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点(一口气看懂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有一股产自拉美, 风靡全球,
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热潮
吹到了东方
一夜间,国内万千作家就被迷倒
名单包括:莫言 , 贾平凹, 陈忠实,余华
等等等等....
可以说在当时作为作家不谈论这个话题你就out了
从那时候起,“魔幻现实主义”形成了一种让中国作家不断提起并重复模仿的奇特景观。也因为这股热潮,中国作家们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本土化项目:寻根文学
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展开大概可以讲到年底...
总之,想象一下当时的盛况 大概就好比我们今天看到苹果出了一款跨时代新产品一样
... 扯远了...
回到主题,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虽然大家多少听过一点 但魔幻现实主义概念一开始既不是源于拉美也不是被用在文学领域。
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1925年,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发表了一本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的专着,书里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
表现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从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
比如,表现主义在美术界
蒙克 《呐喊》
再比如,表现主义在文学界
卡夫卡 《变形记》
顺带一提 卡夫卡也跟我们今天的主题颇有渊
读者
“等等,怎么聊着聊着突然变成表现主义了?”“其实,这点很重要!”
小编
因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也同样以”变形 怪诞 夸张“的特点著称...
委内瑞拉的乌斯拉尔·彼特里是第一个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引进拉美的人,但有一个拉美人在这之前已经写成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我们来看看他的另一篇代表作:
“他饱饮了一顿河水,消解了毒药在腹内引起的干咳。把五脏、血液痛快地冲洗了一遍,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出来。他抓住死神的脑袋和胳臂,象龌蹉的衬衫一样扔进河里,让河水把它冲走”
-----《玉米人》
伊龙酋长就这样战胜了死神,战胜了毒药。
河水当然不能清洗被毒药侵蚀过的血液,在荒诞不经的描述背后,是印第安人对部落首领有着高度崇拜的传统。最初的狩猎经济使得印第安人形成了“动物即人”,甚至是兽人的世界观,作为领袖的酋长当然也不例外。 类似这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二个特征。
如果仅仅是民间传说,那魔幻现实主义跟封神榜也没什么区别。我们再来找一段描述:
“我们都是玉米做成的,拿做成我们身体的东西做买卖,就等于卖我们身上的肉。表面上看不一样,其实儿子也好,玉米也好,都是人肉。”
--------《玉米人》
上面怪诞的描述,如果不结合印第安人处在落后贫困的生存境地,世世代代都与世隔这样的背景去看,读者恐怕难以理解。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对“人”和“玉米”的关系有着特殊的认知,他们认为人靠食用玉米维持生存,死后化作养育玉米的肥料,如此循环往复,从而繁衍,因此,他们将玉米奉作神明,这当然和印第安以及整个拉丁美洲农耕经济的现实基础不无联系。小说以玉米为喻,反映的正是土著印第安人对自然的崇拜。而连接神话与现实也就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中北美(古印第安)玉米文化
这种结合,使得看似荒诞夸张的故事突然有了
内涵和象征性
是不是有点头晕?
就好像下面这幅作品
文森特 梵高 《播种者》
稍微了解艺术史的人会说这幅画是梵高临摹他偶像米勒的名作,或者联系到梵高早年的志向:“成为一位农民画家”。
但如果告诉你,在《圣经》中有一个桥段:耶稣布道时,用麦田和种子做比喻向人们描述天堂的样子播种者象征着上帝,然后联系早期绘画的作用是向不识字的民众传播宗教信仰这一背景,再看这幅画,是否能有不一样的感觉呢?
...又扯远了...
回到80年代的风潮
如果说以上提到的祖师爷是这一文风的开山鼻祖
那有一个人在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从而真正把这支派系推上热搜榜第一,成为那个时代作家们眼中的偶像
莫言
他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这一代作家对文学的认识
苏童
特别推崇他 读他像喝茅台酒
余华
对他只有崇敬 在世作家中最伟大
韩少功
大师那种造句 学也学不来
所以 在那个年代影响无数中国作家的他到底谁?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7.3.6-2014.4.17)
一个作家,社会活动家,记者
既能跟卡斯特罗称兄道弟
也被被克林顿奉若上宾
1982年 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是:“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30年后的2012年,在同样的地点,当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将奖牌授予莫言时,颁奖词这样写到:
这不能不说是魔幻现实主义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巅峰之作。
长按二维码
前往阅读
当时《纽约时报》形容它为“《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要知道《创世纪》,可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犹太人的传说中,《创世记》是由摩西根据耶和华的启示写成的...
不过有趣的是,马尔克斯自己总是嘴硬死不承认自己是魔幻现实主义首席形象代表,还说这都是文学评论家们错误的解析。
为什么老马不承认评论家的说法?甚至还对”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很排斥? 这得从他的生活和写作经历说起...
马尔克斯早年深受威廉·福克纳作品的影响
福克纳 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
在福克纳的多部小说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约克纳帕塔法郡世系”(简单说,就是以一个虚构的地点为叙事中心,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多年后,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同样借鉴了这一设置,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生死、风雨漂泊的历史,就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小镇马孔多。
马尔克斯23岁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在诺贝尔奖演说中也称福克纳为恩师...
另一个让他获益匪浅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如果说莫言读到马尔克斯时拍案而起,那么马尔克斯读到卡夫卡时恐怕也是相同的感觉。
第三位影响马尔克斯的人,则是他31岁在墨西哥遇见的鲁尔福。
“第一次读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就入了迷,一连读了两遍才睡觉,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终于是我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 ”
-------- 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即是“借鉴”了《佩德罗·巴拉莫》
长按二维码
直达馆藏
小说最初问世被认为是一堆垃圾
再来捋一遍上面提到的人物,可以说,每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其身后都站着无数作家的影子。
论跟对老师的重要性...
Anyway, 上述导师们的作品中,无论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还是鲁尔福的《佩德罗 巴拉莫》,尽管用到了意识流,多角度叙事,打乱的空间/时间链等写作手段,但这里面不仅没有魔幻色彩,其内容还植根于作家所在地区的现实生活,比如美国南方小镇,比如墨西哥农村。
马尔克斯在1982年12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这么说到:
“这一现实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它每时每刻都决定着我们每天发生的不可胜数的死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干涸、充满灾难和美好事物的创作源泉” -------《拉丁美洲的孤独》
总之,不管大师自己怎么想,无论是其独树一帜并被后人不断模仿的叙述风格,还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夸张的想像力,抑或是原汁原味的拉美风俗神话的演绎,都让百年孤独在真真假假,虚实交错中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风靡世界......
可惜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魔幻现实主义已经式微
这个名词几乎很少再被提起...
2014年,马尔克斯的去世曾让这个名词再次成为热点。一时间,大家纷纷开始缅怀大师的作品。百年孤独人人皆知,但多少人只闻其名未读其书。也有许多人表示拿得起来读不下去,因为..
小说里的名字和关系实在太绕了!
为此小编准备了两条方法帮助读者品读大作:
首先,你需要准备一份百年孤独家族关系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
你需要在6月29日这一天
关掉手机
刨除杂念
静下心来
打开《百年孤独》
耐心阅读
读者“为什么要选在6月29日?”“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百年孤独发行了。也许你能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找到你自己的魔幻现实主义定义...”小编
...不要打我 谢谢...
shlibrary
微博:shlibrary
上海图书馆信使
最贴心的服务指引
最专业的阅读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