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是怎么继位的(赵光义是如何继承皇位的)
宋朝和后周江山的更替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温柔的政权交接方式了。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王朝的一个大将,在掌握兵权之后和自己的亲信们利用一出"双簧"戏几乎兵不血刃地把后周的江山轻而易举地从孤儿寡母的手里夺来,安安稳稳地就做起了皇帝。这尽管也遭受到后人的一些诟骂,但也毫不否定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北宋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天下还没有统一,四面八方都有诸侯,赵匡胤从建立王朝到去世,一直都在东征西讨,不仅没有享受过几天当皇帝的乐趣,也没有安排一个法定的继承人。当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他唯一在世的儿子赵德昭没有成功继位,反而被他的兄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北宋王朝第一次皇位交替以兄终弟级的结局收场,而赵光义继位的时候并不是没有依据,他拿出了母亲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指的是宋太祖生母昭宪杜太后生前曾嘱其传位于皇弟赵光义,即所谓"昭宪顾命",又因这一顾命文件曾封藏于金匮之中,故通称"金匮之盟"。这个约定直接决定了宋初皇位传承的顺序,并且引发了一连串围绕皇位继承权的历史悬案。
根据史书记载,杜太后当时已经病入膏肓,忽然对着赵匡胤说:你知道为什么你能够夺取后周的天下吗?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成年的皇帝,我担心你百年之后,也会重蹈覆辙。你弟弟赵光义刚好成年,他继承皇位肯定不会出问题,能让成年人继承皇位,应该是你的福分。从这段话分析,杜太后先举例了后周的前车之鉴,又推举了赵光义,最后还安慰赵匡胤,让弟弟继位是你的福分。
这句话说的没有问题,可是说的时间却有很大的疑点。
杜太后比赵匡胤早去世了15年,当时赵匡胤的年龄只有35岁,儿子赵德昭已经11岁。如果躺在床上快要死的是赵匡胤,那么这句话还有一定的逻辑性,可是当时的赵匡胤一切正常。
史书记载,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勇猛善战武功高强,怎么看都不像是英年早逝的样子,杜太后对着年轻的赵匡胤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逻辑性的。古人成年的时间都比较早,11岁的赵德芳再过两三年就已经成年,除非杜太后神机妙算,知道赵匡胤在三年内必死无疑,不然这种话断然是不会说的。
赵匡胤不仅没有英年早逝,在杜太后去世15年后依然身体强健,这时候赵德昭已经26岁,长成了一个成年人。金匮之盟即使真的存在,也是为了防备幼年天子继位,现在赵匡胤的儿子长大了,那么金匮之盟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有趣的是,到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再公布独传说的金匮之盟,很明显是要跟社会上流传的三传说(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主要来源:《建隆遗事》、《涑水记闻》、《嘉佑杂志》)进行对抗。但此时赵德昭已经死去(同年德芳也死去),宋太宗这一政治行为最大的目标显然就是廷美,是试图借机否定廷美继位的合法性。
既然金匮之盟本身存在可能性低,也不能作为继位的依据,那么赵光义是如何继承皇位的呢?其实赵光义继承皇位应该说是捡了一个漏,赵匡胤前天晚上和赵光义喝酒,第二天就去世了,根本没有留下谁做继承人的诏书,这时候谁有实力,谁就能作为继承人。
关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真象究竟如何,由于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在后周时期,赵光义就是赵匡胤的左膀右臂,因为是自己的弟弟,所以赵匡胤对他十分信任,让他当晋王,另外还封他为殿前都虞候,泰宁军节度使,后来还做了开封府尹,掌管首都卫戍,赵光义掌握了禁军的部分实权,赵匡胤如果去世的时候有遗诏,赵光义确实没有办法,可现在没有遗诏,谁的拳头大谁就能做皇帝。
相比于赵光义,赵德昭连一个王的头衔都没有,在朝廷里面也没有自己的势力,根本不能和赵光义抗衡。这样来看的话,赵光义继承皇位凭借的是自己实力强大,他之所以搬出来金匮之盟,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至于这个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笔者认为存在的可能性很小,杜太后和赵匡胤都已经去世,赵光义在当时大权在握,他说是真的也没有人说是假的。赵光义继位之后,对于赵匡胤的家人倒是没有赶尽杀绝,还把赵德昭封了王。后来叔侄两人因为矛盾,赵德昭自杀而死,赵光义还抱着尸体大哭了一场。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