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城市的实态分析(山西古代城市的实态分析)

山西古代城市的实态分析

选自《文物季刊》1989年02期,杨纯渊

古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标志着整个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吋期,手工业与农业开始分离,商品交换得以发展,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城市也为了防御与保护沙目“而开始兴建起来。正如傅筑夫先生所说:“城市是实现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工具之一,是剥削阶级用以防御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并保护剥削者自身及其剥削成果的一个有力工具。”①山西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山西地区活动,开发着这块土地。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初,山西地区的城市就有发现。迄今为止,山西地区已调查发掘了不少各个历史时代的古代城址,为我们研究与探索初期城市的基本特点提供了至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就山西古代城市的最早兴起及初期城邑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作一粗浅钓分析,以就教于学界。由于各个历史阶段“山西"的地区概念岀入緝大,本文主要以现在“山西省”的地理范崗为基础、及其境内发现的古城遗迹为前提进行探讨。

丰富的远古文化是古代城市产生的基点。

山西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分布在吕梁、太行两大山脉之间的一个个河谷盆地,是我们先祖们生产生活的理想地区。这里原生黄土有垂直节理,便利于穴居;且土质颗粒均匀,疏松易碎,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宜于原始农耕。因此,我们的先祖很早就在晋东南讨长治盆地,晋中的太原盆地、晋南K汾河谷地辛勤地耕耘。

山西地区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址十分丰富。其中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就达272处。②具有代表性的有芮城西侯度、/河,襄汾丁村,阳高许家窑,朔县峙峪等遗址。山西新石器时代早期供文化地点有距今七千余年的武乡西门乡遗址。大约距今六千五百年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其中在晋南地区就发现了六十余处该时期?S遗址,主要有临汾高堆、垣曲下马村、夏县西阴村、侯马蛭上村、襄汾新成庄、洪洞道觉村、芮城东庄村、西王村、垣曲古城东关等,在晋中地区发现的主要有祁县梁村、汾阳峪道河、阳曲向阳村J晋东南长治地区也有发现。③距今约五千年%我国新石器时代鹿期龙山文化遗址在山西境内也十分丰富,主要冇夏县东下冯。太谷白燕,汾阳杏花村、峪道河、段家村,文水上贤,定襄西村,浑源李峪等。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山西境内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南部的河川谷地已定居了较多的人口,出现了丰富的原始居落,这就为山西早期城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讨论山西城市兴起跄这个局部课题的同时,还不能游离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这个全局观念。

从理论上讲,城市最早的萌芽因子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岀现是能够成立的。在此,我们只能从广义的城市概念出发探讨城市的最初形态。杜瑜先生称之为“城市雏形”O④这种“城市雏形”究竟是如何诞生**呢?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有似于一个碉堡。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最后则围绕以整齐叠砌石块的城郭。”⑤说明“城市雏形”产生于高级野蛮社会,也就是原始社会后期。恩格斯也曽明确地指出:

“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⑥部落与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后期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也就明确地肯定了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出现了“城市雏形”。近年来,随着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山东寿光边线王等龙山文化时期古城址和相当于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包头阿善、凉城老虎山石围墙的续被发现(属于这一时期甘古城址尚有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发现於山东章丘城子崖以及河南安阳后冈的一段版筑围墙等)。我国在四千年前的豆代初期或夏代以前即已出现了城市或城堡(即“城市雏形”),一九八O年在河南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大连乡大朱村,曾发现一座龙山文化的平根台古城址“城址高出地面二至五米,面积约百亩”。⑦古城城墙近正方形,城内长宽均为185米。城墙的夯层清晰,可能是龙山文化中期偏晚的遗址。⑧据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当距今(4010±85年,树轮校正为4415年。

接下来我们谈谈山西最早的“城市雏形”。

恩格斯指出: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城市就开始出现了。史传,我国的城市是氏族社会末期的著名部落酋长夏蘇所创建的。《吕氏春秋•君守》曰:“夏煽作城”。《.世本•作篇》曰:'緇系筑城以卫君,连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则“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当均为城邑。进入阶级社会后,“王公设险以守其国"⑨城市便逐渐兴起。文献中的"大夏”、"夏墟”包括今山西南部地区。则汾滾流域地区在夏代也当有城邑的岀现。考古工作者曾在汾河下游发现了一批晚于龙山文化,而又早于河南二里冈文化的夏商文化遗址,其中在晋南东下冯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小规模的城垣,其年代初步定为夏代(商代早期)。遗址分里外两圈的“壕沟”,两沟的平面呈梯状“回”字形,形态规整,里沟长约130米,宽为5—6米,外沟长约150米,宽为2.8—4米,深度均在3米左右。在沟内填土中曾发现不少夯土堆积。这些都证实了氏族社会解体到阶级社会产生之际,山西南部已经出现了具有防卫性质的城邑。不过,最近又有人根据地层关系和斜夯土中的出土物判断,东下冯文化遗址的时代为商代前期。⑩

商周时期,山西是我国北方各民族活动的大舞台。殷商时的鬼方、土方、波方、亘方等方国,西周时K捫猊、犬戎等都分布在今山西地区。周初山西的不少封国中,封地一般是取之于被征服的各部族,姬姓诸侯的周人在新了封地中,不但人数少,力量薄弱,且处干异族包围之中,所以他们到封地后,首先必须建立城堡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因此,这时期山西的城市主要是带有军事堡垒性质他都邑。商周山西從封国主要有:微子,为殷纣王的庶兄,其封地当今潞城县东微子镇;耆,商代方国,《史记•周本纪》商纣时西伯败耆国,即此,在今长治市西南;原,周文王第十六子封地,当今沁水县南一带;杨国,为文王庶子伯侨的封地,当今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扯:霍国,四周封叔处于此,当今霍县西南;翌国,西周侯国,后方晋献公所灭,以购毕万,当今芮城县北;虞国,西周封置,《左传•僖公五年》:“大们虞仲,大王之昭也”。当今平的县东;杨国,周祁封国,春秋吋灭于晉,为羊舌氏邑,今洪洞县羊舌古城;贾国,西周封置,今襄汾县西南;亘方国,也作宣方国,商周时方国,在垣曲县东南;荀国,西周侯国,当今新绛县西;翼邑,西周晋国都邑之一,又称绛邑,当今翼城县东南;耿国,西周侯国,当今河津县东南;那国,西周侯国,当今临猗县西南等。这些商周侯国都应拥有自己轮城堡。

考古发现的山西地区殷商时代!的城址中,具有代表性的为垣曲县古城镇发现的一座相当于早商文化的古代夯土城址。经初步钻探和试掘,城垣平面为平行四边形,城内面积约十二万余平方米,四面城墙中以北墙较为完整,迄今仍保存在地上,长约330米,高3—5米,宽5—12米。其余三面均存在于地下。其中四堵保存较好,长约39 5米,东墙仅存北段45米,南墙中段及东段外侧则被黄河冲毁。墙基石与墙体为夯土筑成,土色棕红,细密坚硬,夯窝为圆形尖孔,排列十分紧密。城垣内部布局为:东南部有密集的灰坑和窖穴等遗迹,文化层堆积较厚,可能是居住区。中部偏东有一组夯土您筑基址,分为六块,较大初一块为长方形,长约-50米,宽约20米,还冇也为曲尺形,可能是宫殿区。从地层关系和墓群判断,当属于高代二里冈时期。⑪根据邹衡先生研究,郑州二里冈时期相当于成汤时期,称为殷商早期文化。

西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晋南地区,具代表性的有翼城天马、曲沃曲村、洪洞坊堆和永凝,临猗师家村等地。这些遗址多为灰坑和窖穴,生产工具有青铜器、石器、骨器,还有车马坑,说明这一带在当时应有周贵族居住,是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当然也应有较多城市的分布。

在整个文明史中,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是空前於。这与当时历史的进程与社会经济环境氛围是分不开。

春秋以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标志是铁制工悬的出现及其在生产上頌广泛使用,农业与手工业迅速发兵,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商业日益兴盛,山西条城市随之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古城遗址也以这个吋期为最丰富。可以说,山酉城市的发展是与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发展轨迹相吻合的。

(一)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春秋时期,随着列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力量的増强,社会进入了一个诸侯割据称雄仁时代,“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⑫的战争连绵不断,以至于新他城邑不断涌现。晋国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一个强国,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律了很大的发展,并较早地出现了郡县的设置。这些郡县的治所,都是地方政权也中心,是根据防御需要有目的、有计划买建的具冇一定规模的城邑,这就使山西地区谊城邑数量得到了很大发展。《左传•昭公五年》记载当时晋国已有能出百辆战车的县四十九个。战国时,赵上党郡有“城市之邑十七”,⑬赵代郡有三十六县。史载秦国在公元前289年曽一举攻下魏城六十一座,二年后又攻下了魂都安邑。到西汉时,山西地区就已出现了七郡一百十四县。⑭这反映了当时山西城邑的增加是相当快的。考古调吉与发掘的仅东周时期的古城址就有:曲沃曲村毛张村城址、古曲沃城、翼城南梁村城址、襄汾赵康城址、侯马晋国遗址中的城址群,洪洞古城址、高梁古城、闻喜大马古城、古魏城、古虞城、汾阳古城、临猗邯城、潞子国古城、禹王城、晋阳古城、长子古城等。地方史志所载纳这一时期古城就更多了。

(二)城市经济日益繁荣。

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促进了城邑手工业钓发展。《史记•货殖列传》说“三河”是“天下之中”,其中“河东”主要是指今山西地区,“土地狭小,民人众”,是当时农业经济的发达地区。春秋时期,晋建霸业,商业经济已经确立。到战国时期,三晋铸造之货币品类最多,流通几遍及海内。汉代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安邑(运城)、皮氏(河津)、平阳(临汾)、绛(翼城)、大陵(文水县东北)等县设有铁官。同时,河东郡安邑(夏县西北)、雁门郡楼烦(朔县)、雁门郡沃阳(左云)设有盐官。©在战国时期城邑铸币业已很发达。魏旧都安邑(夏县西北)、蒲坂(永济)、垣(垣曲西南)、皮氏(河津西南)、平周(介休西)、高都(晋城);赵国的晋阳、离石、中阳、中都(平遥西甫);韩国的旧都平阳、屯留、长子、涅(武乡西北)等城都有铸币业。⑯考古发掘的晋都新田遗址,位于汾河与洽河之间;已发现了六个大小不等筋城圈,这些城圈以南茁浚河岸边,发现有分布范围很广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遗址,突出地反映了当时晋国手工业的发达情形。同时,山西襄汾旭赵康古城,古魏城与禹壬城,闻書大马古城也都出土有丰富的遗物。

城邑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质.发展又是城市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国语•晋语》载晋平公时(公元前557—532年),叔向对弟宣子说:“夫绛之富商,韦藩木梃,以过于朝,惟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可见当时晋都商人的富裕情况。到战国时,河东一些以经营大手工业起家的巨富也兼营商业。兼营池盐和珠宝而成巨富旭猗顿就是典型的例子。⑰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使城邑哒性质I在政治性、军事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商业性,有力地推动了城邑的发展。秦汉时,杨(洪洞)、平阳(临汾)成为当时山西商业发达城市的代表。⑱

(三)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最能说明当时城市发展水平敢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都城要邑。虽然东周秦汉时这方面文献资料比较缺乏,但考古资料却是丰富的。建国以来,在山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十余座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的城市遗址。现择其主要分述如下:

聚城后更名为绛,晋国都城。位于汾河北侧,与晋国晚期都城新田仅一河之隔。《史记•晋世家》献公八年“城聚都,命曰绛,始都绛。”贾逵《集解》曰:“聚,晋邑也。"《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夏,士劳城绛,以深其宫”。杜预曰:“今平阳,绛邑县。”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公五年)认为翼与绛是一地两名。古城址位于今襄汾县赵康镇,分大小二城。(见图—)大城周长8480余米,城外有护城河,城墙基本完好,出土遗物有东周的瓦、罐、豆等残片。小城位于古城的北部正中,地面上少见城墙,大部分是基础,周长2700余米,岀土有东周与汉陶片。⑲这是春秋战国时山西一般城邑的代表。

新田城1956年在侯马发现的晋国都城。是当时山西大城市的代表。地下考古资料证明:侯马晋国遗址由城址、宗庙和墓葬三部分组成,面积达三十三平方公里。其具体位置是:今铁路以西有牛村、平望、台神、白店、呈王、马庄和北郭马一北坞古城址组成抡城址区。(见图二)白店古城时代略早,其它同期。北坞——北郭马城可能是晋都郊区長大夫城。城址南有铸造铜礼器,兵器、生产工具锲、镣等的铸铜作坊,铸造货币作坊,制造礼器石圭的石料作坊,制造陶器的作坊和制造建筑材料瓦的作坊,分工十分精细。铁路以东主要以宗庙为中心,其周围主要有祭祀址、祭祀殉人址、盟誓遗址等宗庙祭祀群址。浚河南岸有上马墓群和柳泉墓群。⑳依此可以看出,当时晋都新田的城市规模较大,手工业发达。其城市平面布局也开创了战国时期城址的格局。

魏城西周封国魏国城邑。城址在今芮城县北五华里,保存尚好,南北城墙在地面可见。(见图三)古城东起柴村、铁家庄,西至后五龙泉村,城南沟村北至永乐宫北一华里,南至永乐宫门前。古城平面呈方形,周长4500米,东南、东北、西北三城角犹在,外有月牙状夯土台,城内有东周时期豆、鬲、罐、瓦等遗物,在城西柴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墓葬群,出土数批青铜器。

虞城西周封国虞的城邑。古城址位于今平的县张店镇,呈矩形,北、南二城墙保存较好,东、西二城墙破坏严重。城中部有东西向的隔城墙,把古城分为南北二城。南城内有大夯土建筑遗迹,文化堆积层厚,出土有西周晚期及春秋早期的陶鬲、罐等残片°㉑

同一时期,山西较大仙城邑还有禹王城(即魏•安邑)。

晋阳古城它是古代山西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城扯在今太原市南郊古城营村西。其初为春秋时赵简子家臣董安于主持建筑。以后,赵简子另一家臣尹铎继续加以修治,增筑壁垒,聚积食粮,晋阳城成为当时一个坚固而又富裕的城市,并做了赵国初期的都城。励史载赵襄子到晋阳“行城郭,案府库,视仓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晋阳城的现模也不会小。后来,智伯联合韩、魏进围赵襄子,曾引水灌晋阳城。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偈年)派大将蒙蓦攻打赵国,占据晋阳城。秦王政元年,设太原郡,治此。汉初,高祖刘邦为防御匈奴南侵,派韩王信坐镇北方,改太原郡为韩国,以晋阳城为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为巩固边防,并雁门、太原郡为代国,封其子恒为代王,也都于晋阳城。㉓《读史方舆纪要•都邑记》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晋阳城也。左氏谓董安于所筑,高齐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晋阳宫西南有小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东魏静帝三年于此置晋阳宫,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东南连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高四丈,周八里。"综合文献资料,东魏北齐的别都一直是晋阳,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引来了晋阳城建设的高潮时期。高欢于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建成“新宫”。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又大兴土木,建起宏伟壮丽的晋阳宫。除晋阳宫外,据《元和郡县志》载:“高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记》曰:晋阳宫西南有小城,内有殿,号为大明宫',即此也。城高四丈,周回四里"o又据《•北史》载,高纬还建有“十二院”,其壮观超过了当时首都邺城的宫殿。此外,比较著名的建筑还有新城与仓城,这些^5构成了当时晋阳城的主要建筑群。经考古调査,晋阳古城共有三个城址。首先,今罗城村附近的罗城相传为北汉刘致远城。其次,在晋源镇西北,距西南城角村1500米处,有一段残长约220米古城墙,采集到唐代的莲花纹瓦当和破碎的绳纹砖瓦块。其三,位于古城营村西,相传为大明城,前已述及,是由于北齐大明殿而得名,亦是春秋时董安于修建的古晋阳城。

长子古城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重要城市。城址在今长子县西。城址的东北城角、北城墙、西城墙和西南城角都比较清楚。西城墙长1840余米,北城墙残存300余米。这个城址延续时间很长,直到战国末西汉初还很繁荣。㉔

(四)城市分布日益广泛。

秦汉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山西大部分地区尚未得到开发,城市主要集中在晋南汾河谷地,分布很不平衡。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开发的范围不断扩大,再加上消除了区域间的交通阻碍,使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大大改变了山西城市的地理布局,使城市分布日趋广泛。在此以前,城邑很不发达灼山西北部地区,到汉时雁门郡也辖十四县,与城邑较发达伦上党郡同。山西地区已形成了郡治、县城及其它大小城邑构成山二级城市网。这个城市网基本上奠定了以后直到今日山西地区城市分布的基本格局。(见图四)

上面我们主要对山西初期认邑(主要指汉以前)作了纵切时间序列的探讨,以下主要依据考古资料对山西初期城邑帯空间布局作一粗浅分析。

(一)“城”与“郭”——城址类型分析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我国古代,城的营建规模是有等级为。因此,考古发掘号城址类型也丰富多彩。比如周代建城侬原则就是根据宗法分封政体建立的近似城邦国家制度,其城市规模是有差别的。《考工记》规定王城“方九里”,就是从《匠人》所说的“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而得来的。既然王城方九里,则诸侯城',规模应是:公为城方七里,侯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这在先秦文献中屡有反映。《逸周书•作雒》云:“大县城方王城三分之一”,说明“大县"規模为方三里。又据《左传•隐公元年》所载祭仲说的“先王之制”来推算,郑国都城应为方五里。郑是伯爵,可见侯伯之城为方五里。至于卿大夫的釆邑一“都”之规模,又分“大都、中都、小都”㉕根据山西考古发掘的古城遗址看,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比如1960年对山西襄汾赵康附近的古城址调查中,发现了一座古城址,由大、小两个城组成,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周长约8480米(见图一)。结合文献记载,初步认为这座古城有可能就是晋国的“聚”,“故绛都”。㉖按《史记•晋世家》献公八年:“乃使尽杀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则“聚”为诸侯城的规模,最大也只能方七里,而“聚"城则远远地超过了。再就是闻喜的“大马古城”,周长3920米,被认为是东周时期晋国的清远城。㉗《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秋,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说明清远城至多不过是春秋诸侯国中的一个与军事防御有关的小城,而其城的规模甚至超过了诸侯国的城市规模了。这只能说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理想的等级制度,反映在城邑上就是对各级城邑规模控制极严,即城之规模必须与其封国或釆地规模相适应。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时各诸侯国都在拚命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超越了周天子所允许的权力范围““僭越,,行为屡屡发生,当然这也反映在城邑約建设上了。

除了城邑规模类型外,还有因城邑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城郭类型。“城"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岀现。至于“郭",甲骨文中的象形字是两个亭子的形象,也有的是四个亭子的形象。先秦文献对于“郭”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管子•度地篇》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释名》:“城,盛也,盛国都也;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说文》“城,以盛民也。”《吴越春秋》:“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孟子•公孙丑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比照山西的古城址资料,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

禹王城位于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村附近。由大、中、小三个城址组成,其中大,点。另一种是前已述及的侯马晋都新田遗址,它由牛村、平望、台神、白店、呈王、马庄和北郭马一北坞古城组成5城址区,(见图二),除白店古城时代略早外,其它同期。它们之间也应具有城郭关系。

(二)城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代作邑筑城,i般都是利用当时的地形地物,几乎都选择了依山傍水的地界。正如d修子•乘马篇》所说:“凡立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山西的古城址所

址,背負屮条山,啣踏黄河(城址南距黄河十余里),企一带泉水也很多,流水纵横,龙泉水流经古城西南部,城之西还冇贾公泉、地皇泉等。搬迁后二永乐宫新址就位于古城南部中央,这也不是偶然聚城也是

图五禹王城示意图(1/6J000)小二城是同时建造的。(见图五)大城周围约15.5平方公重,平面近似梯形,北窄南宽,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城墙在高岗上,显得特别巍峨,最高处有8米。大城内的文化堆积,一般厚二米左右。小城位于大城的中央,平面呈矩形,城的东南部在禹王台附近成一缺角。周长约3公里。城墙保存完好。城的北部有“金銮殿”。大城与小城的关系是:大城时代最早,相当于战国;小城使用时间最长,它可能与大城是同时建造%,为大城的一部分,很可能是宫城。我们可以说:小城在内,可以称之为城,即魏安邑的宫城,由魏王居住,大城在外,可以称之为郭,即魏安邑的外廓城。

从本文已提及的晋之“聚”城钓布局,也可看出城与郭的关系。

总之,就山西现有的考古发掘与调査的城址看,主要可归纳为二种类型:一种是禹王城与聚城,特点是由基本同时代的大、小负山带河,东去汾河五公里,西距九原山四公里,地理位置极佳。 .

另外,古城形制也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的坐落在河畔岸边,有伯沿河流走向筑垣,有的则因河流旧障碍改变城垣的方位等等。为此,初期城邑都没有象考工记营国制度中描绘有那样方方正正的,更没有笔直仃城垣。至于“方九里,旁二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但方形城制,只不过是“近似”成“不规则”估长方形、矩形、梯形罢了。不仅如此,初期城邑城门之设置,街道之分布也都是为了适应当叶生产、生活集需要以及出入方便或军事上诡需要而随意设建的,基本未受什么模式的约束。比如在侯马晋国遗址发掘的城址群中,各个古城址的形制也不尽相同。(见图二)台神古城为寺形,呈王古城为勺形,平望古城为庆形,只有白店、牛村古城大休呈矩形,其定向也因地理环境限制而各不祖同。再如洪洞古城遗址,因洞河西

两个城套在一起组成,具有明显的城郭特 流注入汾水,古城就利用地理条件,在涧河南不到三百米处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筑城。㉘

(三)城市平面布局'W简单化。

《周礼•考工记•匠人》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古籍中关于西周城市规划的最早记载。李亚农箭《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和郭宝钧的《中国青铜器时代》都谈到了春秋战国城市布局的轮廓:列国都会的中央,首先筑起豪华的宫殿,宫殿区的中心为宫庭“朝”,这是统治者讨权力中心所在。宫殿周围是国家机关的官署和有釆邑的卿大夫们的住宅,住宅区外面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商业区也就是所谓的“市",一般设在宫殿、官署后面。宫庭左面为宗庙,右面为社稷。朱玲玲在《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箜特点》一文中,,规纳为“整齐划一性,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以宫殿为主体的结构,宫殿建筑的高台化”等四个特点。㉙春秋战国城市布局较完备他有洛阳东周王城,临淄齐故城,易县燕下都故城,新郑郑韩故城等。这些城址的发掘资料表明:其城市布局、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城门、道路、墓葬区都是相当完备的。相比之下,山西发现的十余座东周城址的平面布局则显得单调多了。这一方面因时代久远,破坏严重;另一方面就这些城址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与上述城市相比,则略逊一筹。比如春秋时曾作过晋都的聚城,与齐临淄城遗址相比则小得多。前者周长8480余米,后者为十6000余米。两者在城市布局方面也相差悬殊。聚城只发现有一条明显的路迹,中部与南部有汉代建筑址及墓葬,城墙的东南角与西南角上,各有一大堆汉代瓦砾,应是有关城防的两座建筑遗迹。还有两座城门遗迹。自东南城角向西全长约105米的区域内,有两个不规则的夯土台向南突出1.5米以上,两台之间耕地下面全是夯土,由此可知两台原是一座倚城而筑的大台。此外,还有护城河遗迹。另外,在大城北部的正中间,倚其北墙建成的还有座小城,其东南角有座“娘娘台”,西南角是“金'殿台”,㉚整个大小城址的遗存也就是这些。(图一)临淄故城也包括大城与小城二部分。小城在大城西南,在小城北部偏西有一片建筑群遗址,这是以俗称“桓公台”罠夯土台为主而组成其东北还有一座叫“金銮殿"於方形台基,也是宫殿建筑遗址。还分布有两处手工冶跌作坊和两处墓地。大城的西部有集中的工商业区,叫做市。齐临淄故.城还发现有两处排水系统和七条早期的主要交通干道和一座城门遗迹。城市整个布局是比较严谨的。相形之下,闻喜!'i:大马古城、古魏城、禹王城等城址的平面布局则显得比较简单。

(四)城市的防御性与阶级关系。城邑本身所具冇电防御性及其设置的防御措施,这是初期城邑蚊一个共性。城郭本身就是一种防卫措施。此外,城郭之外的壕沟,它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在龙山文化及.商代遗址中是较为普遍的。现有山西的古城址中,基本上都有比较完整的城墙及护城河遗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除了城墙与壕沟等防御措施外,古城址本身的形制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关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先秦及商代诸城,有的有宫有墙,有的有宫无墙,除说明阶级业已分化外,也反映阶级对立程度不是很大。但东周诸城中,凡是有城基本都有郭,有宫基本有垣。对宫城采取加固城门厚度,加高宫殿台基的高度,扩展垣嵌宽度,将宫城自成一体,与郭城分割开来等措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不同,为适应阶级关系需要,列国城邑规划也就采取了不同的形制。在山西考古发掘的城址中,由大、小二城相套、二城或数城并列的情况比较多。前者如聚城遗址、禹王城遗址,后者如侯马晋国都城遗址都是最好的说明。

因此,城市的防御性决定了初期城邑的形制,其归根结底是由阶级关系与历史条件制约的。

山西古代城市的实态分析(山西古代城市的实态分析)(1)

山西古代城市的实态分析(山西古代城市的实态分析)(2)

山西古代城市的实态分析(山西古代城市的实态分析)(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