祈求五谷丰登的暖菇包。

味蕾对食物的记忆和忠告(珍惜食物品味幸福)(6)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享用美食这件事上,多少总能宽慰触景生情的人儿,这边是对它最好的祭奠。

味蕾对食物的记忆和忠告(珍惜食物品味幸福)(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