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励志名言(荀子的人才标准)
标题里问题的答案放前面:(1)《荀子》“无取健,无取詌,无取口啍”的人才标准,“啍”指多言。《诗经》“大车啍啍”,“啍”是指车行重迟之貌。详情均见啍字词条,其他无兴趣内容可以忽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56课,讲《说文解字》“口”部的五个汉字,分别如下:
1、啍。这个字常用音有三个:
(一)tūn。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啍,口气也。口气也。从口聲。《詩》曰:‘大车啍啍。’”形声字。啍的本义是口气。许慎引用了《诗经.王风.大车》:“大车啍啍”,指大车驶过慢吞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给解释说:“《王风》毛云:‘啍啍,重迟之貌,’按:啍言口气之缓,故引伸为重迟之貌。”
(《诗经.大车》诗意)
(二)zhūn。有两个用法:(1)同“谆”。谆谆,多言。《集韵.谆韵》:“谆,或作别啍。”《荀子.哀公》有:“无取健,无取詌,无取口啍”杨倞注说:“啍,与谆同……王肃云:‘谆谆,多言。’”《荀子》这一句话的大意是:不要选取要强好胜的人,不要选取钳制别人的人,不要选取能说会道的人。这是孔子给鲁哀公选取人才建议的原则。
(2)壮健貌。《篇海类编.身体类.口部》:“啍,壮健貌。”这一条以下均未找到例句。
(三)xiāng。遇笨貌。《集韵.阳韵》:“啍,愚貌。”
啍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啍字的小篆写法)
2、嚔。读tì。注意与异体字“嚏”的字形区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嚔,悟解气也。从口,疐声。《诗》曰:‘愿言则嚏’”形声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悟解气者,欠字下云张口气悟是也。悟,觉也。解,散也。”觉察到脑鼻中有气息,然后散发出来的意思。徐锴的《说文系传》:“脑鼻中气壅塞,喷嚔则通,故云,‘悟解气也。’”《玉篇.口部》:“嚔,喷鼻也。”嚔的本义就是打喷嚏。比如《诗经.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嚔。”我夜半无眠独自言语,祈愿他打喷嚏知道我在说他。这很可能是民间“打喷嚏,有人想”的最早记载了。
(打喷嚏)
嚔的小篆写法如图:
(嚔的小篆写法)
3、<口 質>GBK字库无此字,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質(zhì)”。读zh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口 質>,野人言之。从口,質声”。徐锴《说文系传》称:“野人之言。”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论语》曰:‘质胜文则野。’”徐灏的《注笺》又有:“质,<口 質>,相承增口旁,盖汉时之俗字耳。这个字的本义是乡野之人的话。字有两部分组成,重点理解右边的“质”字,质本义是抵押,以物或人抵给人做保证。这是比较原始和朴实的做法,因此又有义为朴素,朴实,再引申为朴实、朴素的人,乡野之人。因此,<口 質>字合起来就是乡野之人的话,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字不仅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
段玉裁引用的“质胜文则野”出自《论语.雍也》,原文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意是:孔子说:质朴胜于文彩则显得陋略,文彩胜于质朴就显得雕琢。文彩、质朴兼备,才是君子。这也是成语“文质彬彬”的出处,指人的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而有礼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徐灏认为<口 質>是从质字承接过来的,是汉时人俗字。现代汉语已不用此字。
<口 質>的小篆写法如图:
(<口 質>的小篆写法)
4、唫。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jìn。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唫,口急也。从口,金声。”形声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称:“唫,谊与吃略同。”桂馥的《说文义证》:“《后汉书.梁统傅附梁冀》:‘口吟舌言’,吟当为唫,谓口紧语吃。”综上,唫的本义就是口急而不能畅言。其实就是口吃,俗语说“结巴舌”。
本义之外,读此音时,唫还有两个意思:(1)吸。《太玄.玄摊》:“嘘则流体,唫则凝形。”范望注说:“嘘谓呼也,唫犹噏也。”噏即吸。(2)口闭。《墨子.亲士》中有:“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墨子劝诫君主亲士的话,说身为臣子的人,因为看重自己的爵位,在其位而不愿多说话,都闭口不说话。
(墨子像)
(二)yín。读这个音时,同“吟”。《玉篇.口部》有:“唫,亦古吟字。”有两个意思:(1)叹息。比如《楚辞.九章.悲回风》:“孤子唫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洪兴祖《补注》称:“唫,古吟字,叹也。”这两句的大意是:像孤儿叹息着揩拭眼泪,像弃儿丢出门不能返回。(2)歌咏。比如方干的诗《贻钱塘县路明府》:“唫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极言做诗不易。
此外,读这个音时,还通“崟”,山高峻,也代指高山。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称:“唫,假借为崟。”
唫的小篆写法如图:
(唫的小篆写法)
5、噤。读jì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噤,口闭也。从口,禁声。”形声字。本义是口闭。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二引《通俗文》:“口不开曰噤。”理解禁字,其实也可理解为会意字。比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再比如辛弃疾《鹧鸪天.睡起即事》中有“水荇参差动绿波,一池蛇影噤群蛙。”吓得群蛙闭口不敢叫。
(辛弃疾像)
本义之外,又有发展,另有常用意:(1)闭。关闭。比如潘岳的《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不窥兵于山外。”李善注说:“噤,亦闭也。”
(2)寒而闭口。《广韵.寑韵》:“噤,寒而口闭。”比如《宋史.苏轼传》:“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冻得不说话了。
(苏东坡像)
再比如现代文学里茅盾先生《虹》七:“一阵风来吹得他打冷噤”。平常我们说的寒噤,指的是因为严寒、受惊吓等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颤。
噤的小篆写法如图:
(噤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56,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