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句话解读:道是无情却有情
“道是无情却有情”,那“道”到底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很多人读到这句话时,都会有上述疑惑,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在我看来,只要你理解了《道德经》第5回的内容,就会理解“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义。
《道德经》第5回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天地没有情感,看待万物(不含人类)就像‘刍狗’(人类祭祀时用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其自然生长,这是‘天道’和‘地道’;而圣人和天地一样没有情感,他们因此也不会徇私,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顺其自然发展,这是‘圣人之道’。天和地之间的资源,不正像一个吹火用的风箱(类似今天的大风扇,但没有扇片)吗?不过度消耗它,保持内里虚空一片,反而能使隐藏的资源不至于匮乏。如果不断启动它,内里隐藏的资源就会不断散发出去,变得越来越少。这就跟一个常人说话一样,应该少说,守德于中是很重要的,毕竟说多错多,容易走向极端。”
天地和圣人都顺应“道法自然”,他们看似无情的行为,却能让万物和民众都顺其自然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情啊,所以说“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明白了“道是无情却有情”之后,我们其实更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地使用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民众。
如果我们不按照自然规律,过度消耗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民众,就会适得其反。
看看我们今天的世界,人类因为过度消耗资源,造成了温室效应;那些过度消耗民众的政府,最终引发了暴乱。
这不正证明了老子的上述观点是多么的正确吗?
“道是无情却有情”,作为客观(自然规律)的“道”,自身只能是无情的,它一旦开始变得有情,就会很容易让这个世界失去了曾经美好的“是法平等”。
然而,“道”又是有情的,它的有情必须借助有情感的人类来实现。
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因为有情,并能将“情”和“道”合二为一,从而使看似无情的“道”,变成了闪烁人性光辉的有情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