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讲桂林话(荆州人土话里的)
荆楚方言词语既丰富又发达,大多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或社会活动中创造的,也有些来源于戏曲。荆楚大地自古以来戏曲盛行,品种多样,有荆河戏、江陵楚剧、马山民歌、丧鼓歌、天沔(荆州)花鼓戏(方言称“花鼓子”)、汉剧、松滋说鼓子,等等,有些荆楚方言词语就来源于这些戏曲。
唱戏要把握好调门(音调的高低),不能高也不能低,否则就叫“走调”或“跑调”,那样就唱不准了,由此产生了两个荆楚方言词语:“搞不上腔”和“不着调”,本指唱戏走调,比喻做事没有章法,不得要领,漫无头绪,乱来。
还有“开黄口”,源于“开黄腔”,本指演唱时走调离谱,比喻说外行话、胡说、瞎说、乱说没有根据的话。事情没有办成谓之“黄哒(了)”。
唱戏还要把握好节奏或节拍,不能慢也不能快。戏曲中的板眼就是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如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由此产生了一个方言词——“有板眼”,本指唱戏对节拍或节奏把握得很好,比喻有本事、有能力。相反,如果唱戏把握不住节拍或节奏,或者是跟不上胡琴伴奏的节拍,就叫“掉板”“不上弦”“搞不到板”,比喻做事没有章法,不得要领,办事效率低,也比喻言行离谱,不清白,不明事理、不讲道理。
不会唱歌、跟着别人和[音“货”]谓之“跟斗(着)和”,比喻附和别人的意见。
演戏少不了敲锣打鼓。“开锣”本指戏曲演出开始时敲锣打鼓,比喻事情或者活动开始:“幺锣”本指戏剧结束时的锣鼓声,比喻事情结束。而惯用语“到外头打锣去”比喻大肆张扬、生怕大家不知道。谚语“锣做锣打,鼓做鼓敲”,比喻两件事应区别对待或分开处理。
有时两台戏同时演出比试高低,谓之“唱对台戏”(惯用语),比喻对着干;演戏的戏台低了后面的观众就看不到,“看戏不怕台高”(谚语)比喻幸灾乐祸、袖手旁观。谚语“会看戏的看门道(技巧、方法),不会看戏的看热闹”说的是外行与内行的区别。还有歇后语“唱戏用的胡子一一假的”。
楚语区的戏曲多,人们对戏曲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或爱好,这在荆楚谚语中有反映,比如“害病不吃药,只听沈三(荆州花鼓戏著名老艺人)的哟哎哟”。“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两人均为荆州花鼓戏著名老艺人)。“人叫人千声不语,戏叫人不请自来。”“看山不远走着远,看戏容易演戏难。”“人有人情,戏有戏味。”“逢六不宰猪,逢七不开锣。”
此外,外地剧种流行到本地,也带来了方言词语,比如仙桃话中的“昆腔昆板”,本指昆剧的腔调和节奏,比喻做事有章法,或者慢条斯理。
(作者:吴松 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jingzhoufabu
我从荆州来,尽知荆州事
荆州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信
长按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