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第一只明星狗(大银幕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条狗)

电影中的第一只明星狗(大银幕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条狗)(1)

莱西《灵犬莱西》

由当时年仅11岁的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灵犬莱西》1943)造就了电影史上第一个(或许也是最著名的一个)狗狗明星--苏格兰牧羊犬莱西。影片改编自此前早已家喻户晓的同名畅销儿童读物,由英国作家艾瑞克·莫布里·奈特于 1938年发表,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被主人忍痛卖给公爵的莱西,由于对主人的百般思念,跋山涉水回到主人怀抱的回家之旅。影片将莱西与主人间深切的情感表现得生动感人,也就此开启了同类电影强调狗狗忠诚的固定套路和模式。

上映之后,《灵犬莱西》广受欢迎,饰演莱西的狗狗 Pal 也成了辨识度极高的“明星”。泰勒出演本片时领的不过是100美元的周薪, Pal却有250美元。此后,出品方米高梅趁热打铁,拍摄了一系列共计7部以莱西为主角的电影,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电视剧和广播剧也在几十年来层出不穷。2005年,《灵犬莱西》被再度翻拍,但无论后来如何翻拍,深人人心的始终是Pal 饰演的原始版本。Pal后来在5岁时退休,彻底告别了银幕,但后来的每一部莱西,用来饰演莱西的狗狗,都是它的直系后裔。

电影中的第一只明星狗(大银幕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条狗)(2)

八公《忠犬八公物语》

如果说莱西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狗狗,在当代有可能撼动其地位的,大概只有忠犬八公了。忠犬八公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日本秋田犬八公,1923年生于大馆,1924年被主人上野英三郎收养并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会在家门口目送主人上班,傍晚时分再到附近的涩谷站接他回

家。一天晚上,上野英三郎在工作时突然心脏病发,抢救无效去世。然而,八公依然像过去的每一天一样,不论风吹雨打,忠实地矗立在涩谷站前等主人回家。这一等就是9年,直到1935年3月8日去世。1933年,《朝日新闻》刊登了八公的事迹,八公作为极度忠诚的象征很快传遍了全日本。1934年,就在八公每天守候的地方,人们甚至为它树立了一座雕像。次年八公去世,与主人上野英三郎葬在了一起。

八公的故事最初于 1987年被日本导演神山征二郎改编成电影,后来又于 2009 年被莱塞·霍尔斯道姆翻拍。国内的观众看过后来的美版居多,霍尔斯道姆对于主人与八公的关系刻画,尤其是对于狗演员的调教,也的确比日版更胜一筹。日版中的八公与人物经常欠缺互动,而美版中,八公的各色丰富表情则为影片增色不少。

电影中的第一只明星狗(大银幕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条狗)(3)

利奇/风连小熊/大郎/次郎《南极物语》

在日本,八公早已成了一则传奇,但是在不少人的心中,8只南极雪橇犬或许是更值得铭记的奇迹。

1955年,日本意欲参与国际组织对于南极的观测,科考队从全国募集雪橇犬,最后决定使用桦太犬( 也称库页犬)。1958年2月,日本观测船接走了南极基地的第一批越冬队成员,临走时把15只桦太犬拴好,留给即将前来接替的第二批队员。不料,由于天气极度恶劣,第二批队员无法按原计划完成交接,所有队员将一起回国,而基地里的15 只桦太犬则被留在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

被留在南极的15只桦太犬中,有7只因为没能挣脱铁链,不久后便倒毙。剩下的8只,则陆续挣脱了锁链,开启了在最严酷的环境里艰难的求生之旅。利奇年龄最大,也是它们的首领,而风连小熊则是太郎和次郎的父亲,还是犬群的导航员。8只雪橇犬蜷缩在冰天雪地里相依为命,想尽办法,在冰河的缝隙间搜寻可能存在的一切食物。它们抓捕偶尔跃上冰面的鱼,甚至围猎海豹,同时还得面对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如鲸鱼)的掠夺和骚扰。在一次次的捕猎行动中,陆续有狗狗因为各种意外而死去。

回到日本的队友们都很自然地以为狗狗们无法在极度缺少食物的南极活下来,抛弃狗狗的不人道举动也让他们备受心理折磨。回国之后,他们先是逐一给提供狗狗的主人登门道歉,后来又在稚内市给雪橇犬们树起了纪念铜像。一年后,科考队再度登陆南极,却惊讶地在基地旁发现了太郎和次郎。它们的存活也被视为最伟大的生命奇迹。

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于1983年被拍成了电影《南极物语》,由国民巨星高仓健主演,片中关于8只雪橇犬如何觅食求存的细节都是后来人们的想象,事实根本无从可考。影片上映后在日本引起了巨大轰动,席卷 110亿日元的票房,高居日本本土电影历史票房榜第八位。2006年,好莱坞把这个故事翻拍成了《南极大冒险》,同样收获不俗好评。2011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更是将其翻拍成了10集日剧《南极大陆》,作为60周年台庆的隆重献礼,请到了国民偶像木村拓哉主演,堺雅人和绫濑遥配戏,足见风连小熊们的故事在日本有多深人人心。

电影中的第一只明星狗(大银幕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条狗)(4)

小Q《导盲犬小Q》

相较于南极雪橇犬的轰轰烈烈,导盲犬小Q的故事则趋于日常的平淡。由日本著名朝鲜裔导演崔洋一执导的《导盲犬小Q》,改编自日本作家石黑谦吾的长篇小说《再见了,可鲁》,是一部以拉布拉多导盲犬小 Q(原名Quill,意为羽毛,因为在它左后腿的根部,有一个接近于十字形的羽毛状黑色胎记,日式发音为可鲁)为主人公的传记片。

要成为一条合格的导盲犬,幼犬必须在45天离开母亲,在寄养家庭生活到1岁,然后再送到导盲犬训练中心进行训练。训练的过程十分严苛,对狗的性情、反应、动作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而有序的课程。完成训练的导盲犬仍要经过与盲人主人多个程序的互相适应后,通过训练员的指导测试后才能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导盲犬。

影片真实还原了小Q被训练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与主人渡边先生( 小林薰饰)的磨合。起初渡边先生不愿接受导盲犬的服务,但在小Q的周到“服务”下,逐渐与小Q培养出了默契和感情。在感情升温的同时,渡边先生却因肾衰竭去世,小Q不得不回到训练中心等待下一位主人的领养。然而,当小Q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有家可回时,它自己的身体却难以支撑。

《导盲犬小Q》没有过于浓墨重彩的煽情桥段,虽然它同样在很多时候催人泪下,但是更多是通过平凡点滴的细腻表现,于无声处感人肺腑。而这部温情小品的独特意义也在于,通过对导盲犬这类功能性犬种的书写,赞美了动物为了服务于人所做出的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以及它们所能给予人们的难以取代的关照与抚慰。

电影中的第一只明星狗(大银幕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条狗)(5)

高飞《高飞家族》

相较于真人电影里狗狗们万变不离其宗的忠诚属性,画片中的汪星人无疑更加千姿百态。去掉了现实的枷锁和桎梏,狗狗们不但摇身一变做主人来得更顺理成章,而且各种拟人化的设置也让它们成了个性迥异的真正意义上的明星。如果说真人电影里的狗狗大多负责煽情催泪,动画片里的它们,则专擅逗乐打趣。

得益于动画王国迪士尼的光环加持,笨头笨脑的高飞 Goofy,意思就是愚蠢)成了动画界最著名的一条狗。最开始,高飞只不过是在米老鼠动画片中打酱油的路人,在1932年的《米奇的歌剧团》中充当一名观众,因为他发出的沙哑笑声才在观众中脱颖而出,令人印象深刻。那时的高飞还不叫高飞,而是Dippy Dawg。还是在1939年,动画短片《Goofy and Wilbur》问世时,才更名为高飞。从那以后,他开始作为配角出现在其他米老鼠动画中,总是以一副头脑简单、笨拙贪吃的面目示人。高飞办事时往往把事情搞砸,但又因其直线型的思维方式而能够“看到复杂事物的本质”,和米奇一道经历了无数冒险。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高飞在48部动画短片中和米老鼠唐老鸭一起,编织出无数观众美好的童年回忆。在20世纪90年代,过去只能充当绿叶的高飞终于算是熬出了头,在迪士尼的系列动画剧《高飞家族》(1992)中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终于,在迪士尼的人物谱系里,高飞成了和米奇、米妮、唐老鸭一样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其实在米老鼠动画里,还有一条著名的狗狗--米奇的宠物普鲁托。只不过,普鲁托只能一直悲催地住着它的狗窝。

电影中的第一只明星狗(大银幕历史上最著名的几条狗)(6)

白雪《丁丁历险记》

如果说高飞的出名是沾了迪士尼的光,白雪( 亦称“米罗”)的成名,则是傍上了《丁丁历险记》这棵大树。

由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创作的《丁丁历险记》,是史上最受欢迎的儿童读物之一。自 1929年问世之日起,早已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58种文字,销量在全世界范围内

逾2亿册,是漫画界不折不扣的顶级红人。丁丁在漫画里带领读者环游世界,以冒险故事为主,科学幻想为辅。在紧张精彩的冒险过程中,传播反战和人道主义思想。主人公丁丁是一名正直勇敢的记者,一次次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粉碎恶势力的阴谋。而白雪正是丁丁形影不离的伙伴,虽然淘气,但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丁丁化险为夷。

20世纪60年代,法国就曾拍摄过两部独立于漫画之外的真人电影《丁丁和金羊毛》1961)及《丁丁和蓝橙子》(1964)。后来又在20世纪70年代初制作了两部动画电影,《丁丁历险记之太阳神庙》(1971)和《丁丁历险记之鲨鱼湖之谜》(1972)。到了20世纪90年代,法国和加拿大联合制作的三季电视版动画,真正把埃尔热的原著深邃还原到了荧屏之上。后来由斯皮尔伯格操刀的动画电影系列,更是引发了全球无数人的期待和遐想。

在斯皮尔伯格的手中,《丁丁历险记》被打造成了他最擅长的《夺宝奇兵》式寻宝冒险片,好莱坞典型的各色追逐和打斗,多少消弭了原著的幽默色彩。而浑身雪白的白雪,也成了片中最出彩的一个角色,其机敏睿智的表现,比笨手笨脚的阿道克船长,强了可不止一星半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