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过年风俗(汉族的春节习俗)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拢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一般认为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西周时,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战国时期,华夏已成为稳定的族群,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赣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秦汉时期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历代均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汉族过年风俗(汉族的春节习俗)(1)

汉族历来勤劳简朴、富于创造精神。古代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学、医药学、冶炼术、建筑学等都在世界文明史上卓有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无论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还是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传统。

在汉族的传统风俗中,有一个自古沿袭至今仍是人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即春节。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新年节日。据说新年第一天拜祭天地的习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在汉代以前,不同朝代世间也不一样。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规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始成定制。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常在这时举行朝贺,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古代对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有过很多称谓,如元日、改岁、新元、元旦等。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采用公历纪年,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于是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汉族过年风俗(汉族的春节习俗)(2)

在传统习俗中,从元旦前直到元宵节,都属新年的范围。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北方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到天庭奏事,民间百姓要在这时祭灶。灶王爷负责管理家里的灶火,被视为家里的保护神。二十七至二十八日,人们要打扫屋舍、沐浴更衣,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三十日,即除夕,俗称大年。此时是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的重要时刻,而且要守岁,即熬夜不睡觉,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据说老年人守岁是“辞旧岁”,有珍惜时光的含义,年轻人或晚辈守岁,是为父母长辈祈福。北方的年夜饭习惯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含义。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取红红火火、吉庆有余的寓意。有的地方过春节吃年糕,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高。古时元旦辰时起,家人团拜,然后去给亲朋好友拜年。这期间,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能用针线。还要贴门神和春联、放鞭炮,过去有驱逐瘟疫恶鬼之意,现在则是吉庆祥和的象征和一种喜庆的娱乐活动。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即之前春节期间的一些禁忌这天可以打破,而且这天要迎接财神,商铺也开始营业。至正月十五日,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正月十五称上元,上元之夜叫元夜,也叫元宵,所以这天又称元宵节。根据民间的传统习惯,多在这一天吃年糕,包饺子,煮汤圆(北方为元宵)。元宵节又名灯节。在节日期间的夜晚人们张灯赏灯,宋代赠为五六夜,明初是还曾张灯十夜。灯会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花灯的种类和工艺日益多样、复杂,灯会上还有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等娱乐活动,热闹非凡。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即结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