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妃子怎么称呼自己 别被清宫剧骗了

在中国古代,年轻的君主、王子、小公主或旧时农村中贫贱之家的当家人都可被称为“小主”。

在《吕氏春秋·当赏》中就有:“ 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羣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高诱 注:“小主, 秦君也, 秦厉公曾孙, 惠公之子也。”《西游记》第八九回:“只见那三个王子出宫来看,那铁匠一齐磕头道:‘小主啊,神师的三般兵器,都不知那里去了!’”

还有《三国志·吴志·孙綝传》中所载:“昔杀小主,自是大主所创,帝不复精其本末,便杀熊、损 。”以及梁斌的《红旗谱》一中所写:“她说:‘ 老巩 !算了吧,忍了这个肚里疼吧!咱小人家小主的,不是咱自格儿的事情,管的那么宽了干吗?’”

清朝后宫妃子怎么称呼自己 别被清宫剧骗了(1)

但是,随着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以清宫为题材的影视剧热播,一些清宫“专有名词”,令现代人感到非常新鲜。例如,清宫剧中的宫嫔往往被宫人称作“小主”。那么,在真正的清朝后宫之中,究竟有没有“小主”这个称呼呢?究竟达到什么等级的嫔妃才可以被称为“小主”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简单聊聊关于清宫“小主”那些事。

笔者认为,现代编剧是从《宫女谈往录》中获取的灵感,也正是在这本书中,数次出现了“小主”这一称呼,我们且来摘录几条该书中关于小主的内容: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不是,只有皇上、太后、主子、小主们的叫官房。”

这两段话是《宫女谈往录》中的原文,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后宫女人的等级制度泾渭分明,从地位最高的太后,到被称作“主子”的皇后嫔妃,再到地位仅高于宫女的“小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其次,宫人在称呼“小主”的时候,可以直呼为“小主”,也可以使用“封号 小主”这样的称呼方式,如:《宫女谈往录》中出现的“珍小主”。

清朝后宫妃子怎么称呼自己 别被清宫剧骗了(2)

从这本书中的记载来看,清宫中的确存在“小主”这个称呼,这本书也被现代清宫戏的编剧视作参考,许多影视作品都借鉴了这种用法。然而,《宫女谈往录》这本书真的有借鉴价值吗?平心而论,这本书的可信度着实值得怀疑,毕竟,该书的作者并不是清朝人。

《宫女谈往录》的作者名叫金易,生于民国年间。根据金易的自传可知,作者曾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从民间搜集相关信息,并在与邻居老宫女“荣儿”的接触中,听说了不少关于清朝后宫的旧事。由此可见,《宫女谈往录》中的内容并非作者亲身经历,而是道听途说。

除此之外,《宫女谈往录》成书于九十年代,也就是说作者在从宫女“荣儿”口中听说清宫旧事后,已经过了四十年,他才一边回忆一边著书。四十年的时间跨度,作者的记忆会不会出现偏差呢?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众所周知,文人在写作时往往会对不了解的事物夸夸其谈,谁都无法肯定金易在写《宫女谈往录》时有没有加入杜撰的成分。笔者认为,金易在著书时年事已高,关于清宫旧事的记忆已模糊不清,为了《宫女谈往录》的完整性难免会加入一些“想当然”的内容。

从该书中记载的一些细节来看,作者金易对一些清宫规矩实属一知半解,所以,书中存在许多漏洞。当然,这本书中虽然有许多硬性错误,但并不代表《宫女谈往录》丝毫不具备参考意义,在讨论一部历史作品时我们还需客观对待。

清朝后宫妃子怎么称呼自己 别被清宫剧骗了(3)

其实,在可信度相对较高的《清史稿》中,存在的漏洞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这些历史作品的价值,至少,不能说这些作品是完全没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在探讨历史问题时,我们不能偏听一家之言,由此,我们暂且将《宫女谈往录》放在一边。

这里,我们再从其他史料中寻找关于“小主”的蛛丝马迹。

经过一番查阅,笔者的确有了些许发现。商衍瀛的《珍妃命案》中有这样的记载:“据信修明说… …珍妃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称之为‘小主儿’,谓‘小主儿’大方。”以上为信修明见闻。

鉴于《珍妃命案》这本书的可信度较高,所以,这条记载本身就是个很好的佐证。不同于金易,《珍妃命案》的作者商衍瀛是土生土长的清朝人,商衍瀛活在那片天空下,他的说法,至少会比后人更有依据。

不过,根据商衍瀛的说法,“小主”这一称呼似乎是错误的,“小主儿”才是正确叫法。虽然,二者之间仅有一个儿化音的差距,但是,这两种称呼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在细读这本《珍妃命案》后,笔者还有了意外发现。

商衍瀛声称,“小主儿”这种说法源于信修明的口述,然而,在信修明的回忆录中,却并未出现“小主儿”这一称呼。究竟是商衍瀛自相矛盾,还是信修明的《老太监回忆录》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缺失呢?

清朝后宫妃子怎么称呼自己 别被清宫剧骗了(4)

信修明生于清末,寒门苦读十年无果,迫于生计只得自宫当了太监。因为,当时的入宫名额有限,信修明只能顶替一个姓张的太监进宫,所以,时人又称他为“神仙张”。在信修明的记载中,也出现了关于珍妃的内容,原文如下:

“珍妃很好用钱,又常施惠于群监,近之者无不称道主子之大方。”在这里,信修明称珍妃为“主子”,而非“小主”或“小主儿”,令人颇为不解。

清朝后宫妃子怎么称呼自己 别被清宫剧骗了(5)

对此,笔者猜测关于“小主”这一称呼大概有三种可能:

首先、“小主”这一称呼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而“小主儿”只是一种口语上的称呼。这种猜测是建立在商衍瀛《珍妃命案》的基础上的,不过,这种说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商衍瀛的著作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过,按照商衍瀛生活过的年代来看,他与信修明活在同一时期,或许两人因为口音的不同,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产生了偏差。如果“小主”的口语发音为“小主儿”,那么,本着严谨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词汇。

参考北京话的特点,在相对正式的场所,言谈时要尽量减少儿化音的出现,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尊重。在后宫这个长幼尊卑有序的环境中,笔者认为,宫人在言谈时不可能使用儿化音。因此,即便存在“小主儿”这一叫法,那也是一种戏谑的称呼,最起码宫人在与嫔妃面对面时是不敢这样称呼的。宫女和太监,不论与自己的主人关系如何密切,也不可能当面称其为“主儿”,这种称呼只会在背后出现。

清朝后宫妃子怎么称呼自己 别被清宫剧骗了(6)

其次、“小主”一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小主”的原型是“主子”。这种猜测是建立在《宫女谈往录》这本书的基础上的,由于,仅有这本书中出现了相关的记载,所以,这种猜测仅有孤证,而且,来源并不可靠。

从当前现存的清宫档案和清宫人员的回忆录来看,《宫女谈往录》与前者存在较大的出入,可信度不高。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有可能是清人的口语习惯与现代人不同,倘若“小主”的原型的确是“主子”,那么,这种称呼作为一种口语性称呼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只不过,我们还需更多的依据支撑这种说法。

最后、这一种猜测就是,“小主”一词纯属子虚乌有,清宫中根本没出现过这种称呼。《宫女谈往录》和《珍妃命案》中的关于“小主”的细节都是作者杜撰的,或是在回忆、口语习惯上出现了误差,由此产生的错记。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明显是第三种猜测的可能性更大一点。那么,既然“小主”这一称呼存在的可能性不高,宫人该用什么称呼嫔妃呢?总体来说,虽然,满人入关后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汉化,但康乾之前清宫中的交流还是以满语为主,乾隆时期,清宫的官方语才逐渐变成汉语。

清朝后宫妃子怎么称呼自己 别被清宫剧骗了(7)

根据朱家溍对太监宫女询问的记录,宫人们称呼嫔妃时,最正确的称呼是“某宫主位”。由此可见,“主位”才是宫人对嫔妃最正式的称呼。当然,“主位”只是个笼统的称呼,根据后妃们地位不同,她们还有专属的称谓。

根据清宫人回忆录来看,当时福晋、格格、太监、宫女在称呼孝钦显皇后时,会称其为“老祖宗”,此时的孝钦显皇后已是太后,不过,在私底下宫人则会管太后叫“老佛爷”或“西佛爷”。宫人们在皇后面前会称其为“皇后主子”,在背地里则会管她叫“主子娘娘”。

由此可见,不论是人前还是背后,宫人对后妃的称呼都充满了尊敬,恐怕不会僭越地称她们作“小主儿”。

清朝后宫妃子怎么称呼自己 别被清宫剧骗了(8)

至于宫人对其他嫔妃的称呼,我们不妨来看看唐海炘的《我的两位姑母瑾妃、珍妃》一文:

“自二妃进宫后,我家从祖母到一般佣人,都称瑾妃为‘四主’,珍妃为‘五主’。‘主’是对后妃的尊称,‘四’和‘五’是按我家中同辈女孩的排列。”

而当其长大后入宫进见瑾妃的时候,其对宫人的称呼记录如下:

“下车进了东门,在殿外听候传叫。只听太监一声高喊:‘瑾主子有旨,传六、七爷进见。’”“姑母踢毽子的姿势很好看… …太监和宫女们在旁边喝彩叫好:‘瑾主妃踢得妙!’”

根据现存的清宫资料,皇宫中还有称嫔妃为“娘娘”的情况,由此可见,根据宫人伺候的主位不同,对主人的称谓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些称谓可以混用,有些称谓则不可混用。

总而言之,清宫中是否存在“小主”这一称呼还需继续考证,历史爱好者们万万不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偏听一家之言。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当赏》、《三国志·吴志·孙綝传》、《红旗谱》、《西游记》、《清史稿》、《宫女谈往录》、《珍妃命案》、《我的两位姑母瑾妃、珍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