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清明(今日清明春色撩人眼)

清明至,春莫负,正是踏青好时节。

美文欣赏清明(今日清明春色撩人眼)(1)

4月5日,迎来清明节气。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古人的气象观测中非常留意雷之激、虹之美,节气物语中都有专门的描述。属于虹霓的季节,开始得晚,结束得也晚,时间跨度更大,从清明时节“虹始见”,到小雪时节“虹藏不见”。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所谓清明断雪,不是指清明时节不再下雪了,而是指地面不再容易形成积雪了。节气起源地区的积雪一般在惊蛰时节消融殆尽,最晚的积雪在4月10日左右,也就是清明时节的前半段消融。

美文欣赏清明(今日清明春色撩人眼)(2)

节气起源地区终霜的气候平均日期,一般是在3月底,最晚终霜基本上都是在4月20日谷雨前后。所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则谚语的正确语意是:清明时节不再有积雪,谷雨时节不再有霜冻。而且所谓“断”,不是按照气候平均,而是大体上根据历史最晚。换句话说,这则谚语的可信度是极高的,因为不是“少见了”,而是“绝迹了”。

在清明时节开始时,春天的领地大约为400万平方公里,冬天依然坐拥约547万平方公里。当清明时节结束时,春之领地迅速扩张到约511万平方公里,而冬的地盘减至约420万平方公里。春天,终于在“势力范围”上实现了对冬的反超。

清明时节,除了海拔特别高或者纬度特别高的地区,其他地方相继完成冬春交替。“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晴明”便是清明时节的写照。民谣有云:“正月寒,二月温,正好时候三月春;暖四月,燥五月,热六月,湿七月,不冷不热是八月;九月凉,十月冷,严冬腊月冰冻天。”

清明之谜:

清明时节雨纷纷,哪里来的那么多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

但在南方,清明前后往往都会下雨。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本身代表了一个长达半个月的气象阶段。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的南方总是在下雨?

原因有三。其一,冷暖气流交汇,每年的清明节正是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副热带高压开始加强西伸,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北上跃跃欲试了,冷暖空气经常在南方交汇,势均力敌造成了南方阴雨绵绵的天气。其二,低气压影响,有低压系统存在时会出现下雨的天气现象,因为低压系统表示近地面为低气压,原因是垂直方向上空气当时的运动方向是从地面垂直向上运动的,空气在向上运动过程中到高空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其三,海洋暖湿气流受气压影响输送水汽,清明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会带来大量的雨水。

清明习俗:

美文欣赏清明(今日清明春色撩人眼)(3)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唐代时球内充气。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至今叫足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属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草木吐绿的时节。人们在寒食之时,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几枝柳,看它日后成荫。而且在寒食之时,偶尔会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烧掉了;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补上了。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春风中成长、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

碰鸡蛋。每到清明,总有几个小朋友愿意碰鸡蛋,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不能吃热食,所以这个游戏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美文欣赏清明(今日清明春色撩人眼)(4)

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

清明饮食:

美文欣赏清明(今日清明春色撩人眼)(5)

蒿饼。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美文欣赏清明(今日清明春色撩人眼)(6)

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粿、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