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旧书市场。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1)

曾是淘书“圣地”

小陈书店,是仓巷仅存的几家旧书店之一。

踏入店内,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二十平方米的空间,摆放着几排顶天立地的书架,店里的各个角落都塞满了各个年代、五花八门的二手书籍,有些堆不下的旧书则索性摞在地上,只留下一条逼仄狭窄的通道,勉强够一人穿行。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2)

这间“小陈书店”,开了20多年,不知不觉间,那个被顾客叫了无数遍的小陈变成老陈,鬓角的白发已然掩藏不住。上世纪90年代初,陈怀明从安徽农村来到大城市南京打工,因为打工的饭店开在一家书店旁边,因此结识了不少做旧书生意的人。至此之后,他和旧书的缘分就此延续了下来。

陈怀明赶上了旧书业的黄金时间,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代,书籍是大家唯一可以消遣娱乐的东西。鼎盛时期,朝天宫到仓巷这一带熙熙攘攘,学者、学生、或是爱书之人比比皆是。

“那时候的朝天宫,路边全是摊位,估计有几百个。周末的时候更是人挤人,有的时候都走不动道。”刚开始,陈怀明在朝天宫一带摆地摊,每天带去的一大摊子的书,很快就能卖完。之后,拿着第一笔攒下的钱,陈怀明在仓巷租下一间门面,支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那个时候,谁不知道南京朝天宫和仓巷旧书一条街啊。当时都是和上海文庙、北京潘家园一样全国闻名的哎,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淘书。”距离小陈书店不足百米距离的一家旧书店,老板宗照平操着一口流利的南京话,今年64岁的他曾经见证过仓巷旧书市的荣光时刻。

“仓巷最好的时候有五十多家店面,另外还有八九十个摊位铺满整条街,一大早就热闹起来了。”当年,在汽修厂工作的老宗为了补贴家用,也在仓巷摆下了一个书摊。为了占据最佳地形,老宗每天夜里就匆忙赶到仓巷,裹着军大衣在小板凳上坐上一宿,等着天亮时候书友的光临。“那时候的人,对书真是有热情,有的人,天没亮就来了。还有的人为了抢同一本书,甚至还会争执起来。”

每逢周末,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更是从四面八方涌来,仓巷两侧书铺林立,路边还有不计其数的旧书摊位,这在当时成为了一个城市极为壮观的文化景观。淘书者们往往在清早入市,不时驻足,蹲下身来,翻书细看,一圈转下来,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时分。很多名人也会频频光顾,作家王蒙、黄裳、陈子善、薛冰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

年复一年的鸟鸣雨落中,仓巷送走了不少从事旧书生意的人,如今,曾经顾客盈门的旧书店,逐渐变得萧条。

“生意做了二十多年,现在真是一年不如一年。”陈怀明感慨道。

仓巷旧书店走过的岁月,是实体书店和阅读人群变革最为深刻的岁月。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线上购书渠道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很多人不愿意再去旧书店费力“淘”书。另一方面,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取知识的渠道愈发多样而快速,多重因素的叠加,都使得旧书店的生存愈发艰难。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3)

“现在来买书的人少啦!”古旧书店的店主老黄无奈地浅笑了一声。店门口,老黄按照价格,将特卖书分门别类地摆在店门口,有“五元一本”专区、“十元一本”专区,完全是以白菜价出售。可尽管如此,旧书店还是门可罗雀,少人问津。老黄感慨着生意难做,他说现在常来店里光顾的,几乎都是五六十岁的年长者和一些老客户。“他们这一代人,基本上就是年轻的时候爱读书,但那个时候家里不富裕,没有条件,买不起书。现在大多是冲着某种情怀,隔三差五来这里怀旧一下,挑挑有意思的书回家读。”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4)

在和老黄聊天的过程中,一位五十多岁的客人走进了店里,和老黄熟络地打了个招呼,精挑细选后,选了一本厚厚的《白描画法》,最终以二十块钱价格拿下。他一边付钱一边笑着说:“有一些书,是我们那代人的情怀,拿在手里,就很有感情。现在的小年轻哪里能懂。”

尽管旧书行业缩水,利润越来越低。可干了二十多年的陈怀明却从没想过转行。如今,他的旧书店是仓巷经营种类最为丰富的一家,有历史类、人文类、经济类、传记类等。什么书好卖什么书不好卖,陈怀明的心中都有一笔账,最明显的一点是,文史哲类的书籍永远是畅销款。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5)

几十年来,看着来来往往的顾客,让陈怀明也有机会窥见到读书人精神世界的一角,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卖书人,带着即将卖出的书籍对他说:“我把书卖给你,我不要你多少钱,只要你把这个书保存下来,给有需要的人继续读,让书籍发挥它的作用,不要浪费这个书籍,就够了。”

听到这话,陈怀明的心头突然泛起一种感动,这家旧书店,当年只是一门生意,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今对他而言,却多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我从没想过转行。我要把这些书传承下去,传承到需要的人手里面。旧书中承载在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我们去发现旧书,把它回收过来,再卖给需要的人,这其中承载着的独特历史价值也许就能保存下来。”

业态转型的尝试

虽然艰难,但坚守在此的店主们,仍能自得其乐,偶尔遇上“对胃口”的买书人,老板总是乐呵呵地和他们拉会家常。更多的时候,店里支上一把长椅,摆上一台收音机,随着咿咿呀呀的唱曲儿声,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6)

但一年到头,总归几万块的房租压力“顶”在头上,有的时候,遇到顾客直接砍价砍到一本书一块钱,店主宗照平也能松口。“没办法,有生意上门总是好的,不卖的话,就连一块两块都卖不出去了,哪怕有的时候那些书收来的价格都不止这么多。”卖二手书赚不了钱,很多店主在店里摆放着淘来的古玩和怀旧老物件儿,以此来维持生计。

为了改变生意惨淡的现状,大部分旧书店主也在探索新路,将销售渠道延伸至网络。与实体店的惨淡相比,网络上的“二手书”生意倒是做得风生水起,作为目前最大的线上旧书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的中文古旧书交易相当于全国线下书店古旧书交易额的三分之一,拥有超过1500多万的忠实会员,每天订单量达6万多单。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7)

陈怀明也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注册了自己的网店,拍照、上架、成交……经营方向向网络拓展之后,陈怀明的生意明显好了起来,近三个月来,小陈书店的网络订单就达到了452笔。在他的网络店铺里,一些旧杂志和常见的旧书籍只卖一两块钱。还有一些带有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名人信札,成交价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

陈怀明说,只要是书店,能够卖书给顾客,在哪里销售都一样。他认为,二手书在网络上销售,对于旧书店的生存更为有利,不仅帮他承担了一部分门店租金的压力,还突破了销售区域的局限,生意更是做到了全国。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8)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曾是仓巷旧书店老顾客,当年,仓巷人声鼎沸的淘书场面,一直是他心中留存着的美好记忆。王振羽认为,相较于现在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红书店,旧书店更有“淘”的乐趣。在旧书店里,遇到许久不见的老友,偶然瞧见了同一本感兴趣的书,共读两三个钟头,兴尽而返,携书归去,这是旧书店永不褪色的魅力。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9)

在王振羽看来,在人类阅读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古旧书店始终有着一批固定的读者,而它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价值也应当被重视,“只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爱书人的存在,那就应当有旧书店的一席之地。一本好书被人阅读过后,传递到另一个人手中,知识在手手相传中传承,才能迸发出文字永恒的魅力。”

文化学者薛冰当年也曾频频光顾仓巷旧书市,作为一名爱书人士,薛冰对有着历史痕迹的旧书有着更为深情的偏爱,在谈到如何解决旧书店面临的困境时,薛冰认为,旧书市场有着很大的经营空间与潜力,而这需要经营者进行差异化发展,拓展相关业务。“前段时间嘉宁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在南京举行,会上现身的精刻本、名人信札、历史照片等颇受关注,嘉宾们从古籍善本中领略人文情怀和古今文字的温度。旧书行业也可以效仿这种做法,利用自身书籍资源优势,举办拍卖会、读书会等有影响的活动,打造独特文化品牌。”

遮阴绿树仍在,仓巷盛景不复,曾经的喧嚣过后,这些流淌着岁月痕迹的二手书籍究竟会走向何方,或许只能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实习生 张静文

淘旧书平台(首页看点淘书圣地)(10)

编辑: 吴雨阳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