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与白鼬大战(虎鼬的致命危机)
◎萧野
【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青海等省区的荒漠与半荒漠草原上,生活着一种“捕鼠高手”——虎鼬。它们背上“披”着一件“虎皮风衣”,显得威风凛凛,将沙漠中的鼠类吓得闻风丧胆。这种动物在荒漠、半荒漠地带有灭鼠除害、保护沙漠植被的作用,可谓“护沙有功”,属于对国家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三有动物”。然而,因栖息地丧失等原因,虎鼬的数量不断下降,且减少趋势尚无法遏制,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形势危急。】
一圈黑、一圈白,像戴着黑白面罩,这是虎鼬给人的第一印象。
鼬假虎威 像戴着黑白面罩
一圈黑、一圈白,像戴着黑白面罩,这是虎鼬给人的第一印象。它头呈深棕色,脑门上横过一条宽的白色带纹,经耳下延至喉部几乎形成环状,但不相连,像是裹了一条白色头巾或戴了个白色发箍;眼睛周围是黑色的“眼带”,视力较差,主要靠良好的嗅觉和触觉来帮助捕食;它的嘴巴附近有一圈白毛,像戴着白色口罩。
萌萌的虎鼬在美滋滋地晒太阳。虎鼬的视力较差,靠灵敏的嗅觉帮助捕食。
虎鼬得名于它的一个吸睛特色——后背有许多大小和形状不规则的褐色或棕色斑纹,类似虎的颜色和斑纹,犹如披了一件“虎皮风衣”,威风得很。由于身上“外套”又如大理石纹理,所以虎鼬英文名为“Marbled Polecat”,直译是“大理石花纹般的鼬”。还有人觉得虎鼬这身皮毛看起来像斑点鬣狗,也像美味的虎纹蛋糕。
虎鼬背上“披”着一件“虎皮风衣”,显得威风凛凛。
黄鼠狼的“远房亲戚”
虎鼬是哺乳纲食肉目鼬科小型哺乳动物。鼬科也被称为貂科,包括水獭、獾、鼬、貂等动物,广泛分布于除大洋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比较常见的品种有黄鼬、白鼬、鸡貂、水貂等,还有比较少见的种类如虎鼬、黄喉貂、伶鼬等。臭鼬曾被归类为鼬科,后经基因鉴定,确认其与别的鼬科动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大,遂独立成另一科。
鼬科动物的普遍特点是状似鼠而身长尾大,躯体瘦削、四肢较短,属于小型食肉动物,只有獾亚科的动物和貂熊的身材比较臃肿短粗。大多数鼬科动物动作矫捷,遇到侵害能从肛门分泌出臭液自卫。它们经常在夜间或黄昏时活动。许多鼬科动物使用自己挖的或其他动物挖的洞穴为家。瘦长的体型方便它们钻入地穴中猎食。
虎鼬挖洞穴居,其他动物的洞穴也会被它们当作栖身之所。
虎鼬是鼬科虎鼬属的唯一种。大家熟知的黄鼠狼,学名叫“黄鼬”,是鼬科鼬属哺乳类动物,与虎鼬称得上是“远房亲戚”。一般鼬属动物体背面无异色斑点,下颌裂齿内缘无小尖。这些特征正好与虎鼬属相区分。虎鼬后背遍布显著的黄褐色斑纹,头骨的鼻吻部短缩,下裂齿的主尖内缘有一小尖。“裂齿”即上颌的最后一个前臼齿和下颌的第一臼齿冠面上有尖锐的齿尖,上下咬合时可将猎物皮肉撕裂,是一种特殊的食肉齿。
栖居亚欧荒漠地带
从欧洲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到亚洲的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中国,皆有虎鼬的踪迹,埃及的西奈半岛也有这种动物的身影。
虎鼬是我国北方荒漠与半荒漠草原的广布种,栖居在海拔1000~1300米的沙漠荒丘,数量较稀少。有些运气好的人,在甘肃的兴隆山、崆峒山、铁木山、敦煌湾腰墩、内蒙古额济纳七道桥胡杨林、陕西省的神木臭柏自然保护区及府谷杜松自然保护区、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云雾山、内蒙古巴音敖包荒漠草原、内蒙古努登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宁夏石峡沟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奇台县的荒漠半荒漠类草地自然保护区、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塔城野生巴旦杏自然保护区、内蒙古黄旗海保护区等地,也能一睹虎鼬真容。
动物园里的虎鼬
灭鼠能力高于锦蛇和鸮
虎鼬体长29~38厘米,尾长15~22厘米,体重370~715克,雄性大于雌性,尾巴末端为黑褐色。机警凶猛的虎鼬,视觉较差,但嗅觉灵敏。它们能爬树,但主要在地面活动,挖洞穴居,其他动物的洞穴也会被它们当作栖身之所,比如大型地松鼠或大沙鼠的洞穴被虎鼬用于休息、繁殖。
荒漠中的各种鼠类、蜥蜴和小鸟等被纳入虎鼬的主要捕食名单中。因为体躯细长均匀,它们可以相对轻易地钻入鼠洞捕杀鼠类,如果鼠洞太小钻不进去,它们会采取“掘洞捕食”的方法:用前腿挖出泥土,同时用下巴和后腿固定,用牙齿拽出树根、草根等障碍物。它们有时候一夜之间能掘出十几个洞来。虎鼬一年四季都会循着鼠迹出入鼠洞,把老鼠全窝一网打尽,因而比锦蛇和鸮的灭鼠能力更强、效率更高,被誉为“荒漠警察”。
虎鼬一年四季都会循着鼠迹出入鼠洞,把老鼠全窝一网打尽,被誉为“荒漠警察”。
它们很机灵,一般不在人前出没,发现有人也会躲藏起来。有些栖居在居民点附近的虎鼬,实在饿极了,偶尔会入室盗取肉食,或是捕捉人居内的家鼠。有些人捕了虎鼬放养在家中,作“捕鼠利器”,但在食物短缺时,虎鼬有可能咬伤熟睡人的鼻耳。
入冬前,虎鼬一般会在夜间频繁捕捉跳鼠和黄鼠,存在洞内,以备过冬。由于虎鼬喜到鼠洞中捕食啮齿动物,感染鼠疫的概率较大。
虎鼬能两只脚直立
阴雨天和下雪天,虎鼬较少出洞。平时它们多单独行动,如果是成对外出,一般也是分散在附近活动。它们能两只脚直立或坐地吃东西。夏天有时候虎鼬会结群活动,在沙垅上紧密相接,形成一字队,弯腰弓背迅速前进。它们身上醒目的花斑形成队列,让人容易联想到“龙”,所以有些牧民称它们为“花地龙”。
虎鼬捕鼠有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名副其实的“三有动物”。我国新疆、内蒙古、陕西、青海等省区的虎鼬并无明显的地理性差异。
虎鼬捕鼠有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视分娩条件选择胚胎植入时机
开春后,虎鼬就会发情,配对期从3月持续到6月初,雌虎鼬的孕期大约有45天,在俄罗斯,虎鼬的妊娠期约2个月。但有些地区的记录显示虎鼬妊娠期特别长,从243天到327天不等。
雌虎鼬能够延迟受精胚胎的植入,直到分娩条件更加有利,比如等到猎物充足了再生育,以保证存活率。雌性自己照顾幼崽,没有雄性参与。
虎鼬每胎生育4~8只,幼兽斑纹明显,体长约12厘米,哺乳期约1个月,38~40天后睁开眼,之后可以随母兽外出捕食。它们在出生后50~54天左右断奶,61~68天后离开母亲(被驱散)。82~100天左右,幼兽几乎长成成年的体型。
以自制“生化武器”自保
如果受到威胁,虎鼬会迅速钻进附近的鼠洞或隐蔽的地方。来不及躲避的话,它们会掉转身体的方向,将脊背高高隆起,尾巴向前竖起,全身的毛竖立起来,让整个身体的轮廓突然变大,然后发出短而急的咆哮声,显出凶残的模样,再主动袭击或寻机逃走。
受到威胁来不及躲避时,虎鼬会将脊背高高隆起,尾巴向前竖起,全身的毛竖立,显出凶残的模样。
和其他鼬类动物一样,它们在遇到危险时也会从尾巴下面扩大的肛门腺体中排出一种难闻的分泌物,轻则令掠食者止步,重则导致掠食者窒息,所以它的别名又叫“臭狗子”。人如果闻到这类强烈气味,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比如发烧、腹泻等。
家园受损 二次中毒
1998~2008年的10年间,虎鼬数量减少了30%以上。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易危”物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中,虎鼬被纳入“濒危”物种。对它们而言,主要威胁是自然草原和沙漠栖息地的丧失。比如欧洲的荒漠草原变为耕地,导致虎鼬的草原栖息地正不断减少。此外,大量使用灭鼠剂也会引发二次中毒,这对虎鼬也是一种伤害。在中国,栖息地荒漠化加剧是该物种的主要威胁。
根据气候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趋势推断,虎鼬数量减少的状态未来还会持续。
虎鼬在荒漠、半荒漠地带有灭鼠除害、保护沙漠植被的积极作用,不过数量稀少,应积极保护。
本刊原创,转载请联系《环境与生活》杂志。
责编:叶晓婷
网编:黄皖婷 崔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