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里和父母习惯不同(宅家期间与父母和谐相处是门大)

宅家里和父母习惯不同(宅家期间与父母和谐相处是门大)(1)

网络图片

谈起假期的亲子关系,不少大学生会说:“我和我爸妈相看两不厌的时候只有两天——我回家的那天和我回学校的那天”。确实,一些家长和刚刚成年的子女,仿佛总能在有限的假期中吵无限的架。

如果在平时,孩子们通常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跑出家门,约上同学一起打球、吃饭、逛街。如今这特殊时期,谁都只能宅在家里,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变成了两个相邻的齿轮,“抬头不见低头见”。如何在这齿轮间涂上润滑油,让父母和孩子由摩擦起火,变成良性互动,是生活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寓言故事里,古希腊先哲泰勒斯曾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是认识自己,而最简单的是给别人提建议。这句话放在亲子关系中也十分恰当,由于成长环境和所处人生阶段不同,父母和子女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代际差异,甚至代际冲突。

这种差异显而易见,却被很多人习惯性忽视,父母和孩子都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期待对方的生活方式,而不正视差异,换位思考。作为最高一级的亲密关系,这种期待在亲子间达到最顶峰,一旦出现落差,便会产生不满、酿成矛盾。然而,那一句“我可是为你好”总能在吵架时成为万能辩护。

纪伯伦曾经在诗中写到:“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孩子对父母,也许你觉得你长大了,可以“教育”爸妈了,但永远别忘了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与体谅。我不知道孝的定义是什么,但我相信,爸妈“笑”了,你就“孝”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很多年轻人在朋友圈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戴口罩,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忍不住出门乱转。我们应该理解,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他们信息接受的广度和程度都不如年轻人。这时候身为子女应该做的不是责备与抱怨,而是耐心地陪伴与劝说。别忘了,在我们小时候,他们也曾苦口婆心地劝我们:饭前一定要洗手。

年轻人不喜欢在家待着,很多时候是因为“不自由”。在父母的监督下,不敢熬夜,不敢睡懒觉,不敢玩游戏,不敢刷手机……这种现象也应该分为两面看。熬夜伤身体,玩手机伤眼睛这种道理小孩子都懂,之所以做不到,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制力不够强,因此才会给自己找诸如现在还年轻、平时会养生等借口。人想要进步,就要突破舒适区,这个过程一靠自律,二靠监督。既然如此,何不趁着父母的监督,改掉不良习惯,早睡早起,少玩游戏多看书?自己进步,爸妈也高兴。

对于父母来说,也要适当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玩游戏的不一定都是坏孩子,抖音、哔哩哔哩、快手不仅是时间杀手,也是拓展知识面、跟随时代潮流的一扇窗户。在适当尊重他们生活方式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向孩子学习,更深度地享受互联网时代的快乐。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偶然在某视频软件中刷到了烹饪美食的视频,发给了她妈妈,从此这位母亲便发现了“新大陆”。

我的爸爸近几年中年发福严重,身体素质也明显不如年轻时,经常出现一些亚健康征状。作为运动爱好者的我经常对他进行劝说,在家中带他锻炼身体,短短半个月,爸爸的身体素质明显好转。

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多多沟通,和谐相处,这才是亲子关系应有的样子。在全民抗疫的非常时期,如果能够维系一段良性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能变得更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