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就好每日一字 每日一字善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三字经》开篇的话,说的是人刚出生时,天性都是善良的。虽然直到今天,不同学者对人性本质仍存有不同意见,但对我们来说,“性本善”的意义在于教会我们将明辨是非善恶、自觉崇德向善作为一生中不懈的追求。
善字甲骨文字形由“羊”和“目”组成,金文把“目”变成了两个“言”字。古时“羊”“祥”二字通用,表示吉祥,“目”是眼睛,“言”是说话,善字造字本义为神态安祥,言语温和。后来,善由本义又引申出美好、善良等含义,成为道德伦理领域重要的概念。
什么是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愿处在他人厌恶的低洼之所,这种品德和气魄最接近于大道精神;同理,人若也能如水一般与人无争却又海纳百川,就达到了善。当然,善的范畴不仅于此,它是一个广博而包容的概念。《说文解字》里说:“善,吉也……此与义美同意。”《墨子·非儒》说:“务善则美”。在人们的观念中,善总是与美、好相连,一切美的、好的、正面积极的事物和美德,譬如尧舜时“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儒家“仁、义、礼、智、信”,或是后人概括的仁爱孝悌、谦和有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等等,都可被称作是善。
善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何以为人、以何为生的意义,人们需要善的精神力量来指引前进方向。孔子曾经用一个巧妙的比喻说明自己是如何追求善、实践善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人有善,则欣慕向往,唯恐赶不及;见人有不善,则深恶痛绝,如将手伸到沸水中。他不仅告诉我们要见贤思齐、向善学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在心里建立一道“见不善如探汤”的底线。如果既没有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又放松了对底线的坚守,就会面对种种诱惑而分不清善恶美丑、模糊了是非对错,从而误入歧途,铸成大错。因此,一贯言温容润的孔子才会在下朝回来,听说马厩被烧而急切地问“伤人乎”,却不关心家中财产的损失;才会谆谆叮嘱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会在听到君主用俑殉葬时一反常态,严词厉色地谴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才会在弟子宰我指出“守丧三年、不做礼乐”与“三年不为礼乐则礼乐崩”的逻辑矛盾时痛心直斥“予之不仁也”。
善,是中华文化最美也最打动人心之处。《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把对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当做理想目标来看待。“尽美固可扬,片善亦不遏”,当我们怀着善良的心,从身边点滴做起,时刻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止于至善”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