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风景散文(九嶷山上留个影)

沈从文的风景散文(九嶷山上留个影)(1)

沈从文的风景散文(九嶷山上留个影)(2)

宁远九嶷山云海。彭晓葵/摄

九嶷山上留个影

文/唐盛明

九嶷山因舜帝而名。《史记·五帝本纪》有:“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在永州,九嶷山就是个圣山,其九峰耸立,云雾缭绕,溶洞密布,绿水常流,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我曾去过宁远的瑶族乡村调研,不止一次到过九嶷山,但那时无暇赏景。近年来兴起的户外运动和生态旅游,九嶷山早已变得炙手可热。这里要去的景点多多,我随意撷取其中的三处,以镜头录之。

舜源峰

舜源峰为九嶷山主峰,居中间位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八峰,拔地而起,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舜源峰,娥皇峰和女英峰依偎两旁,与舜源峰相伴。相传舜源峰因舜帝驾崩后葬于山脚下而得名,娥皇、女英二峰则相传是舜帝二妃的化身。后人为祭奠祖先,遂纷纷前来朝拜,引来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陆游、徐霞客等历代文人骚客竞相吟咏,留下了大量有关九嶷山的优美诗文和传说。

其实对于舜源峰,我并不陌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调到市里工作,跟单位同事一起来到九嶷山瑶族乡搞调研,当时在县、乡同志的陪同下,第一次拜谒舜帝陵,攀爬舜源峰。那时舜帝陵没有修复,只是在那座破庙宇后面的小土堆前,立了一块“有虞氏之墓”的石碑,显得有点原始和古朴。因舜帝陵得名的舜源峰,上山的路只有一条砍柴走过的石径,坡麓的树木也比较稀疏,像癞子头似的极不匀称。在那个乱砍滥伐的年代,舜源峰上的古树大多被当作柴火烧了,谁也没有顾及这座山下竟有中华民族的始祖舜帝之陵墓。世易时移,天地一新,不仅舜源峰上的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漫山苍翠一派,远看郁郁葱葱,而且在这几十年当中,舜帝陵得到过几次大的修复,整个景区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还在这里举办了一届又一届隆重的祭祀仪式,海内外凡有虞氏之后也纷纷前来祭拜。啊,香火袅袅,血脉延续!

盛夏时节,我再次攀登舜源峰。从舜帝陵侧门绕过,步行大约200米,就是往舜源峰的路了,门旁立有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刻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一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我不禁为一代伟人笔走龙蛇、大气逶迤的诗书叫绝!然后沿着花岗石铺筑的梯子,一级一级朝山上攀爬。刚才领队在买门票时,工作人员招呼买点花生、瓜果之类的食品上去。原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舜源峰不知从哪里放生了3只猴子,繁衍到现在,逐渐形成有数百只的猴群了,难怪有人称舜源峰为“猴山”。据说山上的猴子有点调皮,如果不给瓜果、花生吃,它们会耍性子,甚至把游客缠住。此种情景,我曾经在张家界、峨眉山都见到过。

舜源峰景区面积为1080亩,海拔610米,年均气温摄氏18度左右,夏天很清凉。山上植被稠密,大多为灌木,偶有乔木夹杂中间,与其它的山不同,往上是清一色的石山,树木全都长在石缝里。有一棵石枞,生长在悬崖绝壁上,由于没有泥土,树根沿着石缝往下钻,出现树根比树干长数倍、大数倍的奇观。尽管这棵石枞树围没有小桶子那么粗,可你不能小看它,据记载,它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即使半年不下雨,依然虬枝劲叶,仰天临风。

再者,看舜源峰的形状有点像覆斗,或者像倒扣的尖螺,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多,宁远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修建了供游人行走的石砌游道,沿着这条蜿蜒的石梯而上,可直达中峰、西峰。而峰顶建有览翠亭,可以一览九嶷诸峰。伫立峰巅,极目远眺,只见群峰连绵,绿荫苍茫,云蒸霞蔚,或卷或舒,如千帆竞发,奔腾而来。你稍微细心就会发现,连绵的群山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山头都朝向九嶷,因此才流传有“万山朝九嶷”这一说法。

寻龙谷

寻龙谷是喀斯特地貌原生态峡谷,全长3000米,急流、怪石、深潭、瀑布、古树等构成了一个神秘地带。看着峡谷里的溪流和石头,记忆便告诉我,这地方好像来过。记得那一次到三分石对面枫木铺村子调研,徒步下山到牛头江乘车,一路沿着峡谷溪流,只是当时没有修通公路,走的是荆棘丛生的樵道。

寻龙谷,原名叫青牛谷。关于青牛谷,曾有一个神奇而美好的传说:4200多年前,舜帝来到九嶷山教化山民,向当地百姓传授制茶驯兽、观测天象和农耕技术,竟发现九嶷山核心地区有一座神奇的“接天石”,即今三分石,那是众神来往于天地之间的天梯,具有神秘的力量。有一天,舜帝骑着青牛,沿着九嶷山大峡谷溯溪而行。舜帝苦忧黎民,只为苍生不为身,于盘龙洞跟恶龙大战一场,已筋疲力尽。在三分石升天之后,青牛不肯离去,遂化作了一座山峰,永远陪伴着舜帝。老百姓为纪念青牛的忠勇,便把山脚的大峡谷叫作“青牛谷”了。

可青牛谷为什么改名寻龙谷,是当地老百姓还是旅游开发商之所为?我没有去过细打听。原以为当年舜帝沿着峡谷去寻找恶龙、大战恶龙,从而降服恶龙,抑或舜帝本身是真龙天子,在九嶷山一带升天后,人们自发地去寻找他,于是,就将青牛谷更名为寻龙谷,以此来纪念他。后来开发商颇费了一番脑筋,做到把峡谷的自然美景与探险娱乐相结合,大胆创意,推出寻龙谷这一旅游休闲项目来。溯溪而上,只见悬崖壁立,怪石纵横,飞流直下,给人以险象环生之感,又鸟鸣翠谷,曲径通幽,别有雅趣。整个过程令人乐而忘忧,心旷神怡。据陪同探险的工作人员介绍,寻龙谷溯溪探险共有11关,其名字皆十分响亮,如步步为赢、龙飞凤舞、鱼跃龙门、漫步人生、阳光大道、步步高升、游云惊龙、八仙过海、蛟龙得水、龙腾虎跃、快活林。

按景区工作人员的要求,都换上了草鞋和头盔,一个个装扮成了上山擒虎、下水缚龙的勇士模样。其中第二关,又叫稳跨浮桥,在刻有红“福”字巨石旁边的水潭上,并排着用汽车轮胎搭起的浮桥,当大家结队通过时,须讲究平衡性和团队的协作性,不能快走,要稳稳当当,脚踏实地,一快就会失去平衡,而掉进水里。即使大家小心翼翼,也还是有几位女队友跌落水中,发出一阵阵尖叫声。最具挑战的是第三关鱼跃龙门,这里潭水较深,水面开阔,在潭边的一株大树上系着两根铁链,垂下来一根粗绳,人抓着粗绳和铁环,利用其惯性与冲力,使劲荡到对岸去。最感兴趣的则是龙腾虎跃这一关,那高大的飞龙瀑水势汹涌,煞是壮观。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大家手抓铁链,如一只只猿猴,踩着飞溅的瀑布,向上攀行。这时候,我感觉像龙在飞腾、虎在跳跃,颇有一种英姿飒爽呢!

我这人生性就钟爱山水,喜欢在寻龙谷里跳跃,去观溪、观潭和观石。在我看来,寻龙谷的溪水特别清幽,连一个小水凼里有几尾游鱼,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掬了一捧溪水畅饮,一下子凉到了肺腑。寻龙谷的潭水也格外碧绿,像一汪宁静的液态翡翠,丝丝山风竟吹不出皱缬来,我恨不能跳进深潭,把整个疲倦的身心洗净。不过我最喜爱的还是沟谷里的石头,大大小小,成堆成叠,是谁依据形状或质地,把它们命名为“龙船”“玉玺”“金元宝”和“守望石”的?而我却嫌这些名字太俗气,便索性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它们与已化作山峰的青牛联系起来,哦,这不就是几千年里青牛留下来的孺子,或立或卧,或静或动,永远在把青牛的故事传承!

三分石

三分石,像矗立在九嶷山区瀚海碧波上的一座灯塔,无论远近或云里雾里,它都依然那么闪耀!中午在天湖边的遮阳棚里简单就餐,来不及休息便轻装上阵,穿过湖上吊桥向三分石进发了。人们都说三分石景区的天空格外蓝,云朵格外白,溪水格外清,树木格外翠,我看此时大家的心情,也格外的清新爽朗。

上山之初,游道两旁的各色树木,青翠欲滴,越往前走,绿色越厚重。再往上,竟是茫茫竹海,翠拥万顷,绿蔽长天。这清一色的竹林,笔直而修长,竹尾下垂,山风轻吹,沙沙作响。竹海过后,便是大片原始次生林,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上山的路,先是徐缓,后来陡峭。徐缓的那一段,一直牵着溪流,清风拂面,溪声淙淙。陡峭的地方,已将原来由小木头拼接的梯子换成松木板了,走在上面感觉踏实舒爽。随意观赏路旁的景色,那枯藤、老树、奇花、异草相映成趣,特别还有珍稀的花木,如西南山茶花等,分明是野生植物的天堂!这时候,溪声虽然远离我们,可耳畔仍充盈着长一声短一声的蝉鸣,仿佛演奏一部恢宏的交响。通过由三块巨石自然搭成的石棚,稍事恢复一下体力。透过树的缝隙往山下望去,灿烂的阳光倾泻在树叶上,越发显得生机勃勃,在这茫茫的林海里,竟然见不到有一丝阳光漏下,到处浓郁阴凉。

当我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攀爬,经过最后一个木头作柱、木皮盖顶的凉亭,抬头便看见了那刺破青天的三分石!它高耸在峰巅,其底部稳稳地盘卧于山头,腰部忽然拨地而起,一分为三,直插天际,故又称之为“三峰石”。 其高度足有100多米,石顶覆盖绿色树丛,傲然挺立,堪称真正的“南天一柱”。据《九疑山志》记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佩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蹄石。还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传说三分石原本是整体一块,可就在舜葬九嶷之后,每天长高三尺三,扶摇而上直逼天宫。玉皇大帝竟惊恐不安,急派雷公电母滥施淫威,将巨石一劈为三。这传说虽无从考证,但巨石四周确实散布大小不等的石块,很象雷劈留下的痕迹。明代崇祯十年(1637)三月,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特意考察了九嶷山的三分石。他一早从紫霞岩出发,经过整天的爬山涉水,披荆斩棘,直到夜幕降临时分,才攀缘到离三分石不远的坡麓。由于山高无水,有火难炊,又遇雨雾淋漓,拥伞不能,只好砍来树枝遮挡,忍饥挨冻到天亮。第二天,当他透过拂晓的晨雾,望见三分石,便立即忍饥裹湿而前行。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五涧纵横交会一处”的三分石分水岭,弄清楚了三分石是潇水、岿水、沲水的分水处,三水均下注湘江,纠正了当时所谓“三分石下水,三分出湖广”的错误观点。

此刻,大家沿石级鱼贯而上,来到四周开阔的观景平台,忙不迭地以三分石为背景,纷纷用手机留下美美照呢!我坐在一块高高的石头上,感觉天低云更低,既像毛泽东词中所形容的“离天三尺三”,又像李白诗中所夸张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但我只想伸手扯下一片白云,轻轻拭去浑身的汗水和盐渍。趁着闲坐的功夫,环视一下群山深壑,白云在山间缭绕,有如万顷波涛翻滚;而三分石的石峰,好似岿然不动的巨舰,群山则像飘浮在碧海中的一叶叶小舟,看千帆齐发、劈波斩浪而来,蔚为壮观。然后起身伫立在三分石前,第一次这么近距离面对像舜帝化身一样的巨石,分明感到有一种威严与肃穆,恰如君临天下,雄视四方,似乎还听见“众爱卿平身”那种低沉浑厚的声音,响彻山谷。我欲罢不能,唯恐失敬,便倚着白色石栏默默仰望。还是一位摄影师过来提醒了我,让我背靠浩荡之气的三分石,注视着东南远方,以他娴熟的摄影技艺,把我和三分石拍成永恒,哪怕把我拍得很小很小!

下山的时间,已是18点,看对面的香炉峰夕阳西下,云朵渐渐地由白变红,泼洒一道道霞光,把周围的群山映得透红透亮。回首再望一眼三分石吧,只见那挺拔威严的身姿与气势,依然高耸于巍峨的九嶷山上!

沈从文的风景散文(九嶷山上留个影)(3)

唐盛明,湖南省祁阳市人,曾在永州市直机关工作,为湖南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和中华诗词学会。闲暇间,喜寄情山水,涂鸦文字,于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首),多次获全国性奖项,作品亦入选各种文集。散文《家乡的立夏蛋》曾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届“海峡情”征文优秀作品奖。近期有散文《满谷药香》荣获首届郦道元全国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蛙鼓未足听》荣获首届“天津散文杯”全国乡情散文大赛二等奖。散文《漏秋的日子》入选湖南省散文学会年选集《田野飘香》。诗词《江城子·海滨公园漫步》荣获“大美中国。圆梦福田”第二届中华诗词节大赛优秀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