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四季的诗句(穿越千年的回笼觉)
南宋中叶蜀刻《孟浩然诗集·序》(《唐六十家集》本)书影,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是中华诗国耀眼的宝珠。唐代大诗人孟浩然(689—740)的《春晓》诗,文意浅近,体制短小,是一首五言绝句。它在五万首唐诗中不过是一件小品,却成为今日中华大地上家喻户晓的名篇。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诗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即春天的黎明。春天是四季的开端,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播种希望的时节,而黎明是黑夜之后光明初照的时刻。俗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晓意味着生机和希望,所以常常用作人名。
诗人有他的烦恼:好像春天里总有睡不完的觉,惺忪的睡眼,怎么也不愿打开眼帘,迎接新的一天那新鲜的光线。耳朵却一刻也不得闲,耳畔叽叽喳喳,没完没了,一定是那早起的勤劳的群鸟。它们是像往常那样在高声欢唱,是在倾诉苦恼,还是在向我发出嘲笑?隐居在乡间,纵然清闲,也比不过自然之身发出的风雨闪电。那惊心动魄的雷雨仿佛还洒在心田,回荡在耳畔。但一夜之后,雨过天青,除了地上的落花,还剩下什么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天再怎么美好,也将过去;百花是那么的艳丽多姿,也要飘落尘土;青春年华如梦如歌,也会静悄悄地匆匆地溜走。那散落在泥土中的片片落花,就好像“我”的消失的青春岁月,哪里数得清楚?
拙书《春晓》诗
孟诗中的啼鸟,似乎是欢快跳跃的,也许是奔波劳碌的,谁知道呢?啼的本义是“号”,因内心痛苦而发出声音。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的头两句就用到“啼”的这个意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通过铺陈月亮、乌鸟、霜天、江枫、渔火等物象,通过动静的对比,很自然地写出“对愁眠”。试想,在那清秋时节的深夜,月亮落下山坡,江天寥廓,在寒霜的笼罩下,连红红的枫叶和跳跃的渔火都冰冷冷的,失去了本色。只剩下那“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东汉曹操《短歌行》)的乌鸦在那里盘桓,在那里啼号。怎不教人生愁?这啼鸦盘桓数百年,飞进苏东坡的词里,大约就是那“拣尽寒枝不肯栖”(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孤鸿吧?
张诗中的“乌啼”,就是用到了“啼”的本义,即因由内而生的痛感所发出的声音,使诗境更显凄冷。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啼,号也。……‘号’下曰‘痛声也。’……号,痛声。哭,哀声。痛在内,哀形于外,此啼与哭之别也。”成语“哭哭啼啼”,就是没完没了地哭泣。只一味地“哭”(外显的悲哀),实难为继;同理,也不能只一个劲地“啼”(内生的悲痛)。但经过“哭哭啼啼”的组合,就产生了内—外的有机互动,两种感情互为助力,生生不息。这就产生了全新的意思,更富于戏剧性和表现力。
南宋中叶蜀刻《孟浩然诗集·第一卷》(《唐六十家集》本)书影,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只是有一点,宋人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也引了这首诗,题作《春晓》,而且第三句是“欲知昨夜风”,写“春晓”的意味也更加明白了。宋以后的人,对孟浩然这首诗的题目,还是认可《春晓》的居多,一直用到今天。
那么,“春晚”这个题目就很奇怪了,诗讲的是“春晓”后的见闻,与“春晚”有什么关系呢?要说本诗的第三句“夜来风雨声”好像是写了“春晚”,但实际上这一句是回忆的意思,要引起第四句的眼前景象,重点在“落花(花落知多少)”上。我们不妨大胆猜想,“晓”字及其繁体“晓”,与“晚”字形近(尤其速写时),有相混的可能。至于是否真的如此?就不得而知了。
汉典书法收录的“晚”字行书字符
汉典书法收录的“晓”字行书字符
只是有一点,宋人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也引了这首诗,题作《春晓》,而且第三句是“欲知昨夜风”,写“春晓”的意味也更加明白了。宋以后的人,对孟浩然这首诗的题目,还是认可《春晓》的居多,一直用到今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