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脂肪是好还是不好(是不是健康的敌人)

饱和脂肪是好还是不好(是不是健康的敌人)(1)

最近营养爱好者们都快被一条新闻弄迷糊了:饱和脂肪居然有利健康?

一项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一项随机对照人体实验研究,给46名腰围超过98厘米、体质指数超过29的肥胖男性分别食用两种膳食:

膳食A:被称为“低脂肪高碳水膳食”。脂肪供能比30%左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0%左右。比较接近我国营养学界推荐的比例,但脂肪比例已经在高限,碳水化合物比例在低限。

膳食B:被称为“极高脂肪低碳水膳食”。脂肪供能比73%,碳水化合物供能比10%左右。和营养学界传统推荐的比例差异很大。

两种膳食的能量相同,约为2100kcal,略低于我国轻体力男性推荐量2250kcal;蛋白质的量也相同,约为供能比的17%。两组之间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也没有明显差别。

那么,对大部分人来说,饱和脂肪到底能不能吃呢?我比较同意卑尔根大学研究者的看法——“健康饮食的首要原则不是控制脂肪或者碳水化合物的数量,而在于饮食的质量。”换句话说,与其给某种食物成分贴标签,比如“饱和脂肪不健康”,不如在乎食物的营养素密度和食物中各种健康成分的平衡。

同样是16碳的饱和脂肪酸,从饼干曲奇里面吃进去,和从肉蛋奶里吃进去,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实际上,各种饼干点心、油炸食品往往是棕榈油的大户,因为自从消费者对反式脂肪酸产生反感之后,棕榈油作为氢化植物油的替代物,广泛用于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包括方便面和炸鸡,也用于制作派、萨其马、曲奇、饼干等糕点用的起酥油。同样是18碳的饱和脂肪酸,从油炸食品和精炼猪油里吃进去,和从核桃榛子杏仁巴旦木等坚果里吃进去,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

另外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研究中所进行的比较,都是在同样能量供应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吃高脂肪食物也好,低脂肪食物也好,都是那么多卡路里。但是不能忘记一个事实:高脂肪食物,在同样卡路里的情况下,要比低脂肪食物的体积小得多。所以,吃高脂肪的食谱,更不容易控制食量,因为毕竟人们并不能一眼看出食物含有多少卡路里,看的只是体积多大。同样是100克的食用重量,烹调油是899千卡,坚果仁超过500千卡,新煮好的白米饭只有120千卡左右,苹果只有50千卡左右。毫无疑问,同样要减少180千卡,少吃20克脂肪这事不好掌握,而少吃1个大香蕉、少吃半碗米饭就很容易掌握。

此外,还要考虑到食物的加工烹调方法,以及受试者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样是脂肪,液体植物油的消化率可高达95%,而坚果类食物因为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其中所含的能量有10~20%不能被人体利用,而是进入大肠当中。碳水化合物也一样,全谷杂粮的消化速度缓慢,小肠无法消化的抗性淀粉比例大;而精白淀粉和精制糖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并快速升高血糖,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从而更易令人发胖。

饱和脂肪是好还是不好(是不是健康的敌人)(2)

营养学和医学研究不太可能细致地对膳食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究,但我们至少要有一种朴素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吃新鲜天然食物才是正道,而不要总是幻想靠一种胶囊来获得健康,或者把食物改造成世界上从来没有的样子,只突出其中一两种成分的含量。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饮食结构,也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状况。有些人可能适合吃较多的蔬菜水果,有些人可能适合吃较多的五谷杂粮,有些人可能适合吃较多的坚果蛋奶。这些膳食中的供能营养素来源比例会有非常大的差别,但是它们至少都需要是新鲜天然食物组成的膳食,都要提供足够多的蛋白质,都要提供足够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要保证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都要有足够的饱腹感。

在此基础上,是脂肪多一点,还是碳水化合物多一点,健康效果未必有很大的差异。关键是吃东西的人体质如何,消化吸收能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也愿意长期坚持下去的饮食模式,就是好的。这也正是美国新版膳食指南没有刻意规定吃多少谷物、吃多少鱼肉的原因。

在我国,大部分国民因为传统膳食习惯,更乐于选择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膳食模式。和大量吃肉的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有利于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农业资源。但这种模式要注意增加全谷杂粮的比例,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适当控制脂肪的数量,正如最新研究中“高碳水化合物”组所安排的那样。

总之,我们不必妖魔化某些天然食物,也不必因为自己多吃了几口肉而耿耿于怀。如果你的身体喜欢它,如果你没有吃过量,自然就会感觉舒服轻松,也不会发胖。如果你的身体不喜欢它,或者嫌它太多,吃完之后就会觉得食欲不振,身体疲惫,长期而言会增加肥肉,甚至带来三高。吃到自己的胃肠舒适、身体轻松的程度,再加上适量的运动,保持一种精神抖擞,肥肉不会变多的状态,就是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

(图片来源:堆糖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