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反围剿的经典战例(五次反围剿)
毛主席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追随,是靠他的行动力,靠他的智慧,靠他的胸怀,靠他的无私奉献的人品,靠他的预测能力。
他在早期也被很多人不理解,他的策略经常被否定,甚至受到排挤。但奇怪的是,在几次反“围剿”中,听从毛主席的策略就能胜利,否定他的策略就失败,经历几次后,伟人自然而然得到大家的认可。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毛主席在几次反“围剿”中是如何以弱胜强,化被动为主动。
第一次反“围剿”
蒋介石在基本搞定各大军阀后,开始抽出精力对付井冈山上的伟人。
蒋开始是不够重视伟人的,觉得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于是只派出10万兵力去“围剿”伟人。当时我军士兵有四万余人,蒋派出10万人包围攻打不符合兵法,一般来说需要用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去包围,这才能有大概率达到歼灭对方。而且蒋实行的战术是“长驱直入,分进合击”,声势浩大地向伟人他们大举进攻。
伟人以“诱敌深入”方针,集中全部兵力打蒋的分兵之敌。伟人十分重视出站,这个原则在《毛选》多次提到。
面对分兵之敌压力不算很大,伟人与朱老总在背后指挥,粟裕在前线主攻,很快歼敌一万,取得了一个胜利。伟人挥师向东,又歼敌3000,彻底打破蒋的第一次“围剿”。当时朱老总很佩服地说:还是摇羽毛扇的厉害啊。此时的伟人在朱老总的眼里开始接近诸葛孔明的形象了。
伟人在这次反“围剿”的胜利还写了一首诗,它的前半阕是: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第一次“围剿”失败,蒋发现自己大意了,于是派何应钦去进行第二次“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这次调兵20万,多了一半兵力。而且他吸取第一次惨败的教训,把作战策略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日只进五里、十里,然后停下来马上修工事,再加上搞民团善后,看你怎么对付?
伟人知道情况后,发布命令——跑!
而当时组织内来了新领导,有的人主张说跑远点,跑到根据地外面去,有些人甚至主张“分兵退敌”。
伟人反对两种主张,不用跑远,但对付这么多敌人也不能分兵去打,还是要坚持集中兵力原则。其实伟人的跑不是逃,他是想方设法去诱敌深入,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再打敌人,而不是单单躲避敌人,是要把被动局势化为主动。
刚开始没有太多人理解,伟人为了伟人的支持者更多是基层,所以伟人建议扩大会议讨论,最终支持伟人占多数。
伟人当时还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伟人命令士兵开始埋伏,布下“口袋”,苦苦等了二十五天,等到了一个师加一个旅。因为在第一次反“围剿”获取了电台,这一回比上一回纯粹布置的“口袋”不同,伟人用电报安排士兵以穿插的方式抄了敌人的后路,使毫无准备的敌人陷入混乱之中,我军大获全胜,缴获了大量物资。
伟人很高兴又写了一首词: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有人泣”指的是蒋,“步步为营”指的是蒋的战术,但依旧失败了。
三、第三次反“围剿”很快,蒋对伟人发动第三次“围剿”,来得比伟人预料的要早,而且蒋亲自赴江西指挥作战,集中兵力达到了30万,这次蒋第一次面对面和伟人较量。
这次蒋自恃兵力雄厚,作战方式又回到第一次“围剿”的老路去。
敌人进兵速度比伟人想得快太多了,伟人想退到腹地都来不及,于是绕了一个巨大的圈子,勉强躲过敌军进攻,这才实现了主力的集中。敌人实在太多了,伟人定下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战术。
蒋军不断寻找红军主力,但屡次扑了空。
但还没跳出包围圈,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包围。伟人处于三面临敌的状态,一面临赣江的危险境地,另两面就是南北都有强敌,中间只有20公里空隙可以穿过。伟人派少量士兵伪装主力向赣江方向去,主力趁着黑夜,翻山越岭跳出敌军包围之中。
跳出来还反咬几口包围圈,然后用同样的方式把蒋军拖得很疲劳。但危险依旧存在,有一回只有10公里的窄缝没有敌兵,伟人整夜急行军才有惊无险溜出包围圈。
后来反蒋的联军军阀到来,蒋只好退却,伟人趁着机会反击,以五胜一平打破蒋的第三次“围剿”。
蒋第一次亲自坐镇指挥与伟人较量失败!
伟人在《毛选》的一篇总结性文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写到:“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
第四次反“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不久,日本突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但蒋没有对抗外敌,而是继续把精力放在对付伟人身上。
而此时苏方派了一批人到来,他们完全听从苏的安排,反对伟人的作战方式,把伟人说成“狭隘经验论”。
此时陈已经边缘化,蔡和森刚牺牲,还有一批站伟人的也边缘化了,伟人为了解决组织内的教条主义,比对付敌人难多了。
后来有叶与邓的支持,使伟人信心更足。
苏派的领导越来越多,伟人没有领导权。会议上人们决定打赣州,伟人反对,但没人听,后来失败了,牺牲3000多人。
蒋整顿好各军阀,于是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这次兵力达到了50万。组织内矛盾重重,好在周总理、王稼祥、朱老总等人顶住了组织内反对声音的压力,用伟人的方法歼灭敌军三个师,人数达28000人,打破了蒋的“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下半年,蒋经过半年准备,对伟人他们发起了第五次“围剿”。
这次蒋的方法又高明了一些,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在根据地周围地区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对根据地实行更严密的经济封锁。
那时生活十分苦,盐油和衣服布料都缺,东奔西跑,睡的是草席,吃的是南瓜粥。
蒋军事上采取“堡垒主义”和逐步推进的新战术,调集100万大军,自任总司令。
不过蒋用于主攻兵力在50万那样,而我军主力已发展到了10万,差距其实并不比前面的大,特别是与第三次“围剿”相比。
但此时李德、博古掌握指挥权与领导权,他们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蹂躏一寸苏区”方针。伟人自然不同意,但他们不听,分兵和蒋硬拼。
很快就出现失利,博古与李德归罪于战场指挥员,想要处决他,伟人坚决反对。
这时其实有一个反“围剿”的机会,因为抗日好几位名将反对蒋,他们派代表同红军谈判。蒋抽出兵力对付这些人。但博古拒绝伟人的一些方案,很快蒋就搞定那边问题,措施了机会,最后失败,被迫转移。
但蒋继续“追剿”和堵截,伟人虽然没有了领导权,受到排挤,又有病在身,但依旧积极了解局势,寻找化被动为主动方法。
但伟人的建议还是没有得到采纳,在到了湘江那里,遭受优势敌军夹击,最后惨败,从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
这引起了组织上下对博古等人的不满,所以有了后来的遵义会议,伟人开始有了领导权。刚接手就把敌人耍得团团转,打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三万士兵对40万大军以弱胜强,化被动为主动,跳出敌人包围圈,开始了长征之路。
五次反“围剿”、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凡是听从毛主席的策略就能取得胜利,不听从就失败,伟人看问题的深度与智慧都是顶级的,靠自己的实力让大家都服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