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李宏图简历(梨园群英4自学成才)
注:本文载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谈艺说戏——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剧传承史》。原题《回忆我的父亲李宗义》,李岩口述,张印整理。图片及截屏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李宗义
李宗义(1913-1994)男,京剧老生演员。自幼酷爱京剧,曾在中南国剧社票戏。1936年拜天津"票界三王”之一王庾生为师深造。1939年正式"下海"搭班演戏,拜鲍吉祥为师。根据本身嗓音条件,以演高派戏为主,兼余、马诸派之长,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1950年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第二团任主演,排演了《三打祝家庄》江汉渔歌》等新编剧目。1952年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主演新编故事剧《兵符记》,获演员二等奖。后调入梅兰芳京剧团,演出剧目有《辕门斩子》《斩黄袍》《逍遥津》等,还参演过《洪湖赤卫队》《海港》等现代戏,受到观众欢迎。
我父亲李宗义1913年生于天津。幼年间就特别喜欢京剧,是个小戏迷,那时候他的大伯父家有一个留声机,经常放谭鑫培、余叔岩、高庆奎、刘鸿升等名伶的唱片,我父亲总去听,听完了就学,学完了就唱,模仿这些老艺术家。
由于我爷爷去世得早,父亲不得不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辍学了,一直到我奶奶八十四岁去世,都是由我父亲来奉养,把我奶奶养老送终。
李宗义 击鼓骂曹
天津这个地方京剧气氛非常浓,票房特别多,票友也多,几乎每天票房都有活动,而且不单是清唱,都是全出的彩唱,我父亲自然就成了这些票社的常客。
他不但喜欢京剧,而且训练非常刻苦,还拜了天津名票王庾生先生,学了很多戏。我父亲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对外演出。
他嗓子好,扮相好,再加上特别聪明,学东西快,领会能力强,又有王先生精心指导,艺术上提高很快。
因为我爷爷去世早,父亲不得不在十四岁辍学,在外边打工挣钱来养活母亲,维持生活。
他临"下海"之前,在天津河北电影院当售票员,电影院的老板知道我父亲会唱京剧,索性在电影院门口贴了一个水牌子,就写看电影之前加演京剧清唱,结果很多人为了听清唱买电影票。
后来电影院老板跟我父亲说,干脆在放电影之前演戏吧,就组织了以我父亲为台柱子的戏班,请来好些名票,电影院到最后索性就变成先放电影后演京剧,京剧演出由垫戏就变成大轴了。我父亲借这个舞台,上午练功,下午实践。
我四姑父一看我父亲在京剧表演上有发展有追求,索性就让他把电影院工作辞了,正式"下海"当京剧演员。我姑父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给我父亲添置行头,还特意从北京邀请来张砚芬、李多奎、茹富蕙等好多名角。
这个班子组织以后,父亲演出的机会就更多了,经天津中国大戏院的邀请,又在那儿演出。我父亲从此开始了专业京剧演员的生活,正式以演戏为生了。
在亲朋好友的策划和帮助下,我父亲之后又到北京去闯荡,首演《四郎探母》,一炮而红。从那以后我父亲经常来往于京津两地。
按,1937年,24岁的李宗义赴北京演出,以其高亢挺拔、响遏行云的嗓音,英姿勃发地出现在北京的舞台。第一场打炮戏为《四郎探母》。接着又演出了《群英会》《借东风》《杨家将》《大·探·二》《苏武牧羊》等戏,与他合作的有姜妙香、茹富蕙、李多奎、马艳芬、梁慧超、哈宝山等。
他为了进一步提高,拜了鲍吉祥先生,鲍先生教了我父亲很多戏,要求精益求精。
李宗义 空城计
李宗义 空城计
李宗义 空城计
上世纪30年代初,我父亲认识了高庆奎先生,高先生希望我父亲跟他学戏,我父亲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鲍先生,鲍先生说要是拜了高先生,咱爷俩这辈分怎么论?我父亲最终就没拜高庆奎先生。但高先生由于对我父亲十分偏爱,还是亲授了他不少高派剧目。
由于我父亲在京津两地已经很有声望了,逐渐地南方也开始约我父亲,40年代,我父亲差不多每年都到上海演出,他演的《四郎探母》《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观众特别欢迎。有时候一天唱五六出戏,演六七个角色,媒体给我父亲送个绰号叫"铁嗓钢喉"。
1944年7月,上海有一个纪念活动,演义务戏《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周信芳的鲁肃,我父亲的孔明,姜妙香的周瑜,裘盛戎的黄盖,林树森的关羽,真是群英荟萃,可见我父亲当时是有一定艺术地位的。
李宗义 四郎探母
我父亲为人做事也非常厚道,爱帮衬人。
裘盛戎先生孩子特别多,早年全仗着演出养家糊口,我父亲当时就尽量给裘先生提供演出机会,一到上海去,就请裘先生一起合作。
再有像高盛麟高先生,他是非常优秀的武生演员,但是40年代的时候非常潦倒,连彩裤厚底都没有,我父亲也请他合作,帮他置办演出服装。
在上海演出的时候,他还提携过不少年轻人,像后来在台湾很有名的旦角顾正秋,那时候我父亲就提携她,一起演《打渔杀家》《大探二》《四郎探母》。
李宗义 甘露寺
我父亲艺术上不保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也有革新意识。
1948年排演《琵琶行》,这是田汉写的剧本,导演是李紫贵,演完了以后非常轰动,连着在北京演了七八场。后来刘秀荣、张春孝、朱秉谦这些四维戏校的,还跟着我父亲一块儿演了这个戏。
后来成立戏曲改进局,也就是中国京剧院的前身,我父亲就参加了京剧院,从此结束了个人挑班的生涯。参加京剧院以后,他排了很多戏,比如《江汉渔歌》《五侯宴》等。
1952年,我父亲随代表团赴朝慰问,去了有四个多月。1955年,又随着中国京剧院的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一些艺术家去欧洲和南美访问演出。
李宗义 二进宫
由于我父亲在旧时代艺术上已经有了一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怀,经常到中南海演出,为领袖们表演《辕门斩子》和《盗魂铃》。
《盗魂铃》里他扮演的猪八戒,又唱老生,又唱老旦,又唱花脸。当时毛主席看我父亲演这个戏,乐得前仰后合。
到了"文革"时期,很多老艺术家都受到了冲击,我父亲仍然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认为京剧不会灭亡,积极参加"戏改",参演现代戏。
"四人帮"倒台前夕,我父亲接到上级领导通知,说毛主席要求把有些好的传统剧目留下来,要在十天之内,让他把《空城计》《盗魂铃》《大探二》《斩黄袍》这几个戏排出来拍成电影,结果我父亲很快就圆满完成了任务,他的基础深厚可见一斑。
1984年,我父亲带着我们弟兄到天津。那时候他已经是七十一二岁了,身体特别不好,在天津广播电台盛情的邀请之下,我父亲积极参加演出活动。连演五天,《龙凤呈祥》前乔玄后鲁肃,之后几天是《击鼓骂曹》《逍遥津》《辕门斩子》。
我父亲这五天戏演下来,每场演完就是不停地谢幕,观众都"炸窝"了。他的身体那么不好,但是上台以后,就跟变了个人一样。
1988年在北京,举办军民共建文化站活动,演两场义务戏,一天是《大探二》,一天是《四郎探母》,我父亲调门就没下过 F 调,两天戏演完了特别轰动。
我感觉首先从态度上,父亲一直是非常非常认真的,绝对不是一知半解,不会就是不会,但是不会我得把它学会,不懂一定要把它弄懂。
李宗义清唱《逍遥津》
谈到我父亲的艺术特色,一般评论说我父亲是高派继承人,其实他对别的派别,比方谭派、余派、马派,都有研究。
按,人们称宗义是高派老生,可是他始终没有机会直接受业于高庆奎,他演的高派剧目完全是从唱片中学来的。李宗义曾说:"我不是完全学高派,是根据个人条件,博采众长,谁的唱做好,我就学谁。"他不拘各种髯口的戏,一律都学都唱。如《战太平》《奇冤报》宗谭富英,《甘露寺》《四进士》宗马连良,《白帝城》宗王又宸,《辕门斩子》摹刘鸿声,至于《逍遥津》《斩黄袍》则摹高庆奎。到晚年他专攻高派。
除了继承高派的艺术特色外,他还对唱段细小的处理上进行润色,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比如《逍遥津》,要求调门高、难度大,讲究一腔一拉,得会气息运用。高先生唱"父子们"是一气呵成的,我父亲就继承了这个,唱出来的效果真是催人泪下,把汉献帝对曹操的愤恨都表现出来了。导板后面的回龙,高先生处理得比较简单,我父亲唱得更细腻。
再比如《辕门斩子》,导板"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我父亲和高先生唱得也不完全一样,他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更突出重点,处理上非常巧妙。接下来唱"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一句,有软有硬有长有短,显得特别感人,把当时杨延昭特殊的心理都体现出来了。
李慧芳 李宗义演《五侯宴》
我父亲认为演员的责任就是要把戏演好,一定要让观众过瘾。他既有人缘,又有台缘,他对艺术的态度,他的学识和经验,作为我们年轻人来讲,可以说是取之不尽。
"文革"后父亲帮我重新下挂,比如《空城计》《失空斩》《大探二》《打渔杀家》《逍遥津》《斩黄袍》,这都是父亲重新手把手教的,我事业上后来能取得一点成绩,受到观众肯定,都是托他老人家的福,我非常感谢我的父亲!
现在通过回忆他的艺术生涯,希望能够启迪后人,了解艺术前辈的艰辛与贡献,不断继承发展,共同把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附:李宗义有四子二女。长子李光,文武老生演员,李少春弟子,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为中国京剧院三团主要演员,曾主演现代京剧《平原作战》,爱人沈健瑾是著名的京剧旦角演员,曾在《奇袭白虎团》中饰演崔大嫂;次子李欣,花脸演员,宗裘派,裘盛戎弟子,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为中国京剧院三团演员,李欣的爱人孙婉华,青衣演员,中国戏曲学校毕业,也在中国京剧院三团;三子李峥不是演员;四子李岩,文武老生,中国戏校毕业,在中国京剧院四团,李岩的爱人王敏,青衣花旦演员,天津市戏校毕业,在北京战友文工团文工队。
李光与沈健瑾
李欣
李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