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以佛教故事画为主的洞窟(敦煌文物珍品佛传画)

敦煌以佛教故事画为主的洞窟(敦煌文物珍品佛传画)(1)

名 称:佛传画——离别·剃度·苦修

编 号:Steinpainting 97 Ch.lv.0012

尺 寸:纵58.5cm,横18.5cm

材 质:绢本着色

现 藏:英国国家博物馆

藏经洞出土绢画《佛传故事之离别·剃度·苦修》,为绢本着色山水人物画幡。现存于大英博物馆。故事描绘太子出游四門,见到老人、病人、死人,感伤人生无常,最后出北门遇沙门,听闻“沙门之道,即舍家弃子,捐弃爱恋,断绝六情,守戒无为”,决意出家修道,在29岁时,依靠天神帮助,离宫进山,开始苦修的故事。

敦煌以佛教故事画为主的洞窟(敦煌文物珍品佛传画)(2)

画幡上部为佛传故事之离别:描绘马夫车匿送太子至修行的山谷后,太子即命车匿带宝冠、衣物、璎珞并牵马回国,告诉父王及大臣,他将独自在山中苦修。车匿跪地,请求留下侍奉。红鬃白马犍陟“长跪,泪出舐足,见水不饮,得草不食,呜啼流涕徘徊不去”。画面中太子坐于岩石上,与车夫、红鬃马告别,车匿面部表情哀婉、以袖拭面,单腿跪地,祈求随侍;白马则前足跪地,低首流泪,难舍难离;太子身着淡褐色交领大袖袍,皂缘领袖,白纱中单;车匿着淡红色圆领长袍,均为汉族服饰。

敦煌以佛教故事画为主的洞窟(敦煌文物珍品佛传画)(3)

剃度:描绘太子脱离世俗,心中欢喜,剃发立断俗念的画面。经文曰:“太子离恩爱,远诸苦恼根,思欲剃头发,仓卒无有具。帝释持刀来,天神受发去”。画面从山谷的另一个角度描绘太子身着交领淡褐色大袖长袍,坐于岩石上,以手摸发。帝释身着交领红、黄色相间的大袖袍,白纱中单,长发戴冠,持刀欲替太子净发;帝释右侧的天神身着菩萨装,赤裸上身披天衣,腰系长裙,合掌而立;太子前方所跪五人为追寻太子的憍陈如等,即经文所述:“令数满五人,共追侍太子。”皆穿红色和褐色圆窄袖长衫,头戴软脚幞头,面向太子合掌而跪。

敦煌以佛教故事画为主的洞窟(敦煌文物珍品佛传画)(4)

苦修:描绘悉达多太子在山中苦修六年,不受供养,自誓日食一麻一米,以续精气。在娑罗树下端坐六年,形体羸瘦,皮骨相连。画面中,太子骨瘦如柴结跏趺坐于岩石上,上身赤裸,下肢着红裙作禅定冥想之状,头顶堆积荆枝落叶。

做为故事发生背景的山水景物在整幅画作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同一画幅别离、剃度、苦修三个场景以山峦相隔,依故事发展顺序自上而下,交待故事背景,串联故事情节。山高林疏,用大块色调强调山峰险峻,林木苍翠,祥云缭绕。峰峦秀木场景变换中,人物故事自成一体。离别场景中山峰陡峭,由近至远的一组连续的山脉,暗示太子修行之路的曲折艰难。剃度中连绵的群山中逼仄的场地,去意坚定的太子,苦劝的侍者,超然的帝释。静止场面因山峰危峙,绝顶秀木而显的生动活泼。苦修场景中的穹庐样场地,似山非山,似树非树的寥寥几笔,已表现出斯那川平正洁净,处处流泉多于果树的景致。

图中留有题写主题的榜题框,无榜题。此幅为唐代山水画的优秀作品。

来源:敦煌研究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