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配件数据统计(平均170MB瓶数据记录从牧场到餐桌全流程)

牧场配件数据统计(平均170MB瓶数据记录从牧场到餐桌全流程)(1)

蒙牛牧场优质牛群

全文约4060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 “这是对中国奶业发展成就的视而不见”,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认为,“最近这十几年,中国奶业以极大的决心和魄力,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整个行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变化,从而为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不同立场的声音在各个社交媒体互相争论,而夹杂其中的,还有一种最广泛的声音:我们喝的奶安全吗?

从“2008年中国乳业质量危机”到“2010年‘低标准’乳制品国标出台”,中文互联网上关于国产乳制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焦点包括“原奶质量”、“散户奶农”、“牛奶食品添加剂”、“鲜奶制作工艺”等,一些生产事故与恶意谣言交杂弥漫,给中国乳品行业发展蒙上一层阴霾。

“这是对中国奶业发展成就的视而不见”,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认为,“最近这十几年,中国奶业以极大的决心和魄力,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整个行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变化,从而为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不同立场的声音在各个社交媒体互相争论,而夹杂其中的,还有一种最广泛的声音:我们喝的奶安全吗?

1牧场:奶源

数个大功率空气扇对准一个机械转盘,养成习惯的奶牛自觉地走上去,随着转盘转满一圈,排队走出挤奶区域。

牧场配件数据统计(平均170MB瓶数据记录从牧场到餐桌全流程)(2)

蒙牛牧场转盘式挤奶平台

“在奶牛入场的地方有工作人员来配合操作挤奶设备,机器挤奶执行统一标准化操作流程”,富源国际和林牧场的工作人员介绍道:第一步是人工用手将头三把奶挤出并弃掉,用以验奶;第二步是对乳头进行消毒,消毒后,用干洁毛巾擦拭4个乳区,一牛一巾,防止交叉感染;第三步将奶牛乳头一次套入集乳器的四个奶杯,上杯要迅速,减少空气的吸入。当挤奶结束后,奶杯自动脱落。

作为规模化牛场的代表,富源国际和林牧场现存栏奶牛五千余头,泌乳牛的平均单产达到39公斤/天,“从饲料种植到奶牛养殖,牧场园区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我们的各项指标远高于行业内平均水平”。像这样的牧场,富源国际目前拥有14座。

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规模牛场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商品化生鲜乳生产的主体。2019年,国内存栏大于100头的规模奶牛场比例已经达到64%,2008年这一比例仅为19.5%。

规模化农场比之散户的优势在于集约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流程可追溯。“规模农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奶牛养殖过程中饲草料加工机械化、饲喂机械化、粪便处理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3%以上,环境控制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7%”。

更高一级的机械化则在于每一个环节的数字化管控,颇具代表性的便是蒙牛数字奶源智慧牧场管理平台。蒙牛研发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可以实时获取每一头奶牛的必要信息,“以一部手机、一套软件的‘傻瓜式’应用,让牧场管理变的可见、可控、可预测,更即时、便捷,有效提高牧场质量管理水平,降低牧场运营成本,控制管理风险。”

在规模化农场不断增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奶牛品种及其健康状况,二者直接决定牛奶的更高产量和更优品质。

“我们去年5月份成立了奶牛研究院,有4000余头奶牛被用来做奶牛研究、牧场管理标准研究、原奶创新研究、原奶质量安全研究,同时包括人员培养”,蒙牛乳业奶牛研究院院长葛旭升对研究院当前的科研能力表示满意。

像这样的畜牧科研人员在中国不断涌现,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反馈。自2013年至2018年,中国优质荷斯坦牛品种登记数量从74.5万头增长到167.6万头,自主培育的优秀种公牛数量从635头增长到2812头,二者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除此之外,牧草的质量也很关键,“好牛吃好草,产奶少不了”。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调研发现,优质粗饲料使用率从2008年的40%增长到2019年的90%,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普及率从2007年的37%增长到2019年的93%。

饲草料质量的优化,直接提高了奶牛单产水平。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从2014年的5.46吨/头/年,增长到2019年的7.8吨/头/年。葛旭升透露,研究院已经和德国、荷兰的行业头部公司合作,建立牧草研发生产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牧场意识到动物福利的重要性,并在奶牛饲养的过程中融入动物福利理念。

“当今全球奶业已达成共识,牧场生产体系必须能够保障人类和奶牛的健康,更要注重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卢敏放,在《牧场奶牛福利推广实施体系》一书序言中写道。

据悉,该体系结合60多个示范牧场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征集高校、协会、专家意见,于今年7月首次推出,涵盖5个维度88个子项目评价标准,其实施可为牧场带来产量10-20%的增加,延长奶牛1-1.5倍胎次和寿命,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和牛奶品质,提升奶牛生活舒适度。

2工厂:生产

工厂的一块屏幕上,一辆运奶车的轨迹和状况清晰显现。“牧场生产过程可进行视频采集,透明管理,奶车运输安装GPS,实现过程监控”,蒙牛集团奶源事业部质量技术管理中心总经理贺永强表示,“从牧场到工厂,我们实现全链条追溯管理”。

这是当前头部乳企保证自身原奶质量的良方。

早在2012年,蒙牛便引入Arla Garden丹麦阿拉花园式牧场管理体系,并对标国际、国内畜牧养殖相关52部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一套牧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SOP和牧场食品安全评审标准,整套牧场管理体系覆盖从牧场种植、奶牛饲养到牛奶贮存、运输、到厂检验的各个环节。

“牛奶在挤出后两小时内快速制冷到4℃以内,并在当天交售到工厂进行加工生产,我们对生乳进行90余项全指标检测,全部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贺永强表示,除了进厂时严格检测,在这之前“蒙牛还会通过‘爱养牛平台’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精选优质饲料供应商,为奶牛提供优质的饲草料保障”。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蒙牛拥有100%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牧场近1000座,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份;其中参控股现代、富源、圣牧等头部牧业公司,奶量占到总奶量比例近50%以上。

除此之外,乳企还会对原奶供应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测,“包括奶牛食用的40余种饲草料及饮用水的营养和质量安全指标。”

这一点在蒙牛公开的数据上也已验证。2019年到厂原奶检测近35.8万批次,综合合格率为99.94%;原辅料供应商到厂检测34.3万批次,到厂合格率为99.53%。

在原奶质量得以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加工工艺与生产管理如同开关一般,决定着这些乳品最终的命运。

“我们可以发现,在工厂中是看不到人在操作生产的,设备看上去也是静止的,肉眼看不到一滴牛奶的流动”,蒙牛和林六期工厂的工作人员介绍道,“但其实此刻牛奶生产正在进行,目前从牛奶进厂到终端产品出厂,全程实现机械自动化。”

支撑这一切的,便是蒙牛的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该项目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QM和LIMS贯穿于奶源管理(MS)、采购管理(MM)、计划与制造(PP)、物流管理(WM)、销售管理(SD)、客户关系(CRM) 的整个业务链当中,让供应商评审、供应商进入、物料检测、物料决策、物料转序、过程记录、报表生成等,实现了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

牧场配件数据统计(平均170MB瓶数据记录从牧场到餐桌全流程)(3)

蒙牛集团智能化生产线

上述生产措施为蒙牛带来喜人成果:“以蛋白质含量为例,蒙牛纯牛奶为3.2g/100ml、蒙牛特仑苏为3.6g/100ml、特仑苏纯牛奶(梦幻盖)为3.8g/100ml”。

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3299批次生鲜乳样品的检测结果为:乳蛋白含量平均值为3.25g/100g,远高于国家标准的2.8g/100g,规模牧场的检测平均值为3.36g/100g。如此成果得益于包括蒙牛等头部乳企在内的中国乳品企业共同努力。

3消费者:追溯

“把这个信息反馈过去”,蒙牛集团安全质量管理部检验管理部高级总监宋晓东,在发现监测系统中无法显示某一批次产品信息后,立刻同相关部门沟通。

这个监控系统名为“质量信息秘书台”,能够实时看到所有产品投诉信息,及其全程溯源信息,可以精确到奶源批次、供应商货号、工厂生产批次、渠道商等,获取这些信息只需要输入产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批号。

牧场配件数据统计(平均170MB瓶数据记录从牧场到餐桌全流程)(4)

电子耳标不仅是牛的身份证,还能帮助牧场主监控每一头牛的活动

“每个产品上差不多承载着170MB大小的数据量”, 蒙牛集团安全质量管理部体系管理部总监胡伟公布了这样一个数字,“从原奶检测到产品出厂,甚至是终端超市的货架温度,这些数据每天都会汇总到系统中,并推送给紧密相关的工作人员”。

但在系统诞生之前,这些数据的收集本就是安全质量部门工作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以纸质的形式存在。而数字化系统更大的意义在于信息实时传输和自动对比分析。

“像体检一样,一扫码就知道你一共要测几十个项目,到每个科室你就知道有关的项目是什么”,宋晓东介绍,这个信息系统包括检验中心庞大的业务流程,可以实现食品安全预警等功能。

除内部员工使用该系统外,蒙牛还会应渠道商、合作商等相关方的要求,向其开放有关批次的详细信息报告。根据该报告,相关方可以清晰获知质量指标、投诉状况等信息,以方便对每一次产品投诉进行系统处理,防止类似问题发生。

除此以外,物流公司深挖该数据信息可以有效减少空载率,降低成本;渠道商可以精准投放产品,提高产品周转率;供应商可以明确生产需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然,这些不过是深挖数据带来的附加品,其核心问题还是围绕着消费者关于质量是否可追溯的关心。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2020中国乳业行业运行大数据及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牛奶产量为3201万吨,同比增幅4.1%,产量稳定上涨,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生产情况仍然无法满足消费需求。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蒙牛交出属于自己的质量安全成绩单:“2017年至2020上半年度,国家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公布抽检蒙牛生乳累计10216批次,各项指标合格率均达100%;抽检蒙牛乳制品累计8633批次,各项指标合格率亦达100%,且产品蛋白质含量、体细胞数量、菌落总数均处于行业前列,优于欧盟标准”。

而整个行业在这一项目上的数据也十分抢眼。2018年农业农村部生鲜乳抽检合格率高达99.9%、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99.7%,质量安全水平在食品中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乳制品抽检合格率高于99.5%。

“中国奶业还在进步之中,还在发展之中,还有更高的目标,还要继续前进”, 高鸿宾表示,“希望在202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整体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专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