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金钏是替死鬼(把三个回目合起来)
金钏投井大概是《 红楼梦》 里面第一个大的悲剧,宝玉与金钏相互调笑,一旁午睡的王夫人突然大怒,结果金钏被撵。两天后金钏跳井,一条鲜活正如花绽放着的生命,就此殒灭。
金钏的死因,历来集中于两种说法:一,金钏本身太轻薄,咎由自取。二,王夫人下手太重,加上外面的流言蜚语,包括金钏家人的责怪抱怨与不理会……
我原先看这些分析,觉得都在理。后来反复琢磨回目的标题“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这应该是曹公对金钏儿之死的公允评价了,八个字很厉害,说得很清楚,就是死于耻辱,死于冤屈。这等于把责备金钏的分析全部推翻——一个轻佻之人,感觉不到耻辱的人,怎么会在最后时刻突然情烈起来?
我感觉必须找到“含耻辱”的秘密,否则无从谈起“情烈”二字,所以我重新阅读第30,32,33 回的有关章节,希望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首先,我发现金钏死的地方就很蹊跷——她选择了贾府东南角上 的井去跳,有点以 死 抗争 的 意思。 已经被撵回自己的家,却特意再回到贾府来投井,等于用死来证明:自己 蒙受 了 不白之冤,干脆 死 给 你们 看! 她的 死 变成 了 一个 弱者 最后也是 唯一 的 反抗。
金钏是在第30回被撵出去的, 就在 大家 已经 忘掉 金 钏的 时候, 隔 了 几 回 忽然 提到 金 钏 跳 井了。
第32回,她的死讯从别人嘴里传出——传话金钏投井的婆子这样说的:
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
到这 时 大家 才 意识到悲剧发生。但是第二个蹊跷的地方随即出现:金钏自杀,这么大的事,贾府的人居然都不知道原因。
金钏不是因为行事轻浮被王夫人赶出贾府,以致名声尽毁,所以羞愧而死的吗?
但是从宝钗困惑诧异的表情看,我们得以确信,金钏的死因不仅奴才毫不知晓,主子们也都被蒙在鼓里。
“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
周围 的 人 并不 知道 到底 为什么 要 撵 金钏出去,那么,“ 所有人 都对她 指指 点点, 以致 整个 社会 都 封锁 她, 造成 的 压力 超乎 我们 的 想象, 会 弄得 金钏 没有 办法 活 下去”。这种所谓儒家 社会 里比法律还要严厉 的 道德 评价的威力也就不存在。
至于宝钗去找王夫人,她不是去发表看法的,而仅仅是去道安慰的——她对金钏跳井原因的猜测,只是为了宽慰王夫人,让她别想太多而已。
宝钗在金钏儿投井前,并未听说宝玉“调戏母婢”的传言,她对“金簪子”的比喻也毫不知情 ——没听说,也没理由听说。宝钗直到拿了给金钏装裹的衣服回来,看到王夫人在教训宝玉,见她来了便不再说下去,才猜到大概的原因。
这就奇怪了!根据原文记录,
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
如果金钏和宝玉的调笑内容的确超出当时的社会规范,王夫人打她耳光就是正常反应。骂她“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言词有些偏重,但因铁证如山,金钏也是无可辩驳。
那么,既然金钏是和后来的晴雯一样的“狐媚子”,这事完全可以抖落出去,在丫头中还能起到警示作用,为什么还讳莫如深地三缄其口?为了保护金钏的名誉?说不通。为了宝玉的名誉?王夫人自己都说了宝玉没责任——“好好的宝玉,都是金钏教坏了。”发落个犯错的奴才,主子还有什么可忌讳的?
再回到事发现场当天,
“众丫头听见王夫人醒了,都忙进来。”
这个时候,王夫人已经打骂完金钏,宝玉也已经一溜烟跑掉,屋里就王夫人和金钏。众人只看见金钏在苦苦哀求,但都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说,除了三个当事人,没有一个外人知道金钏的“丑事”。
王夫人究竟有没有大肆渲染,吵得众人皆知呢?
电视剧是这么演的:王夫人将金钏母亲叫进来,当着人家母亲的面,继续痛骂。
实际这一幕是没有的——原文中的王夫人只是执意要将金钏撵走,态度很坚决,谁求也不松口。
但坚决归坚决,王夫人对外只称金钏打坏了一样东西——这还是当着宝钗现编的。实际上从原文看,王夫人对金钏当场发飙,发怒,但事后,自始至终都没有宣传过金钏为何被撵。
那么金钏家里人知不知道呢?当场是求饶的,但是并不知道原因——不可能问原因,也不敢去问原因。
至于金钏被撵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家里人全都不理,可以理解为,家里人经过逼问,了解了真相,但是家丑也决不会外传。
如此,综上所述,金钏投井,我们读者都很清楚原因。但是在贾府,尤其在王夫人的屋里,金钏和宝玉调笑这事,从一开始就是被掩盖起来处理的,完全不像鲍二家的,或像司琪被抄检出情书信物,传扬得尽人皆知。
这就是说,从出事直到死亡,一连几天都是金钏自己在承受煎熬,她就是单纯觉得难以忍受这种耻辱,而毅然自杀了——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这个“烈”字,表明了她的性格。
那现在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含的什么耻辱——不是因为被撵,真为了打碎东西丢了工作,是大损失不假,但不至于死。导致金钏儿最终赴死的也不是王夫人的一巴掌,而是她的那句话:“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这是句致命的话,绝对可以直达死亡的地步。所以她才会苦苦哀求王夫人:
“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字字泣血,绝无夸张。
而回顾金钏和宝玉的表现,够不够王夫人发那么大火呢?
老实说,我认真读了第30回——曹公之所以把这个过程写得那么详尽,就是为了让读者真正看清楚原因的——本来 只是 一个 小男孩 逗 了 逗 一个 丫头, 这个 丫头 就被 判定 为 勾引 主子, 挨 了 一巴掌 后被 赶了 出去。事实上,那不叫勾引,那只是两人之间的调笑而已,并且主动方始终是宝玉——即便宝玉挑逗,金钏也并没有为之所动,只是宝玉一时忘情而已。
一个丫头能这样与少主玩笑,也说明了王夫人平日为人的宽和。宝玉自小就喜欢与丫头们腻在一起,王夫人已经见惯不怪。金钏作为王夫人房里的首席大丫头,跟了主子十来年,不可能没摸准主子最忌讳的是什么,会拿捏不好做事的分寸,十来年中,金钏儿没有被王夫人赶走,可知她是个聪明的丫头,知道主子的脾气——何况这次王夫人还是在午睡。
有很多人说,真正触怒王夫人的,是金钏挑唆宝玉去拿贾环与彩云,此举非常出格。可是,王夫人若是当真了,她为何不管贾环,不继续查问? 彩云与贾环却依然无恙?
从后文看,彩云照样呆在王夫人身边,还是照样与贾环要好,甚至还能偷出许多东西送予贾环。
可见,在王夫人眼里,某个丫头与小主子关系亲近些,根本就不算什么事。金钏此言不过仍然是小儿女谁和谁感情好的调笑而已。
既然什么都不算事,为何王夫人会勃然发怒?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王夫人最近心情很不爽。
回顾端午前后,最大的风波就是宝玉黛玉刚经历了从清虚观回来的吵架,风波刚刚平息。这一次吵架闹得厉害,宝黛二人的感情,不仅相当于在贾府公开,而且趋向明朗化。
而王夫人不喜欢黛玉的敏感和多疑,尤其是,黛玉总是不劝宝玉上进!王夫人欣赏的是宝钗,宝钗的沉稳贤淑,才最符合王夫人的选媳要求。而眼看宝玉大了,黛玉宝玉两人之间暗生情愫,王夫人开始警觉,然而贾母一手遮天,把持着宝玉的成长和婚姻。王夫人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人压抑郁闷久了,势必会寻求发泄口,金钏和晴雯一样,撞到了枪口上,震怒之下的王夫人,立刻甩了金钏一巴掌,一刻都没犹豫地立即撵走了她。
正因为是盛怒,金钏被撵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王夫人根本就无暇顾及。有人说,不该如此冲动,应该缓下两天的工夫,就像平儿建议处置偷东西的坠儿一般,过后再随便寻个由头打发出去即可,这样金钏的冲击力度也不会这么大,最后就不会走上寻死之路了。
这连平儿和麝月都知道的道理,王夫人这个当家主母居然不知道?
无他,一时气急忘了而已——大怒之下的处置,哪里还有什么妥当不妥当?加上王夫人本身就不是那种会思虑周全之人,而且事发突然。从事后看,王夫人分明也承受不了这样的结果,也觉得自己小题大做。金钏实际够不上她骂那样话的程度,所以她三缄其口。然而,不可控的冲动,还是形成了双输的局面:金钏自杀,王夫人被人认定是一开始就打算往死里整金钏。
金钏至死不明白怎么平日里很寻常的调笑导致了这个可怕的结果——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痛。金钏临退出前,凝固在脸上的震惊和绝望令人印象深刻,因为认为自己本没有错,所以才会是“含羞忍辱的出去”,因为确实和宝玉没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所以才对王夫人骂自己的话感到委屈,感到屈辱,同时痛苦莫名,百口莫辩。
因为金钏儿本身是个性情刚烈,爽直率真的姑娘,才会独自纠结于自己一生清誉毁于一旦,这个罪名实在担不起,最终把她逼上绝境。
第三十三回,金钏投井死后,这一事件曹公借用贾环之口,轻描淡写地表达了出来。
贾环向贾政说这事之前,先回头四顾一看。这完全是一副小人嘴脸,有话不好好说,而是看着四周,显然是要告状了。因为他也清楚这根本不是正当原因,所以不能让人听见。
贾环居然恶意告状说宝玉“强奸不遂”,有这种行为的,当然才可称得上是“淫辱母婢”,并且责任在于宝玉。
贾环之所以编,贾政之所以信,根源就在于,王夫人火急火燎地把金钏赶出去,这一行为,就算金钏自己不跳井,日子一长,也难保没人背后议论,到时候任由八卦群众自由脑补,还不知道传出什么流言蜚语来。
很多人看完后记住了宝玉终于被其父收拾的情节,也很快淡忘了金钏之死。
但是,曹公对金钏儿之死的同情,她是因冤枉而死,因耻辱而死,因刚烈而死,这所有的一切,都跟王夫人宝玉母子有直接的关系,也全都浓缩在标题“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这一句话里,永不会磨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