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能得天下吗(以德服人行吗)
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增长出来的,不是女娲造的。就是因为有德,讲礼义廉耻,讲温良仁善,讲恭敬诚诺,讲秩序规范,人才得以从动物界演进出来,成为人。所以,德是人这个物种先天固有的基础属性,是潜意识无意识的良知和自觉,每个人都有德,肯定一定确定。
但人又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情人都能做得出来。而且人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处境状况的变化,保不齐好人变坏人,坏人变好人,或者有时成为好人,有时成为坏人。换句话说,人有德未必讲德,讲德未必守德,守德未必经常时时守德,经常时时守德未必永远无条件守德。
所以,以德服人行不行是有条件的,即在即时状态下,实施"以德服人",对有德之人行,对无德之人不行;对讲德之人行,对不讲德之人不行。
在传统文化中,德的内涵意义较为复杂,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也较为宽泛,大体上讲,德主要指人的品行和操守,具体包括忠、孝、仁、义、智、勇、信、温、良、恭、俭、让等。事君以忠,忠为人本;事家以孝,孝为人伦;事民以仁,仁聚其力;事朋以义,义得其心;智以能,能则无虑;勇以气,气则无忧;信为守诺,诺守人立;温即温和,温平谐和;良即良善,天良心善;恭即恭敬,恭顺尊敬;俭即节俭,节省勤俭;让即谦让,谦虚礼让;等等。
值得研究的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将"以德服人"作为立国之本。德的建设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倡导,不作为社会制度层面的构建。而且主流意识形态对"以德服人"是持保留意见的。《论语》是中国文化之母,为历代经典,第十四章"宪问"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问:"以恩德报答怨恨,怎样?"孔子说:"这样怎么报答恩德?应该以正直报答怨恨,以恩德报答恩德。"孔子的本义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德服人是孟子的思想,儒家学说的原创人孔子是不倡导以德服人的。
"德"是在农耕文明形态下,以"家国思想"为核心的特定的人文思想范畴,与现代人文思想理念是有重大差别的。民主、自由、公平、法治、敬业、奉献等,与德都不能完全兼容。今天的中国是工业化条件下的现代社会,我们从远古一点一点走来,"德"的烙印依然存在,如何构建人与社会的德性和德政,是一个问题,我们没有做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想好或者根本就没有去想。
人有德,也肯定需要德。但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商品交换和利益需求的笼罩下,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德不值钱,还会舍钱,所谓讲德、守德、崇德、尚德的人不多或者没有。实际生活中,以德服人,行吗?有德会怎样?无德又怎样?你说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