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姓分支来源 中华聂姓来源概论

聂姓是目前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据最新的资料显示,2012年全中国有聂姓157万人聂姓的历史是怎样的?这是一篇大文章,已有人写出《中华聂姓源流考》进行了回答,本人对一些观点不予苟同,故写文章论述,本文只回答聂姓来源的问题,其他问题以后会写系列文章回答概括地说,聂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封地得姓得聂姓者既有源于齐国的姜姓,也有源于卫国的姬姓人,后来到宋元清时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冠汉姓聂,使聂族血缘得以丰富但凡得聂姓者,都高度认同自己的姓氏,都把历史上的聂氏名人认成自己的祖先,没有来源不同的彼此之分,完全异源同流鉴于此,本文在论述聂姓来源时,从聂地论起,只对最早加入聂姓的各支人员进行论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聂姓分支来源 中华聂姓来源概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聂姓分支来源 中华聂姓来源概论

聂姓分支来源 中华聂姓来源概论

聂姓是目前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据最新的资料显示,2012年全中国有聂姓157万人。聂姓的历史是怎样的?这是一篇大文章,已有人写出《中华聂姓源流考》进行了回答,本人对一些观点不予苟同,故写文章论述,本文只回答聂姓来源的问题,其他问题以后会写系列文章回答。概括地说,聂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封地得姓。得聂姓者既有源于齐国的姜姓,也有源于卫国的姬姓人,后来到宋元清时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冠汉姓聂,使聂族血缘得以丰富。但凡得聂姓者,都高度认同自己的姓氏,都把历史上的聂氏名人认成自己的祖先,没有来源不同的彼此之分,完全异源同流。鉴于此,本文在论述聂姓来源时,从聂地论起,只对最早加入聂姓的各支人员进行论述。

一、最早的聂地在哪里

聂,古写作聶,最早应当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地名用字。后引申出摄制、收拢、附耳私小语等意思。因聂的读音还造出了一系列带偏旁的字。聶可能是一个地理单元的中心或者军事要塞、交通枢纽,有时还是一个水系的汇合,如宋代山西长治的聂城,是守边将领刘沪修的一座要塞,在今韩店;晋代江西崇义的聂都,是聂姓人聚居的地方;现武汉的滠水,是东西两支至邹家店汇合之水,该水于武汉谌家矶附近的钱耿岭注入长江。

考古聂地,知最早的出处是《春秋》里的聂----《春秋·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杜注:邢地。”有聂北,则当有聂,且聂当在聂北的南面。齐国派军队救邢,当经过自己的地盘聂地而进到聂北驻扎。这个聂,在现在的聊城北(有人认为叫摄城,摄聂相通)。这个聂是最古的聂地吗?我看即是又不是。说它是,是因为春秋时它的确是,说它不是则是因为西周初的聂可能更靠北。否则难以担当齐国的西鄙之一,去与聊连称(晏子在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说齐国疆界是“聊摄以东,姑尤以西。”聊是齐的最西之南端,摄是齐国最西之北端)。西周初期,邢国在古黄河西岸(周成王裂武庚封地为邢国),齐国在东岸(齐本来在营丘方园400里不到。《管子·小匡》篇在记述齐早期疆域时说:“地南至贷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随,地方三百六十里”,西境只抵济水,没有抵黄河。三监之乱后根据周成王之命才越过济水征占到黄河东岸,削占了武庚封地卫邑的一部分,大部分卫地则新建卫国封给康叔,部分卫地和鄘邑新建宋国封给微子启)。古黄河齐邢交界段的要津,商周时期最出名的是邱县古城营乡,处于黄河东南岸,在商周时即是南北水陆交通要冲。此地上古有大梁横水,史称巨桥,夏时,古城营已有集市,为县内第一集市,啸父曾在市上补履多年。商朝在巨桥的黄河东岸建巨桥仓,周武王克纣后,曾开巨桥仓发粟救济灾民。古城营乡位于邱县西北部,现邱县西与西南与曲周相连,东及东南与临西、馆陶接壤,东北有清河、夏津等县,北与平乡、广宗、威县毗邻,其中东北部地区在周代先后为晋齐燕赵地。古城营乡作为战略要津,被齐占领后必然派重兵把守,守将极可能是姜子牙的嫡亲,并设置了较高级别的管理行署,此地极有可能叫聂,后建立了附庸聶国。据查,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邱县境置平恩侯国,辖3000户12821人。当时村落就有聂山固等村,邱县现还有两个聂山固村、一个聂楼村。这个聂山固是不是原来的聂地之一部分?如果把古城营乡看成最古的聂地之一部分,则离聊城的聂地直线距离为80公里,离聊城东的摄城约100公里,离濮阳清丰的乜城110公里。聂山固在最北,乜城最南,摄城最东,中心位置是冠县城,也许古聂地就辖有这么宽泛的地域,聂山固、乜城、摄城都是聂国的村镇。但冠县初为卫地,后为晋地,与齐无关。考邱县方言属邯郸方言东路口音。就方言内部区别而言,东西差别大,南北差别小。特别是受山东语音影响较重,这应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山东北部为古齐国地域,说明齐人曾统治此区域)。考古齐国西部边境的县邑,在春秋战国时代从北到南有无棣邑、犁丘邑、祝柯邑、高唐邑、聊邑,不见聂邑,只传聊邑附近有聂城。无棣与燕国接界,聊邑与卫国接界,祝柯、高唐不言接界,说明高唐、祝柯西边还有一片地域,这里现在是清河县、邱县,西周早期曾为齐地,应该就是聂国。估计聂国消失较早,到春秋时期已仅剩下一座靠聊邑的聂城。知道了古聂地的大致位置,我们就可以探讨聂姓的得姓了。

二、聂地人得姓的背景

话说公元前1066年,武王灭商征服99国,臣服652国,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史记·周本纪》记载道:“武王克商后,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同时将商朝京师畿内地(范围包括朝歌方圆千里之地--郑康成《邶、鄘、卫谱》曰:其封在冀州太行东北,渝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纣城西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封予商纣之子禄父(即武庚),建邶、鄘、卫三监,由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分别监管,合称三监(一说管叔监卫、蔡叔监鄘、霍叔监邶)。建周不到两年武王即病逝,按照殷商以来“兄终弟及”的传统制度,武王死后管叔鲜最有资格继承王位(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他的母亲叫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妃。文王的长子叫伯考,很早就去世了,第二个儿子就是周武王姬发,三儿子即管叔姬鲜,老四周公姬旦,老五蔡叔姬度,老六曹叔振铎,老七成叔姬武,老八霍叔姬处,老九康叔姬封,十子冉季姬载)。可在重臣周公姬旦、武王舅子吕伋、宗亲召公姬奭(后来的燕国始祖,也是燕姓的始祖)的谋划下,拥立了武王的儿子、吕伋的外甥姬诵继了王位,就是周成王(周朝在周公旦的手上创立父死子继的封建宗法制度)。周成王7岁继位,周公姬旦摄政,代替成王行使职权。这本来就让排行老三的管叔姬鲜不高兴,后来周公竟然自己称王,颁布的诰命中,经常出现“王若曰”这样的句子。“王若曰”就是“大王这样说”的意思,这明明是自封为王,把自己的话都当成王的话,所以激起了管叔及其他兄弟乃至朝野上下的不满,认为长此下去会不利于周王朝。武庚禄父并非庸常之辈,本来就梦想反周复商,一直在窥测时机,于是就联络管叔等“三监”,联合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发动反周叛乱。武庚及“三监”的举动使周王朝的安全发生了极大的危机,历史上称作“三监之乱”。面对严峻形势,周公不得不和吕伋东征讨伐武庚和“三监”,吕尚(吕伋之父姜子牙)则从齐国向西夹击,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终于镇压了动乱,平定了奄徐等十七国,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使周王朝实现了“成康之治”。

平定三监之乱,得利益最多的是周公旦、吕伋和召公奭。周公旦的鲁国分得殷民六族及财产,并享受王的待遇,召公建立了地域辽阔的燕国,吕伋的齐国也做大了。周王朝派召康公给吕尚的诏令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吕尚率领自己的子弟兵四面出击,使齐的疆界达到“南有泰山,东有琅,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所谓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里。”(《战国策》·苏秦),成为周初第一诸侯大国,特别是占领了武庚的部分封地(卫地的黄河以东,注意包括清河等地),齐国在此建立了附庸国聂国。聂国的建立标志着聂地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几支人先后统治聂地,他们以地为氏,遂出现了聂姓人。

三、聂地人得姓的源流

中国人自古都有姓,目前的姓氏大部分是氏。就是说是父系的传承,不是母系的传承。母系的姓在造汉字时已规定都有女的偏旁,聶无女偏旁,故聂姓是一个父系的姓氏。普遍认为聂姓是以地得姓。那么,哪一支人最早得姓聂?

1、齐丁公支子夔的后代

目前有湖北通城聂氏认定自己为这支的后人。话说吕尚死后,儿子吕伋继位。吕伋是吕尚的大儿子,曾跟随父亲参加牧野之战,为兴周灭商立下大功;虽然他承袭了吕尚的齐国君位,但他并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当时周王朝都城镐京担任王官,周成王时被任命为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034年),他还协助周公灭掉了唐国。再后来,周成王去世,他又代表父亲,与召公、毕公一起,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仲桓、南宫毛等世卿大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康王六年(公元前1014年),吕伋继齐国君位,并继太公吕尚为周王室太师,参赞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吕伋继位后对儿子进行分封,在齐国占领地的西部聂地建立附庸国聂国,封给了支子吕夔。吕夔并不改姓,其繁衍世系如下:

第一世代 夔

第二世代 慕伊、慕周

第三世代 璜璧

第四世代 镐西、镐南、镐东

第五世代 握瑜、怀瑾

第六世代 胜楠、胜梗、胜梅、胜桂

第七世代 敦维、敦纲

第八世代 举罇、举爵

第九世代 学渊、学海、学清、学沧

第十世代 迎阊

第十一世代 超、盖起

第十二世代 发焕

第十三世代 受胙、受荣

第十四世代 初明、初朗、初辉、初肇

第十五世代 庚飏

在公元前868年,齐国已是第五任君王吕不辰在位,齐国发生了一次重大事变。也是齐国该倒霉了,因为齐国挟吕尚余威连续五代诸侯包括吕不辰都是周王朝的首辅大臣,死了都葬在首都陪周王,不仅功高盖主,而且威胁到周王地位。时任周王为夷王姬燮,朝见诸侯时不仅不能像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诸侯礼拜,还要步下堂来和诸侯相见,天子的威严大为下降,他早就忌惮诸侯了,一心想整顿吏治。这时纪国的国君纪侯在周夷王面前大进谗言,说了不少吕不辰的坏话。周王借机将吕不辰烹杀,并打压姜吕家其余大臣,赐吕不辰谥号哀,故称齐哀公。聂国被削为邑,聂国第四代侯伯镐西、镐南、镐东,第五代握瑜、怀瑾都在周朝为官,也受打压,大都被削爵为民,仅留一人为聂地大夫。周夷王杀齐哀公后,周朝出现短暂强盛(《竹书纪年》记载:夷王三年“烹齐哀公于鼎”。夷王七年,命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但无奈大势已去,诸侯已经壮大起来,《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周王烹杀齐哀公,只能是打压了齐侯一家,从此不再有齐侯任太师,削掉了聂国封号,再想强力统治诸侯已不可能。

聂伯降为大夫后,第四代吕镐西、吕镐南、吕镐东的大多数后人,以吕为姓,散布在周朝首都镐京为民,其第五代仅握瑜、怀瑾居聂,为聂邑大夫,并以封地为姓。至吕夔第十三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黄河大决堤改道。据文献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原黄河以东,河南夏津县以西的聂国地区成为一片泽国黄泛区,聂邑之人不得不向东南迁徙,聚居于聂国东南一隅,号曰聂城,从此聂邑也消亡了,聂邑人多以聂为姓氏。

这一支姓聂的是中国的第一支聂姓。他们得姓最早,是公元前868年。其第一代聂姓有两弟兄,分别叫聂握瑜、聂怀瑾。吕夔的第十三、四代人名字也起得怪,第十三代受胙、受荣,十四代初明、初朗、初辉、初肇。他们的名字都很特别,都有一个受或初字。受者,得授予也;初者,始也。离开聂邑再创聂城,故后世记载他们时,排了一个受或初字辈。

聂城第一世(总第十六世代)集(奭)

聂城第二世(总第十七世代)有恒、有德

聂城第三世(总第十八世代)昆龙

······

但这支聂姓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恒一代之后,族谱记载出现紊乱,遗落了数代人的名字,需要另一支旁系,现住江西吉水县大巷的族谱链接才能完善。其江西吉水县大巷的族谱的《中华聂氏历代本源总图》叙述如下。

第一代--奭(应该就是在聂城扎根出生的第一代人集)

第二代--幼子有恒(与前述聂城第四代同名)

第三代--次子宜春

第四代--长子汉青(仕正乐大夫)

第五代--长子谦顺

第六代--应逊

第七代--长子帮济

第八代--幼子光华

第九代--次子崇盛

第十代--懋卿

第十一代--幼子纯心

第十二代--长子广学

第十三代--次子昭(讳叔平,惠帝六年为代王大傅,文帝十五年告老还乡里,赐河东霍州田宅,号曰河东大夫,为霍州始祖)。

2、卫文公的亲族礼致的兄弟

这支聂氏现居之地主要在江西,有永丰楼源聂氏等。话说公元前635年,卫国灭掉邢国(《左传·鲁僖公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聂北成为卫国疆域。卫国在进攻邢国之前,就派了亲信到卫国卧底(《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卫人将伐邢,礼至曰:‘不得其守,国不可得也。我请昆弟仕焉。’乃往,得仕”)。礼至是卫国的大夫,他的兄弟以忠被派往邢地,灭邢后封为聂北大夫。当年(卫文公二十五年)文公逝世,其子成公姬郑继位,执政三十五年,政绩卓著。正是此时,以忠的儿子奭也因功勋昭章,受到西周天子褒奖,赏以地名为姓氏。从聂奭公执掌大夫职权之日起到春秋末年(公元前476年),聂族在聂北渡过了159年。聂族的世代藩衍,已由采邑所在地——聂北,逐步扩展到卫国其他一些地区。江西永丰聂氏的源流是:

【1】 奭

【2】 丰

【3】 铭

【4】 春

【5】 安

【6】 训[敏.政]

【7】 敏

【8】 达

【9】 睿

【10】泰

【11】建

【12】揖

【13】昭[字叔平代王太傅.河东大夫]

【14】清(字辑宁,文帝后九二年征任为河南太守。)……

这支聂姓在第十三代聂昭与前述聂姓合流。与这支聂姓同源的还有江西川塘、邵隆聂姓:

聂氏受姓始祖弼(又名“奭”)

1——以忠

2——丰

3——铭

4——春

5——安

6——训

7——政

8——轵

9——逵

10——长子清

11——泰

12——建

13——济

14——楫

15——凤起(昭)

16——良(颕川太守)

这几支聂姓只不过是在聂奭至聂昭之间多加了以忠、逵、清三代人而已,余同。

3、齐顷公儿子吕鉏的孙子

这支聂姓现在居住在鄱阳县双港镇利池湖。说是公元前581年--前554年,齐灵公吕环在位,期间有名相晏弱、晏婴父子相继辅政,国事清明,虽早已失去齐桓公时期的辉煌,也还有大国之威。所以齐灵公二十三年秋,周灵王还赐命齐灵公,《左传·襄公十四年》载:“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系伯舅是赖。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齐灵公受周灵王之命,还有争霸之意。但齐灵公为君昏聩不明,在立嗣子上就出了毛病。灵公娶鲁女颜懿姬为夫人,无子,其媵鬷声姬生太子光。灵公又宠爱戎子,也无子。仲子生子牙,戎子视为己出。戎子恃宠要求更立公子牙为太子,灵公许之。仲子谏曰:“不可;废常不祥,间诸侯,难。光之立也,列于诸侯矣。今无故而废之,是专黜诸侯,而以难犯不祥也,君必悔之。”灵公不听,说:“在我而已!”于是东迁太子光,改立公子牙为太子,使高厚为太傅,夙沙卫为少傅,齐灵公的兄弟吕鉏是支持者。灵公二十八年,即晋国率诸侯兵围临淄打败齐灵公的第二年,灵公病重,大夫崔杼暗中接回故太子光,太子光杀戎子。该年五月灵公去世,太子光即位,对公子牙及其党羽开了杀戒,公子牙党羽不得不向西逃窜。其中公子牙逃到宋国句渎邑(在今山东菏泽北,《左传》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夙沙卫逃到齐国边境(与卫国交界)的高唐邑,并举起了叛乱大旗;齐顷公的儿子、齐灵公的兄弟吕鉏则举家逃到晋国(老祖宗的封地吕?)。没有逃的高厚于当年八月被杀,崔杼并兼其室,公子牙当年六月被执于句渎之丘并被杀。十一月夙沙卫在高唐被杀。

话说逃到晋国的吕鉏,“隐公族而托微,贱家于晋霍山之阳”。吕僎(生于东周周灵王五年即公元前567年)随父避难,“僎公长,游卫,为卫大夫公孙枝家臣。逾年,枝荐其贤,乃与同诸公为卫大夫,食采于‘讘’,有功于王室。周景王嘉之,即其采地省‘言’而赐姓‘聂’。”由此,僎公为该支聂姓受姓始祖。吕僎在卫国当大夫,适逢卫献公时期。

他们的世代源流如下:

齐桓公--

齐惠公--

齐顷公--

齐灵公--

齐庒公(太子光)--

公子牙(太子光兄弟)--

鉏 公(灵公兄弟,公子牙叔叔,生于周灵王五年即公元前567年)---

僎 公(避难到卫授卫大夫)---

以忠(奭公)--丰、懋(俱传);

以信---迁蒲城;

以献---徙居咸阳。

这支聂姓与卫文公的亲族礼致的兄弟以忠的后人姓名都是一致的,看来他们得姓后就合流了。

4、卫大夫遽伯玉支子

这支聂姓,是现在的修水聂氏自己记载的得姓源流(刊登于武宁尚义堂族谱地集下集),说是卫国贤大夫遽伯玉,避居河东,支子食采于聂,子孙因去邑为氏。该支暂无详细资料可介绍。

5、卫康叔或齐丁公子孙

这是一支众说纷纭的聂姓,有的说源于卫康叔的子孙,有的有说源于齐丁公的后人。现比较有名的有江西九江聂氏(认定自己是齐丁公后人)、安徽省安庆市聂氏(认定自己是卫康叔后人)。得姓始祖及世系如下:

(1)衡(奭)

(2)高

(3)芳(子二:章,音)

(4)章

(5)茂(子二宣,安)

(6)宣

(7)胜

(8)颢

(9)政(子二:德,祈)

(10) 祈(子二:福,良)

(11)福

(12)琦

(13)昭(子三:清,培,吉)

(14)清

(15)宣武

(16)洪

(17)翰

(18)温

(19)良

(20)超

(21)怀

(22)五常

(23)元勋

(24)雅望

(25)茂洪

(26)志远(子二:师道,师德)。

这支聂姓到第十三代聂昭起,与前述几支聂姓合流。

概括起来说,聂姓以源于齐丁公吕伋之子吕夔一支为最早,其脉络非常清晰,又得到吕伋其他姓后人认可,源于齐顷公儿子吕鉏的脉络也很清楚。源于卫大夫的脉络则不知道怎么往上链接,源于礼致兄弟的是现代后人猜测,源于璩伯玉支子的得不到璩伯玉其他后人认可。但各支聂姓人都认同了西汉聂昭,将他列为了自己一支的祖先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